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
【关键词】 护士;职业;防护
[摘要] 手术室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要面对各种
各样的危险因素。工作环境的不安全不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同时也
严重损害手术室护士的生活质量。因此,采取必要的职业防护措施。
[关键词]
1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
1.1 感染细菌和病毒的可能性 手术室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接触针、刀、剪钩等医用锐器,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感染传染性
细菌和病毒的机会很高。Aiken 等[1]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
生率为 80%,在众多职业危害中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疾
病最常见的原因 2]针刺伤时,
[, 只需 0.004 ml 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
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3]
。医护人员被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针刺
伤而感染的几率为 1.8%[2]
。医护人员被艾滋病病毒(HIV)污染的针
刺伤而感染 HIV 的几率为 0.3%。暴露于含 HBV 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
率为 6%~30%。由此可见,锐器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性很大,作为管
理者应该加强护理人员的岗前职业危害的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
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树立普及预防性预防意识,在实际工作中,
1
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1.2 颈椎病 手术室护士配合手术时,必须全神贯注,身体
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上身前倾、颈部偏转,这是发生颈椎
病的主要原因。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易使肌肉疲劳,久而久之,造成
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组织增生,严重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1.3 麻醉废气 麻醉废气主要是指在全身麻醉的过程中, 从
麻醉机闭合管路中排出的安氟醚、异氟醚等可挥发麻醉剂。手术室护
士则每日暴露于这种低浓度麻醉废气的环境中,使自己的身体慢慢的
受到损害,产生慢性氟化物的中毒和遗传(包括致突变、致畸、致癌)
的影响。
1.4 放射损害 骨科手术中 C 型臂的广泛使用, 提高手术 在
质量的同时,也使手术室护士不可避免受到 X 线损害,长期接触 X 线
对人体造成很多损伤,如造血功能低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1.5 消毒灭菌剂的影响 甲醛、 戊二醛长期接触都有致癌致
畸的危险。戊二醛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入较高浓度戊
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
等症状。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哮喘,长期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同时
使细胞突变,致癌等。
2
1.6 其他 臭氧是刺激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 长期接
触可致肺组织纤维化和肺水肿。 2 防护措施
2.1 避免锐器损伤 建立一套规范的使用程序, 如可制定一
套手术中刀片、缝针的放置、传递、使用、收回的规范程序、培养良
好的心理素质,恰当处理用后的各种利器。正确处理锐器伤,一旦发
生锐器伤,同时伴有出血时,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少量血液,
用流动水冲洗,最后用碘伏消毒,敷料包扎。对乙型肝炎患者污染的
锐器伤时,应在 24 h 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表面
抗体的检测。
2.2 预防颈椎病 机械护士传递器械时, 身体与颈部尽量同
时转动,合理用力,防止颈椎损伤。手术结束或下班后可进行颈、肩、
背部的话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和渗出,平日加强锻炼,增加
肌肉和韧带的韧性。
2.3 麻醉废气的管理 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 密闭性好 使用
的麻醉机,孕妇不安排全身麻醉手术,加药过程中防止麻醉药洒落等,
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
2.4 放射防护 尽可能减少暴光时间,穿防护衣,透视时在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