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内经》汗理论的思考
【摘要】 汗法是中医传统治法之一,其理论来源于《内经》 属于"八 ,
法"之一,是通过疏解腠理、宣通肺卫以祛邪外出的治病方法,是中
医辨证治疗学的重要内容。汗法的运用范围很广,可用于治疗风寒风
热表证、温病初起、实热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等而见有表证者,治
疗方法包括内治、外治及针刺治疗。
【关键词】 汗;理论;内经;应用
《内经》中载汗有 200 余处,十分详尽地论述了生理性汗出、病理性
汗出以及汗法的应用等多方面内容。 《内经》全面性论述了汗法的适应
证及其病因病机,从而为汗法的应用及发展奠定了基础。如"阳加于
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 是对人体汗产生机理的高度概括;
( ) "其
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脏者,故可汗 ,
已¼¼" 历代医家继承和发展《内经》思想使得汗法以治病的诊疗思 。
路广泛用于临床。
1 《内经》论生理性汗出
《内经》认为津液是汗产生的物质基础,有"腠理发泄,汗出溱溱,
是谓津"之说。 《素问·评热病论》曰: "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
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 此处"精"即为津液,可见汗是津液代
; 。
1
谢的产物。津液是汗之源,津液与血液的组成关系密切。 《灵枢·营卫
生会篇》曰: "此(指中焦脾胃)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
微,上注肺脉,乃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曰:
, "津液和调,变化而
赤是谓血"都明确地指出了津液和血液均为脾胃所转输的水谷精微化 ,
生,同样为"血汗同源"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也衍生出了"夺血者无
(通毋)汗,夺汗者无(通毋)血"《灵枢·营卫生会篇》
( )的告诫。
津液的代谢受营卫之气运行的调控,汗出以阳气为动力,卫营二气协
调运行是汗出的基本条件。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篇》。所谓"司开合"
( ) ,指卫气有主管汗孔
启闭,调节汗液排出的功能。汗源于津液,津液布达肌表赖于卫气才
能完成。卫气运行旺盛,营气随之而行,卫行脉外,营行脉内,阴阳
表里相从,腠理开阖正常,汗液正常排出。生理性汗出是人体正常新
陈代谢的过程,对人体体温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调节、水液代谢、滋
养皮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2 《内经》论病理性汗出
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则邪气乘虚而入,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
发病。邪气侵袭人体,往往引起腠理开阖失司,出现"腠理闭塞,玄
府不通"的无汗或"内开腠理,毛蒸、里泄、卫气走之¼¼见开而出,
故不得从其道,命曰漏泄"的病理性汗出。病理性汗出包括外感六淫
中的风邪、暑热之邪、湿邪等侵袭人体而致的汗出;情志内伤、饮食
2
不节、过度劳累等而致的汗出。如"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
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
汗出于脾"《素问·经脉别论》;
(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
(《素问·脏气法时论》; )"勇而劳甚,损伤精气,故肾虚汗出"《素 (
问·水热穴论》; )"醉饱行房,汗出于脾"《素问·本病论》。所以说,
( )
汗出异常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3 《内经》汗理论治疗学思想释要
"汗而发之"是汗理论治疗学的基本思想,一般是指通过辛散的作用
祛除在表之邪;其外延之意包括调畅经络,沟通表里,引邪外出,调
和营卫气血,平衡阴阳以纠正机体病理状态,实现阴平阳秘。
3.1 邪之所在,汗而发散之
"汗而发之"是《内经》汗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外邪客于肌表,可用
各种治疗手段以疏解肌表、宣通肺气、调和营卫、开泄腠理,使病邪
从肌表而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解
表之谓。六淫之邪侵入肌表,虽病邪之性各异,但多用辛散轻扬之品,
令其从肌表而出。 主治风寒感冒之麻黄汤与主治风热感冒之银翘散, 如
前者以麻黄、桂枝之辛温以发汗解肌、外散风寒,后者以薄荷、淡豆
豉之辛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并酌加荆芥穗,其性温主散,以增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