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角的比较(一)》教学设计
合肥市将军岭学校 夏守恒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为本章第五小结,此前学生已经学习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基本图形,经历了线段的比较和角的度量等教学活动,初步了解观察、画图和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刚学习几何,方法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老师要注重引导。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让学生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关系。
2.掌握:让学生通过讨论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平分线的定义。
难点:学生的识图能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探究。学法:类比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回顾线段的比较,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一定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多媒体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又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比较.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角的比较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角的比较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二)新知探索
1.角的比较方法
(1)度量法
师:小学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教法说明】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请同学们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2)叠合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情况:
∠DEF>∠ABC,∠DEF<∠ABC,∠DEF=∠ABC,
演示:移动∠DEF,使其顶点E与∠ABC的顶点B点重合,一边BC和EF重合,出现以上三种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多媒体展示,既加强了角的比较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反馈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题,根据第三小题自然过度到角平分线
2. 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关系
3.角的平分线
[板书] 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 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示,见屏幕理解
变式训练,投影显示,巩固提高,
(三)归纳小结
找学生回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教师归纳得出以下知构: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143页习题4.5第1、2、3、4、5题。
七、板书设计
4.角的比较
一、角的比较方法:
1.度量法(使用量角器)
①、对中:角的顶点对量角器的中心
②、重合:角的一边与量角器的零线重合
③、读数:读出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度数
2.叠合法
①、将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
②、两个角的另一边落在重合一边的同侧
③、由两个角的另一边的位置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二、两个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三、角的平分线
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 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