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运河滨水绿道建设探索——以宿迁市中运河段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07543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运河滨水绿道建设探索——以宿迁市中运河段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运河滨水绿道建设探索——以宿迁市中运河段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运河滨水绿道建设探索——以宿迁市中运河段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 0 2 3.1 0/3 5城市设计UrbanDesign大运河滨水绿道建设探索以宿迁市中运河段为例王悦柠段卫国摘要:在快速城市化的压力下,宿迁市的城市土地开发已侵入绿地,对其生态系统与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宿迁市在绿道修复保护的基础上,融合大运河为发展轴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求延续宿迁古城文脉,打造大运河滨水绿道。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城市绿地破碎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宿迁市中运河段滨水绿道为例,分析绿道建设实施现状,并提出绿道优化策略。关键词:滨水绿道;建设探索;大运河文化带20世纪9 0 年代以来,绿道已成为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交

2、叉的研究重点。自绿道这一概念提出后,相关学者对绿道的定义做了不同表述。美国著名绿道理论家查理斯莱托在美国的绿道(GreenwaysofAmerica)一书中将绿道定义为: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是可能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的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的人工走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景观设计与区域规划系荣誉教授J.G.法伯斯将绿道定义为具有生态意义的走廊、休闲及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通道 2 。绿道作为城市的开放线性空间和生态纽带,与城市各个绿地相连,河流作为城市线性网络中的一部分,出现了结合河流形成的滨河绿道,

3、河流的线状特性很好地充当了联系绿地空间的纽带。因此,对滨河绿道的建设探索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宿迁市中运河段绿道为例,分析已建成的城市绿道现状,结合城乡规划学理论,提出改良策略。一、绿道概述(一)定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 0 1 6 年印发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将绿道定义为: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绿道作为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常沿海滨、山谷、山脊等自然走廊进行布置,也可用作游乐场所、景观道路或自行车道。其自身的开放空间包括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文化特色区。绿道在将历史遗迹相连接的同时,还连接了人口稠密地区、区域狭长

4、的公园或线性公园,大多被设计为绿化带或风景道路。(二)分类根据绿道形成的基础可以将绿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生态型绿道,指在自然生态区中建构的生态型绿道,可融合当地生态、文化、游憩,打造特色旅游通道,串联不同景区,增强旅游吸引力;(2)交通道路型绿道,指结合城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在原有道路绿化基础上,优化调整建设的都市型绿道;(3)河流保护型绿道,指沿河流两岸在其原有滨水绿地的基础上,保留其原有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规划建设的滨水绿道。(三)功能绿道规划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导向,并指导生态环境建设。因此,绿道具有生态保护、游憩、交通、历史文化保护等功能。具体体现在增加市民与自然

5、的接触,增强市民环保意识;保障慢行安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激发经济活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二、宿迁市中运河段绿道建设现状分析(一)案例概况36/2023.10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UrbanDesign城市设计宿迁地处江苏南北部交界区域,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湖泊与河流众多,有丰富生态景观资源;城市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址丰富。京杭大运河宿迁段作为宿迁市“城市生态脉”,两侧设有生态性和观赏性的生态廊道。绿道以京杭大运河宿迁段为依托,向北串联三台山,通向骆马湖,引湖纳山,形成城市生态主廊道 。城区绿道规划范围为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宿迁市中心城区范围:东至宿新公路,南接淮徐高速公路,西抵耿车镇、蔡集

6、镇一线,北止骆马湖、白杨路,总面积约3 4 6.2 1 km。(二)现状分析本文主要从宿迁市中运河滨水绿道的用地选择、组成、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人群在绿道中的活动行为、市民前往绿道的出行方式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研究。从用地选择看,滨水绿道用地选择京杭大运河沿岸十米范围内土地,在原有绿地、公园和历史遗址的基础上,利用现状绿地系统、河流资源和土地资源,沿运河选取合适的开放线性空间,将绿道的游憩和生态功能融合。从绿道组成的角度来看,河流、驿站、绿廊、游憩道、亲水步道以及基础设施等组成了京杭大运河宿迁段滨河绿道。从水系角度来看,水系是绿道建设的重要自然资源,宿迁城区内丰富的水系为绿道提供了丰富的观赏资源

7、。城区绿道应与水系呼应,优先突出大运河的景观价值。城区绿道与较为分散的水系节点相联系,促进城区水绿结合,打造丰富的景观带、景观节点。以老年人为主的人群往往在靠近居民区段绿道活动,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群往往在节点公园段活动,人群活动类型主要可分为三类:游憩娱乐类、沟通交流类、运动健身类 5 。由于宿迁中运河段滨水绿道尚处于初步建设时期,绿道周边地块并未完全开发,部分绿道较为偏僻且交通不便,一些游客往往选择驾车前往,而附近居民往往选择驾驶非机动车前往,步行前往的市民较少。三、宿迁市中运河段绿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城市病”高发时期,城市发展往往以经济优先,牺牲了城市中的文化遗存,忽视了空间品质,破坏了生态

8、环境 6 。在面对我国城乡规划建设问题时,应思考如何将西方的绿道规划理论与先进经验运用于我国城市的绿道规划建设,实现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与现行城市规划体系融合协调,这也是现在乃至未来城市规划最核心的问题 7。本文以宿迁市城市滨水绿道规划为例,梳理出以下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一)乡绿道用地选择问题由于城市高速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短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宿迁市,农村地区较为广阔,林地、草地、农田等天然绿地数量较多,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在规划绿地用地方面存在问题相对城市较小。而宿迁市城市规划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较少,用地紧缺,用地转换将会花费高昂的成本和较长的时间。因此,合理利用有限城市绿地

9、打造大运河特色文化绿道变得十分重要。总之,由于我国绿道规划建设尚处于起步期,绿道建设多关注于现状公园、林地等原本就存在的绿地区域,而在未来,当绿道规划的重心转移至城市,城市绿道用地从何而来便成为未来城市规划所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二)绿道文化缺失问题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其类型可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绿道建设时,同大城市中心区建设一样,具有同质化问题,千篇一律的规划建设模板难以彰显城市特色文化。物质环境中,自然景观、标志物、景观小品等无法很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其他城市或区域绿道建设具有一定重复性;在人文环境中,虽然满足了城市居民日常基本活

10、动和社会活动需求,但在满足市民精神需求方面尚有欠缺,市民文化归属感不强。因此说,绿道设计在城市特色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四、对策研究针对绿道规划在宿迁市实践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一)土增加绿道用地来源京杭大运河宿迁段流经区域分为城区与乡镇区域,城市用地相较于乡镇用地较为紧张,土地组成和控制状况较为复杂。因此,本文从绿道用地使用来源角度,分两个方向对沿运河城市绿道用地选择提出建议。1.城市废弃地再开发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 0 2 3.1 0/3 7城市设计UrbanDesign将沿运河两岸的城市生活要素质量全面恶化区域进行拆除或修复,而后再开发时首先要与

11、城市中其他绿道或者绿地统筹协调,沿着水道延伸发展,串联形成“鱼骨状”绿道网络,在合理选择地块功能基础上,进行生态的再开发,重新恢复土地活力。利用城市中低效土地,推进城市绿地建设,恢复城市生态系统。2.城市现有用地的整治改善与保护对运河两岸沿河土地能开发的部分进行整治改善和更新维护,使其能够继续使用,在保留其部分原貌的基础上,改善内部环境,提升生态质量,增加土地活力。对适合直接或稍加改造即可使用的土地,经过修整,继续保持或者改善现有状况,保留其原始生态风貌、环境和特色,是变动最小和环境能耗最低的绿道建设用地。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和弹性城市特征,通过生态网络建设,提高城市适应力和承载力;与城市功能相结

12、合,使环境与功能相匹配,打造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二)沿大运河建设滨河文化绿道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认为: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是贮存文化、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运河是指具有航运、灌溉、分洪、排涝和给水等功能的人工水道,它连通着不同地域或水域。京杭大运河在我国历史和现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地域分布广泛,流经城市都具有丰富浓厚的历史文化。1.历史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立分布或者一定区域内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通常人们只能通过城市市政道路到达旅游景点,而现今城市道路存在拥堵污染问题,这为人们的出行造成了不便。滨水绿道依托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废弃地、防护绿地和道

13、路附属绿地等进行规划建设,联系起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区域,并将其纳入城市绿道系统。将绿道中的道路系统与景区广场连接起来,人们可以通过绿道直接到达历史文化景点;依托绿道建立的公共交通体系,不仅可以满足外地游客的出行需要,也可以满足本市市民日常娱乐的出行需要,使慢行交通和休闲旅游相结合;依托绿道本身,可以通过其串联的各个历史文化景点,建设特色绿道文化段,有利于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借助绿道系统中历史文化景点的吸引力,提高绿道内基础服务设施的利用率。2.绿道宣传教育在绿道建设项目中,增添服务于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项目,积极通过学校或者媒体广泛宣传特色绿道游览,增加市民对绿道的了解,降低市民对

14、自然绿道的陌生感,为居民提供丰富的休闲游乐和运动场所,使人们亲近自然的同时,通过绿道的文化教育解说系统,增加对城市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旅游品质和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五、结语绿道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规划,在国外已经历了1 0 0 多年的发展,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具有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历较少的特点。从目前实践看来,绿道建设对城市生态保护、传承文脉具有显著而积极的效果。在借鉴西方先进的绿道规划建设经验的同时,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融合改善,将会是未来中国城市规划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在城市绿道规划建设实践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宿迁市中运河滨水绿道规划建设的实践背景进行了回顾,对用地

15、选择和文化缺失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能对我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开发和滨水绿道的建设改善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良有方,我们正从“工业城市”到“花园城市”的必由之路 EB/0L.(2017-11-08).https:/ JG,RYANRL.International greenwayplanning:an introductionJ.Landscape&UrbanPlanning,2 0 0 4,6 8(2):1 4 3-1 4 6.3张笑笑.城市游憩型绿道的选线研究一一以上海为例 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 0 0 8.4姚秀德,城市特色营造探讨一一以宿迁为例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5邓舒曼公园城市背景下绿道建设探索.山西建筑,2 0 2 1,4 7(2 4):1 3 2-1 3 4.6李晓晖,黄海雄,范嗣斌,等。“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思辨与三亚实践 J.规划师,2017,33(03):1 1-1 8.7金云峰,周聪惠,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 J.现代城市研究,2 0 1 2,2 7(0 3):4-1 2.作者简介王悦柠宿迁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段卫国就职于宿迁学院,硕士,高级城乡规划师,研究方向为休闲空间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