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声誉:一种企业家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投资策
略
摘要:经济学家一直把声誉理论定义为一种隐性激励机制,是显
性激励机制的替代物,没有从企业家声誉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关系角
度来分析企业家声誉投资。基于现代企业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前
沿成果,认为声誉不仅是企业家的一种激励机制,更是企业家分享企
业所有权的一种投资策略。企业家分享企业所有权是企业家进行声誉
投资、和资本家重复博弈的结果。
关键词:企业家声誉;企业所有权;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
一、导言
长期以来,声誉经济学家一直把声誉理论定义为一种隐性激励机
制,是显性激励机制的替代物。这一思想由 Fama(1980)开创性提出,
Holmstrom(1982)将其数理化为"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并最
终由 Kreps & Wilson(1982) Kreps、Milgram、Roberts & 、
Wilson(1982)发展成经典 KMRW 重复博弈声誉模型。我国经济学者在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
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诸如李春琦(2002) 刘惠萍(2005) 李
、 、
军林(2005)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随着现代经济和现代经济组织的深入发展
1
所引起的企业生产要素稀缺性和企业产权结构的重大变化,企业人力
资本尤其是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地位相对上升,而纯粹物质资本的地位
相对下降,企业家已不仅仅是企业所有者的代理人,分享企业所有权
已成为企业家努力工作、追求声誉的终极目标。换言之,声誉已不仅
仅是企业家的一种激励机制,而是企业家借以达到分享企业所有权的
一种投资策略。以 Fama 为代表的声誉经济学家没有借鉴现代企业理
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前沿成果,仅仅认为声誉理论是一种激励机制
显然是不深入的。本文在现代企业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
对企业家给予充分重视,认为企业家追求良好的声誉是为了分享企业
所有权。现代企业中企业家拥有企业不同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企业给
予企业家股票期权或企业股份应是我们这一理论的现实证据。那么,
企业家为什么能够通过建立起良好的声誉而分享企业所有权?这种情
形在所有类型的企业中都存在吗?如果不是,它在哪种类型的企业中
开始出现?为什么会出现?为了搞清楚上述理论和问题,我们首先分
析人力资本产权特性。
二、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性
不管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现代
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之前,仅仅把劳动看作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比资本、土地等要素要低,因为他们假定
资本是相对稀缺的,土地供给是固定不变的,而劳动供给则是相对过
2
剩的,根本没有对劳动的承载者——劳动者本身予以足够的重视,其
中当然也包括企业家。而即使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把人投入到生产中的
健康、体力和知识、技能、经验等看作一种资本存量,即作为现在和
未来产出和收入增长的源泉时,似乎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也就没有
区别了,但是,在研究中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人力资本区别于非人力资
本的重要的产权特性。当然这些特征也是企业家所具有的。
Rosen(1985)说: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 。这是
一个伟大的发现,任何非人力资本其所有权都不可能属于它自己,必
然属于特定的人或人群,或者不属于任何人或人群,那么它难逃"公
共地悲剧"的命运,而人力资本所有权只能不可分割地、天然地属于
其承载者——劳动者本人,即使是奴隶,也不例外(Fogel,1972;
Barzel,1977) 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资产"
。 ,非"激励"难
以调度,激励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当不
当的制度安排导致了人力资本产权在 Demsetz 意义上的"残缺"时,
即人力资本产权部分或全部被限制或删除时,人力资本所有者会将相
应的人力资产"禁闭"起来,并且被限制或删除的这部分产权,其他
产权主体根本无法开发利用。其人力资产和效能会立刻贬值甚至消失
殆尽。
而且因个人先天的或后天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诸如天赋、学习、
经历和培训等的不同,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据此,可将人力资本分
为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型人
力资本(李忠民,1999) 本文关注的是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在古典企 。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