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最后一片叶子》
说 课 稿
山丹三中 宋立东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片叶子》。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解说下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不妥之处还望指教。
一、说教材
《最后一片叶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生命礼赞”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小说。本单元课文以生命为主题,集中体现了生命的珍贵,重在培养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感悟。本单元的主旨是礼赞生命,而本文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课文通过歌颂对生命的信念以及为他人而牺牲的伟大精神来礼赞生命,让学生学会善待他人、敬畏生命。
二、说学情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说是第一次学习小说,对小说这种文体也不够了解,但在小学阶段已学过很多类型的叙事类文章,已完全能够读懂小说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对小说人物的形象也可以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不过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比较长的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多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塑造学生人格。
三、说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生字词;了解有关欧•亨利的文学常识和小说文体常识;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梳理故事情节入手,体会文章精妙的构思;研读有关贝尔曼的片段,感受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达到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乐观向上的目标。
2.教学重点
从梳理故事情节入手,体会文章精妙的构思;研读有关贝尔曼的片段,感受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层次的触动
四、说教法学方法
1.关于教法的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具体我设计了重点品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案导学法和我校语文高效课堂的“135”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指一条主线就是以阅读为主线,“3”是指走近文本、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三个模块,“5”就是情境导入、预习检测、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2.关于学法的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具体的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成果展示法。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前预习
1.搜集有关欧·亨利资料和小说的文体常识。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3.认真阅读小说,并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共有55段。
意图:此环节在课前学生依据下发的导学案完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环节二、走近文本
1.导入:事例对比 营造氛围
事例一:开封60岁老人骑车在雨中摔倒,路人围观不救,最终 死去(人情冷漠)。事例二: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消防员冲进火海和和天津市民排队鲜血的感人场景(大爱无疆)。
2.明确学习目标
事先书写学习目标,就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做一简单的讲解,使学生做到对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有的放矢。
3.预习检测
检查字词,有关作家的文学常识,小说的基本常识,引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夯实基础,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分析文章架桥铺路。
环节三、走进文本
1.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体会“欧·亨利式结尾”写法之妙。
(1)请同学们一边快速阅读课文,一边勾画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情况的词句来填写表格。
(2)齐读课文第53自然段,说说小说中还隐含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3)想一想是什么将这两个故事串联在了一起?
(4)贝尔曼画最后一片叶子应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意图:无论教课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都不能脱离原文,否则就是无源之水。课前布置了预习,所以在这一版块我设置了课堂练习——表格和三个问答题,意在巩固预习成果,让学生速读课文,通过时间词语的勾划,很清晰地理清情节,明确本文的情节线索是最后一片叶子,体味“欧·亨利式结尾”写法之妙,为下一步讨论人物形象做好准备铺垫工作。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2.精读课文,探讨人物形象,感受贝尔曼的精神品质,理解人性之美。
(1)跳读课文28—34、51—5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刻画贝尔曼这一形象用到的描写方法有哪些?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贝尔曼的哪些性格特征?
意图:我采用重点品读法,让学生以跳读的方式阅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上,我又是通过对比的方式,着力挖掘贝尔曼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格。也就是通过贝尔曼的缺点与创作的伟大杰作的对比,来揭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和伟大出于平凡的真理。鼓舞学生树立在平凡中成就伟大的理想和志向。
(2)文章前边说贝尔曼是个失败的画家,一生连一幅像样的作品都没有,结尾却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意图:这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领会文章内涵的关键。在学生感受贝尔曼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格后,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内涵。以此为讨论点,一则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二则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的共赢意识。
环节四、走出文本
学了本文后,你会在生活中如何表达爱?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知能情意相融合,实现语文课堂功能的升华。
环节五、布置作业
1.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找找生活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写一写他或她的事。
2.完成导学案“巩固提高”部分。
意图:巩固课堂成果,让课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六、说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和设计思路,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没能很好地体现出设计意图,甚至可能有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或者失误,望各位评委老师能不吝赐教,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我今后的教学。
谢谢大家!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