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鄢陵县马坊乡第三初级中学 程连喜
一、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
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识,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设想:
文章结构简单,可重点把握说明的顺序,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字句,可让学生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可将《过华清宫》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鲜荔枝难以贮存加深印象。
五、 教学方法:
(1) 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 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荔枝吗?吃过荔枝吗?你见过或吃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荔枝由于其色香味俱佳而被公认为果中珍品,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美,唐玄宗为了能让自己的宠妃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下了这首诗讽刺这件事,请大家一起品读一下。一骑快马飞奔上了骊山,山上行宫的大门一个接一个的打开,大家以为是紧急军情来报,原来是送荔枝的。到底怎样的荔枝令杨贵妃如此喜爱,让唐玄宗不远千里运来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
(二)解说题目
今天的我们即使没有见过吃过荔枝。也可以通过这些视频和图片去了解它。那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怎样向人们介绍荔枝呢?(画图、写文章)
1. 序”这种文体(课件出示,齐读)
2. 看了课题你想了解荔枝的哪些知识?(由题目生成问题)
(三)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四)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城,葬于香山。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从五个方面补充——名、时、地、评、作)
(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强调节奏
3.指名读课文
4.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六)朗读翻译,了解作者写序的目的
(七)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虚词的用法
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疑难问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重点标记。
(八) 精读课文,理解荔枝的特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试一试: 按原文填空
荔枝“树形_____。叶_____;华_____;实____。朵_____,核______,壳_____,膜_____,瓤肉_____,浆液______。”荔枝一旦离开本枝,“一日____,二日____,三日_____,四五日外,____。”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各有什么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2) 通过对荔枝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思考:
本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抓住了荔枝最突出的特点,全面的,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从而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介绍事物要抓主要特征,层次清楚的表达。
(3)为什么作者能够将荔枝的色香味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而引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本文的朗读及背诵便水到渠成。
(九) 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小练笔: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对荔枝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仿照本文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水果。注意:1、抓住特征说明,层次清楚。 2、语言形象,生动。
(十)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荔枝的诗文典故。
2.以便条的形式归纳整理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