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班教育演绎大精彩
——浅谈我对小班化的认识
京源学校小学部 辛灵
小班化是指在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模式、教法、评价手段会发生全新的变化,教育观念将更新,而校园文化、社会教育等也要进行配套改革。
小班化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使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在行为上也可以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力图实现学生最优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转变观念与学生平等对话,下课时可以用亲切的话语,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聊天式的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平时可以用“悄悄话”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开始可以从简单的描述语中表示赞许。
在小班教学中,由于人数减少,教室空间变大,教师有条件运用体态语向学生传递关爱的情意。如在课堂教学中,用眼神向学生传递关心和爱心最直观、最及时也最方便,教师可用敏锐的目光主动去捕捉学生的视线,并不时向学生发出各种微妙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无时无刻不在用眼神和他们直接对话。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握握他的手,碰碰他的小脸蛋,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富有人情味。在学生眼中却是一种师爱情感的流露,能使学生感到安全,幸福和温馨。从而学生产生一种教师很喜欢自己并正在关注自己的美好感觉,这样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小班教学中,随着师生交往密度的增加,教师可以经常采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用语,使教学语言真正成为师生之间情感联系的有力纽带。学生学习进步了,教师则大加赞赏,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当学生有错时,教师要诚恳地给他们指出方向,给他们力量,千万不能给压力。教师的角色有没有转变,直接地反映在教师课堂语言的变化上。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特别是小班化教师的教学用语应做到:由指令式的语言向商讨式的语言转变,由评判式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由灌输式的语言向引导式的语言转变,由统一式的语言向开放式的语言转变。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校园中最引人注目,这种人际关系直接决定着心理环境的稳定和谐。尤其是小班化教师更要做到“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在小班中,由于班级规模小,座位排列能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排列成为各种不同的形式,教师在教室中站立的位置灵活,在更大范围内可以来回走动,最大限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接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能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度,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能提高学生个体的活动频率,从而使学生间团结互助气氛更加浓郁。
小班化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把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组织指导者、支持帮助者、评价激励者。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活动,鼓励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角色”定位的转变,能为构建宽松、民主的教学人文环境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小班化的活动教学非常强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多活动,多反馈,倡导自主、自动、自我教育的精神。因为人数少了可以减少老师讲解的时间,利用扩大了空间,增加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互帮互学、小组交流、角色扮演等机会。既有培养独立精神的个人活动,也有体现合作精神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体验学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老师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和调节学生自由活动的形式和过程。
小班化教学,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受到等距离教学,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充分享受老师。可以教学中采取活动教学,游戏教学,让学生的每一天充满快乐,让学生的每一课都学得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