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9090440 上传时间:2025-03-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注意事项: 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 本试卷共 6 页,满分 9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第 3 页/共 14 页 1. 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再用 2B 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中的一件藏品——砍掉角的肿骨大角鹿头骨,由此推断,砍掉角是古人类故意为之。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北京人( ) A. 过着定居生活 B. 开始饲养牲畜 C. 使用工具狩猎 D. 学会使用火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如图是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中的一件藏品——砍掉角的肿骨大角鹿头骨,由此推断, 砍掉角是古人类故意为之”可知,这说明北京人使用工具狩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C 项正确;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没有过定居生活,排除 A 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北京人开始饲养家畜、学会使用火种,排除 BD 项。 故选 C 项。 A.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原始农业已兴起 C. 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D. 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猪纹陶钵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已兴起,河姆渡人会饲养家畜,B 项正确;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没有进入青铜时代,AC 项均不正确,排除 AC 项;猪纹陶钵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已兴起,不能反映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该记载的是( ) A. 甘肃出土的中国最早铜刀 B.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C. 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盘 D. 汪沟遗址出土的丝织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垂衣裳”谓定衣服之制,意思是比照衣裳各主要部位的名称设职位使天下得到治理。“汪沟遗址出土的丝织品”以考古发现实证了 5000 多年前中国先民已制作衣裳,D 项正确;“铜刀属于青铜器,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彩陶罐、陶盘属于陶器,不符合题意,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4. 下表主要反映了( ) 朝代 都城 统治措施 夏朝 阳城、二里头等 建立世袭制、修建城池、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商朝 毫、殷 设置官吏、对外征伐、设置监狱、 等 制定酷刑、征收赋税、大量使用奴隶 A. 夏商西周的更替 B. 部落之间的攻伐与合并 C. 统治者暴虐无道 D.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确定世袭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属于夏朝的政治制度建设;“设置各级官吏、制定酷刑等刑法并设置监狱、征收赋税、大量使用奴隶”属于商朝的政治制度建 设,两者反映了夏商的政治制度建设,表明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 项正确;表格与西周无关,排除A 项;表格主要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反映部落之间的攻伐与合并、统治者暴虐无道,排除BC 项。故选 D 项。 5. 下图为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据此可知,西周( ) A. 青铜器种类丰富 B. 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界限 C 统治者生活奢侈 D. 保证了对地方有效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周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和所学知识可 知,不同的等级使用的青铜器鼎的数量有明确的限制,等级森严,这说明西周的统治阶层等级分明,B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统治阶层等级分明,各等级之间鼎的数量不能得出青铜器种类丰富,排除 A 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统治阶层等级分明,材料图中无法体现统治者生活奢侈,排除 C 项;保证了对地方有效 记载相印证。这反映出青铜器铭文( ) A. 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 C. 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 【答案】B 【解析】 B.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D. 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详解】据题干“其腹内铭文记述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可知,利簋是实物史料,其腹内铭文可以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这说明青铜器铭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青铜器铭文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排除 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青铜器铭文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排除 C 项;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铭文在甲骨文之后,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7.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社稷无常奉(祭祀的人),君臣无常位(固定位置)”。这主要反映了( ) A. 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B. 分封制走向强化 C. 争霸战争规模宏大 D. 社会矛盾尖锐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社稷无常奉(祭祀的人)常位(固定位置)”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宗法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出现了僭越的现象,周王室的地位受到挑战,A 项正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并非走向强化,排除 B 项;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规模宏大,且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 C 项;材料只体现了君臣矛盾,无法得出社会矛盾尖锐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 《吕氏春秋·重己》中记载:让秦武王的大力士乌获牵牛,他引牛尾,用尽力气牛也不动;小孩子牵牛的鼻环,牛就任他牵引了。这可以佐证当时( ) A. 手工业规模扩大 B. 驯养牛成为时尚 C. 已出现牛耕技术 D. 铁制农具的诞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让秦武王的大力士乌获牵牛,他引牛尾,用尽力气牛也不动;小孩子牵牛的鼻环,牛就任他牵引了”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为利用畜力为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出现,C 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到手工业规模扩大,排除 A 项;材料只提到关于牛的驯服,不能印证驯养牛成为时尚,排除 B 项;材料只提到对牛的牵引,没有提及铁制农具的诞生,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第 5 页/共 14 页 9. 《汉书·地理志》中这样描写西蜀:“巴、蜀、广汉,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这得益于( ) A. 商鞅变法 B. 交通开辟 C. 工具改进 D. 水利兴修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巴、蜀、广汉,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并结合所学知识, 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 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D 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措施最全面、改革最彻底的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不是蜀地农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排除 A 项;开辟交通不能直接推动农业发展,排除 B 项;工具改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 “大方无隅(角),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一思想主张出自( ) A. 道家 B. 儒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其意思是: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 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A 项正确;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排除 B 项;法家思想是以法治国,排除C 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1.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下诏:“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乃诏丞相状、绾, 法(规范)度量则(标准)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始皇这一诏令的公布有助于( ) A. 结束混战局面 B. 加强文化认同 C. 促进经济往来 D. 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法(规范)度量则(标准)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实行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C 项正确;秦的统一,结束了混战局面,排除 A 项;统一文字,加强了文化认同,排除 B 项;仅此一项措施不能实现富国强兵,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12. 战国时期在秦国推行的一项制度,使它没有出现像东方各国那样诸侯衰微、被家臣凌逼的局面。帝国统一后,将其在全国推行。这一制度( ) A. 使秦朝实现了长治久安 B. 使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权威 【详解】根据题干“战国时期在秦国推行的一项制度,使它没有出现像东方各国那样诸侯衰微、被家臣凌逼的局面。帝国统一后,将其在全国推行。”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这一制度是郡县制。秦朝时期,全国 分为 36 郡,后增至 40 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D 项正确;郡县制没有使秦朝实现了长治久安,排除 A 项;秦始创立皇帝制度使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权威,排除 B 项;扩展了秦朝的管辖范围与秦朝的郡县制不符,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13. 陈胜、吴广是农民,他们的革命观点却跟墨子的“非命”说是一致的。陈胜、吴广从思想上解除了 “天命”的枷锁,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天命观。这说明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 ) A. 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 B. 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C. 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 D. 掀起了秦末农民大规模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天命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的含义是对古代等级制度的挑战和对社会不公的质疑。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B 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陈胜、吴广革命观点和墨家学派的“非命”说一致,但不能由此证明起义是受墨家学派的影响,排除 A 项; 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反抗秦的暴政,而不是批判,排除 C 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没有涉及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4. 下图是秦汉时期全国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据图可知( ) A. 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 B. 秦汉时期人口数量不断上升 C. 秦末赋税负担过于沉重 D. 汉初诸侯王控制了大量人口 【答案】A 第 7 页/共 14 页 【解析】 【详解】根据示意图,从西汉初到西汉灭亡前夕,人口由 1650 万增加到 5950 万。结合所学知识,推动当时人口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西汉建立之初的六十多年间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这是一个重要方面,这说明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 著,A 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人口数量并非一直上涨,排除 B 项;材料不能体现秦末赋税负担沉重、汉初诸侯王控制了大量人口,排除 CD 项。 故选 A 项。 15.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出现“藩国始分,而子弟毕(都是)侯”、“不行黜(罢免)陟 (升迁),而藩国自析”。这是因为( ) A. 尊崇儒术的推行 C. 盐铁专卖的实行 【答案】D 【解析】 B. 刺史制度的建立 D. “推恩令”的实施 【详解】根据材料“藩国始分,而子弟毕(都是)侯”“不行黜(罢免)陟(升迁),而藩国自析”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的政治措施,尊崇儒术的推行属于思想措施,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推恩的措施, 没有体现刺史制度的建立,排除 B 项;盐铁专卖的实行属于经济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6. 蔡茂曾上书汉光武帝《禁制贵戚疏》,称当时“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执,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这说明这一时期( ) A. 阶级矛盾激化 B. 外戚贵族势力膨胀 C. 社会动荡加剧 D. 汉光武帝昏庸无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执,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指的是贵族外戚杀人不偿命,伤人则不受惩罚,体现了外威贵族势力膨胀,B 正确;材料强调外戚贵族势力大,但并没有强调当时阶级矛盾激化,排除 A 项;汉光武帝实现了国家统一,社会动荡加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也和材料无关,排除 C 项;汉光武帝昏庸无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17. “张骞西使在汉代中国人的想象维度上凿出了一个孔洞,而从这个孔洞里他们看到了从来就不曾想过、也不曾见过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 ) A. 良种马、香料、玻璃 B. 《诗经》和“楚辞” 古纸的年代就越早。由此可以推断造纸术( ) A. 生产数量大幅提高 B. 仅在亚非地区传播 C. 大都从中国传出去 D. 制作工艺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考证发现离中国本土越近,古纸的年代就越早。”由此可以推断造纸术大都从中国传出去的。西汉时期,中国已经发明造纸术,东汉时期加以改进,C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造纸术使生产数量大幅提高,排除 A 项;题干材料说明古纸出土的地点,仅在亚非地区传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造纸术制作工艺不断完善,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19. 有人形容汉末的某战役是“遭遇战外加一把大火”,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这场战役( ) A. 使曹操势力壮大起来 B. 彻底歼灭袁绍的主力 C. 对时局起关键性影响 D. 孙刘联军有绝对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末”“遭遇战外加一把大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可知,这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为而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C 项正确;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排除 A 项;官渡之战中曹操彻底歼灭袁绍的主力,排除 B 项;孙刘联军总体实力弱于曹操一方,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20. 《晋书》载,魏晋时期“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佃客(租种土地的农民),多者数千”,后赵开国之主石勒就曾是汉人佃客。此外,山西南部的羯人也很善于织布。这说明( ) 第 9 页/共 14 页 A. 北方少数民族逐步转入农耕生活 B. 胡汉之间对立和矛盾不断加剧 C. 内迁少数民族擅于手工业的生产 D. 民族隔阂消失与统一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佃客(租种土地的农民),多者数千”可知,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汉族,租种土地,从事农耕生活,表明北方少数民族逐步转入农耕生活,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耕生活,不能说明胡汉之间对立和矛盾不断加剧,排除 B 项;材料主旨说明北方少数民族逐步转入农耕生活,不是强调内迁少数民族擅于手工业的生产,排除 C 项;“民族隔阂消失”表述太过绝对, 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1. 南朝时商业最活跃的大都市建康,在以秦淮河为中心的地区多处设有市场,出现了如马市、谷市、纱 市等专业市集。这主要得益于( ) A.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C. 北方地理位置恶劣 【答案】A 【解析】 B. D. 南方的经商传统重商政策的推行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止,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南方商业繁荣,A 项正确;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不是南方的经商传统,排除 B 项;北方地理位置恶劣与题干无关,排除 C 项;中国封建时代一直推行的都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2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战争中俘获了大量乐工与乐器,再加上商贸往来和佛教的传入,西域音乐传入中原达到高潮,它们与汉族音乐结合,产生了不少混融性的新式音乐。这说明( ) A. 汉族音乐影响力大 B. 战争是交融的主要方式 C. 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D. 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战争中俘获了大量乐工与乐器,再加上商贸往来和佛教的传入,西域音乐传入中原达到高潮,它们与汉族音乐结合,产生了不少混融性的新式音乐”可知,这说明民族的交融有利于文化的发展,D 项正确;没有具体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汉族音乐影响力大的结论,排除A 项;战争是民族交融的方式之一,排除 B 项;材料仅仅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风气兼容并包,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23. 钱宝琮主编的《中国数学史》指出,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方法难以详考,不过,如果用多边形逼近实 现如此高的精度,需要割到 24576 边形,在筹算的古代,完成如此繁浩的计算量是极为困难的。这体现出古代科学家( ) A. 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 B. 勇于挑战权威 C. 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D. 注重理论研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方法难以详考,不过,如果用多边形逼近实现如此高的精度,需要割到 24576 边形,在筹算的古代,完成如此繁浩的计算量是极为困难的”可知,这主要反映了祖冲之注重亲身考察,不断对前人的科技成果进行改进,这体现了身体力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C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以民为本”,排除 A 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勇于挑战权威”,排除 B 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注重理论研究”,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三国鼎立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24. 下图选自某书部分章节的目录。据此判断,该部分的主题是(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B 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AC 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 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5. 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学会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是历史 学习的重要素养。史料的使用( ) A. 年代越久远,信度越高 C.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动 B. 必须以考古研究作为唯一标准 D. 多重互证有利于丰富历史认知 第 11 页/共 14 页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多重互证有利于丰富我们的历史认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D 项正确;“年代越久远,信度越高”说法错误, 排除 A 项;“必须以考古研究作为唯一标准”说法过于绝对,有些历史已经无法通过考古验证,排除 B 项;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动”说法错误,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26 题 14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2 分) 26.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春秋时许多蛮夷到了战国都不见了,难道他们都绝种了吗?不,他们因为文化的提高,已与中原诸国合为一体了,再没有种族问题了。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识就生根发芽了。从此以后,政权的分合固有,但在秦汉版图里的人民大家都是中国人了。 ——摘编自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1939 年) 材料三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 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同时,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其原 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所做的努力。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答案】(1)特点: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因: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等, 适于农业耕种,适应生活居住,也有利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2) 努力: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度;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3) 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特点: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概括得出,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等,适于农业耕种,适应生活居住,也有利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小问 2 详解】 努力:由材料“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识就生根发芽了。从此以后,政权的分合固有,但在秦汉版图里的人民大家都是中国人了。”并结合所学秦始皇的功绩可知,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度;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小问 3 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及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7. 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广州地处岭南地区,秦汉之际与中原交往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灵渠最早作为从华北向岭南运输秦朝军队和战船之用,后来成为了岭南经长江到华北货物往来运输的重要通道。 ——摘自马立博《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 材料二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文物 波斯银盒 “番禺”铜鼎 玉舞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建灵渠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其史料类型,并说明你能从中了解南越国哪些方面的史实。 (3) 列举两处除上述材料以外的岭南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的历史遗址。 【答案】(1)作用:灵渠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方式;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 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第)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或原始史料);方面:对外贸易、青铜制作工艺、广州建城历史、玉器雕刻、人物的发型、服饰等方面。 (3) 历史遗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的珠崖岭城址、广东韶关马坝人遗址、东莞虎门销烟池遗址等。 【解析】 【小问 1 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一“灵渠最早作为从华北向岭南运输秦朝军队和战船之用,后来成为了岭南经长江到华北货物往来运输的重要通道”及所学知识,灵渠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方式;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交 流;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小问 2 详解】 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按照史料价值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因此,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或(第)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或原始史料);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波斯在西亚地区,说明南越国对外贸易繁荣;“番禺”铜鼎是烹煮或盛食器;盖上有刻铭:“蕃禺,少内”,“蕃禺”即番禺,初为秦时南海郡治,后为南越国都,是考察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少内”是秦汉时期管理宫廷府库的官员;玉舞人是雕刻的贵族家使用的人俑,可以看到她的发型、服饰等内容。 【小问 3 详解】 历史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列举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的珠崖岭城址、广东韶关马坝人遗址、东莞虎门销烟池遗址等。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 13 页/共 14 页 材料一 《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芙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材料二 现代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的“烽火戏诸侯”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烽火戏诸侯”提出并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观点:统治者应勤政爱民,不能昏庸无道。论述: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历 400 多年的统治后,夏桀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约公元前 1600 年,夏朝被商汤所亡。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战,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耽于享乐,为了博美人一笑,数次戏要诸侯,导致西周被犬戎族所亡。由此可见,昏庸愚昧、统治残暴等是夏商周灭亡的重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解析】 【详解】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 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结合所学可知,从“烽火戏诸侯”的最终结果来看,诸侯被戏要后,当犬戎真正攻击周王室,周幽王再“举烽火征兵”,结果诸侯不至,导致周朝灭亡,可拟定观点:统治者应勤政爱民,不能昏庸无道。结合夏商西周末代君主统治腐朽的教训论述,最后得出昏庸愚昧、统治残暴等是夏商周灭亡的重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结 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