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语文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子课题
——"语文生活化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研究报告
青岛开发区黄浦江路小学 张燕
一、课题名称:
"语文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子课题"语文生活化与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
考试中取得好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 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 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 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
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 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 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 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 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 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 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 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 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 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 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
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 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
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
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 "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 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 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 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 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们就把语文 我
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连接点。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活
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多元智能理论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
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 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 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 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 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
课题。
3. 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
(一)国外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
近百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
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 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 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 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 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
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
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 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
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 )
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 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 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
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二)国内
(1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 )
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 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 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
育的根本目的。
(2 《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 )
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 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
3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