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先学”有效果
渠县千佛乡中心学校 李立志
今年,我有幸参加达州市全员规范性培训的学习,在学习中,听了专家们的讲座,收获颇多,也让我一个农村教师不免产生了一些困惑,特别是听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后,让我想到了既然要做到“先学后教”能有好的效果,那么就必须要做到学生的“先学”要有较好的效果。余文森教授讲:“先学”,即教师简明扼要地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题,围绕课堂学习目标,凭借工具书,按教师的自学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那么,如何做到学生的“先学”有好的效果呢?这个问题我想会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教育的效果和成败,也是新课改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下面就此浅谈我自己的几点认识。
首先,教师要下工夫,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要,或则愿意去学,我认为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兴趣。学生能否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取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美国南北战争》时,我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了解,你们知道美国今天的总统是谁吗?今天的黑人在美国是什么地位吗?当我们今天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白人警察枪杀黑人事件,就会成为全球的重大新闻,甚至还会出现美国的骚乱或者动乱,这些现象与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在《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去寻找吧!这样的提问,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寻找答案的欲望,这样,学生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做好课前的预习,从而达到“先学”有好的效果的目的。
其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先学”。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因此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先学”,是每一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记得有一位心里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同时,我还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在教与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去“先学”,才会去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先学”任务。
第三,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愿意“先学”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久而久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想也不敢回答问题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提高。因此,要真正确实有效的落实学生愿意“先学”,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平时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能在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故此,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了,学生也就愿意“先学”你所教的历史这门学科了。
当然,这些只是我在这次网培中的一点粗浅想法,要让学生好好的“先学”,为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办法,希望各位同仁指正、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