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的运用的连贯一、 考点解析 “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是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所谓“简明”,就是语言表达简单明白,即语言表达成分不赘余;所谓“连贯”,就是连接贯通,即语言表达思维不断路;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当、恰如其分,即话语适合特定的语境。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以“判断语句衔接(最)恰当”的形式出现,这一考查形式,看起来只考“连贯”,实际是对这一知识点的全面综合考查,因为“连贯”与“简明”“得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该以“连贯”为复习的重点。二、指导过程 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
2、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这类考题主要是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1、 排列句序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1)
3、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2) 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从文体来看,记叙
4、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3) 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
5、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2 、填充复位 语句复位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连贯性。是高考试题常采用的题型。句子复位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这种类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类型。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连贯”主要指文句衔接问题。句子衔接的方法与技巧
6、主要有下面几点:(1) 话题要统一 所谓话题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联系,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无关的话不参杂在里面。 陈述对象一致。 主句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的现象。 如: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 )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A 妈妈找了好久,最终才发现他B 但后来还是被妈妈找到了C 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D 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原文的陈述对象是小明,AD两项由于将主语小明暗换成妈妈,导致与后面的分句连贯不上。C句虽与主语保
7、持一致但是句子的使与终于极不自然,只有B项能准确表现它们之间语意上的转折关系,通过让字引进拽送行为的主动者妈妈被动者小明仍作主语,保持了主语的一致性。 观点材料统一。 有的议论语段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接着举事例,摆材料,进行分析。这里的观点问题也可以说是话题,话题必须统领后面的事例、材料;反过来说,事例、材料、语句表达要符合前面的话题,与其相一致。如: 常言道:勤能补拙。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一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图书馆到十点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到后半夜两点钟,如果她不是惜时如金,能取得成功吗? 这段话开头提出的问题是勤能补拙,接
8、着摆出的事例却只讲了勤,而没有讲补拙,论点与论据不一致。 末尾如果那句话强调的是爱惜时间,跟前面的话题和后面的事例都不完全一致,倘若要讲勤能补拙的道理,就必须另找材料,重新组织词语。(2)表达要合乎事理、语境 表达要合乎整理。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融,上下句在整理上出现裂痕,衔接不上。如:选出与上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她,已经年过50,对于演员年龄是大了些,可是A 只要听她唱,就会觉得过且过她还很年轻。B 只要听她唱,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C 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D 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这里只有A项才恰当。一个女演员,年过50,年龄大了,不再年轻,这是客观事实。唱
9、起歌来,使人主观上觉得她年轻,情理上讲的通,B项说发现她年轻,变成了事实的年轻,DC两项的问题在于外貌,虽然外貌与实际年龄会有差距,但是上文说的是演员,外貌超出了演员活动的范围(唱、跳、演戏等艺术活动),因而背离了这句话强调艺术生命还年轻,还能大放光彩的本意。表达要合乎语境。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分;气氛,有热烈、凄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或褒或贬。这一切,在同一文字里都应该保持和谐和一致。 例如;为划线处选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
10、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的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题中“坟地”“残碑”“枯水”,渲染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氛。A项“五彩”“夕阳”“烘炙”渲染的是一种热烈的氛围;D项“透明”格调清新,也与原文不谐,故A、D项要排除。C项虽也有“枯草”“落叶”之凄凉感,但既然“崖壁在江对岸”,那“字迹模
11、糊”就显得不合清理了,不能做答案。只有B项,“冷”“萎落”“瘦削含凄凉感,与原文气氛一致,为正确答案。(4) 表达要语脉贯通。思有路,语有脉,表达一个意思总得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这样才会脉络分明,语气贯通,不跳脱,不紊乱。如: 所谓文章,指的是按一定章法组织起来的能够表情达意、首尾完整的书面语言形式。 A 尽管历史上对文章的称谓不尽相同,但自汉代以来,关于文章这个概念的含义,一般人还是清楚的。B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章法将语言文字合理地组织在一起,才能构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C 构成一篇文章的基础单位是字,然而一篇文章又不是语言文字的随意堆砌。D 这就是说,将文字联缀起来表达一定的意
12、义构成句子,将若干句子按一定的思路组织起来而成章,再按一定的体-体式章法,将章与章联结起来才成文章。 原文是对文章下的一个定义。能放在它前面的只有引出文章这一概念并与原文中的所谓文章上下呼应的A。B句说的是构成文章的条件,不仅内容与原文重复,而且语肪无法贯通。C句谈的是字,与后面的文章根本联系不上。D句的内容是对文章的进一步阐发,加上开头有这就是说与之衔接。把它放在末尾再恰当不过了。(5)看句子结构是否一致。 例如:与原句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_,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 A、青黄脸色 B、脸色青黄 C、青黄着脸色 D、现出青黄脸色 横线前后的分句都为主谓结构。A
13、项为偏正结构,C、D两项为动宾结构,只有B项为主谓结构,与原句相符,为正确答案。(6)看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 例如:选择与原文衔接最好的一项。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_。 A、就是缺少发现 B、就是要去发现 C、而是缺少发现D、但是要去发现 习惯上,“不是”不能跟“但是”搭配,由此排除D项。因原句有“美是到处到有的”,故不存在选择关系,A、B两项“就是”与“不是”构成选择关系,与句意不符,要排除。只有C项“而是”与“不是”构成并列关系,符合句意,为正确答案(7)看语序是否一致。 例如;与下面的话衔接最顺当的一句是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
14、各有所长, A、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B、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C、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二厂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D、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要做好此题,就是紧扣关键词“各有所长”和“二厂和三厂”。从顺序一致性来看,应先写“二厂”,再写“三厂”,由此可以排除B、C两项。而D项又不能跟“各有所长呼应,也要排除。只有A项先讲“二厂”再讲“三厂”,又突出“各有所长”。为正确答案。例3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用词不当,在甲乙后的横线上分别写出运用不当的词语,并在后面的括号内填上用词不当的原因(从文后提供的四
15、个选项中选出,将字母填入括号)。(1992年高考试题) 某校请一位全国著名的科学家来作报告,经办的同志给这位科学家去了一封信,信中说:“请您来讲一次,想来您也会觉得荣幸的。”报告完了之后,又给这位科学家写信说:“您的报告对我们有些帮助,特此致谢。” A.颠倒了与对方的相互位置B.弄错了词义的感情色彩 C.误解了词义的轻重大小D.造成了成分间的不相搭配 甲.不当之处,原因()乙.不当之处,原因() 答案甲.想来也会觉得荣幸(A)乙.对我们有些帮助(C) 简析甲处错误应改为:请您来作报告,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乙处错误应改为:您的报告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 例4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使用全部规范、得体的
16、一句是() A.围观是不文明的行为,也很缺德,应予改正。 B.课文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进行语文各种能力训练的材料。 C.近来,您家父、家母身体可好,我一直很惦念。 D.请王路在广播里说一下:今天下午各班班长全部到学生会处开会。 答案B。 简析A项缺德一词用于口语尚可,但不能用于公开的正面宣传的语境之中。应改为:也很缺乏社会公德。C项中家父、家母是说话人向对方称自己的父母,而不能以此称对方的父母。应改为:令尊、令堂身体可好。D项是广播语言,因此不可用全部一词,此处用该词,会造成听者不同的理解-或全部都去,或全不开会。 此外,用词要有语体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如陈述、议论、抒情、说明),要用不同性质的词语,表达才得体。三、 小结本课四、 练习(见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