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
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
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
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
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
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
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
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
《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 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 "
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
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
或那个主义。 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 "由
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 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 ,
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 ,
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但是不管大家怎
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
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
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傅斯年在这篇
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
1
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
, ,
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
, ,
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等
, , , ,
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
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
及这些史料的特点。——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
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大学
历史系却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开一门"历史文选" 只是教学 ,
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种情况其实由来已久。50
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
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训练的情况。
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 常出差来京,学校也附带 "经
给我采购书籍的任务。可惜我一点目录学知识也没有,只会买一些一
看书名就知其内容的书。经过比现在研究生多若干倍的时间,完全出
于偶然,看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中
、 、
国丛书综录》 北京、北大、上海、江苏国学(今南京)图书馆等书目, 、
才稍稍懂得点按目寻书的知识。为了在书店能随时决断应购何书,就
必须熟记书名并知有几种版本及版本优劣等等" (此信公开刊载于《藏
书家》第 4 辑) 北京大学历史系尚且如此,其他学校自然可想而知。 。
2
几年前,有一位行将退休的老教授,也是毕业于著名学府且供职于著
名的学术机构,曾私下向我咨询,谓听说有一部给古代传世文献做提
要说明的书,如果书店有的话,让我顺便帮助买一本。——这位老教
授想问的书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这件事情完全可以证明类似情况 。
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周清澍先生说现在的研究生上学时就能具备相关版本目录基础,
那可能是由于他在经历了长期暗中摸索之后,深知这些学问是入门的
必备知识,于是开宗明义,就把它传授给了自己的研究生。如果是这
样,只能说他自己的学生有幸,却并不能说明现在的一般状况。以我
接触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的史料学素
养,与上世纪 50 年代相比,总体上并没有多大变化。不然我们就不会
经常看到有一些硕士、博士乃至教授、博导,在使用《西汉会要》《十 、
国春秋》《续资治通鉴》《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 直至当
、 、 、 ,
今生人编纂的《清史编年》这样一些根本没有史料价值的著述来作为
研究的依据了。
要在学习阶段打好史料学基础,需要有合适的入门书籍。过去有
些人是依赖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但是它对于现 ,
在的初学者来说,显然过于繁难,而且无法利用它来了解乾隆年间以
后的大量重要典籍,所以并不适用。清末张之洞撰著的《书目答问》 ,
是专门为指导初学而开列的基本书目,选书虽大体精当,但只列书名,
没有作者和内容的介绍,同样不宜于现在的学生用于初学。
民国以来,出版过一些这方面的入门书籍,但是往往都是只侧重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