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婚嫁风俗看社会价值观取向变化
吴黛君 1203404042
指导老师:戚福康
摘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组合、发展、家族的构成、延续、亲族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构成、扩展则源于人类的婚姻。历史表明,婚嫁风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婚姻的民俗传承是社会民俗的重要内容,研究婚俗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阐述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婚俗习惯,探讨婚俗习惯的成因、社会背景、经济政治状况等,分析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取向。
关键词:婚嫁风俗 变迁 价值观 80后 姓氏
一、人类婚姻的发展阶段
人类形成距今已经有三百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的婚姻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我们可以把人类婚姻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杂婚、血缘婚、群婚(也成为伙婚)、对偶婚、专偶婚(即现在的个体婚)。
人类从“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一切男人属于一切女人”的愚昧杂婚时代,进化到性关系局限在同辈人之间的血缘婚时期,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形态——血缘家庭。人类在进化的过程渐渐发现同胞性交的弊病,于是在血缘婚限制错辈性交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限制兄弟姐妹间的性交关系,从而实行两个集团之间的性关系,称为伙婚。从血缘婚发展到伙婚,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的禁例日渐增多,群婚越来越受到限制,于是从族内完婚完全过渡到族外婚,这就产生了对偶婚。对偶婚最显著的特征是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从母性,血统按母系计算,只有女子有继承权,导致了母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男性逐渐成为家中的劳动主力,在家庭中要求掌握支配权,并且要求有可以确认的子女以继承日益增多的财产,于是产生了以一夫一妻制为特点的专偶婚俗。专偶婚所产生的家庭,最初是建立在丈夫对妻子的统治之上的,其直接后果就是生儿育女,而这些子女将以继承人的资格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产。社会的世系也就由母系改变为父系,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二、 中国古代的婚嫁风俗
中国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婚姻,称其为“终身大事”。在完成这行终身大事的过程中,也带有浓浓的中国风。在儒学的观念中,夫妇关系是人伦的基础,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开端,而夫妇关系形成必须要通过合礼的婚姻嫁娶,所以婚嫁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和社会意义。基于这种原因,“继后世”、“广继嗣”自古被视为婚嫁的主要目的,而男女之间的情爱,不但不是婚嫁的主要目的,而且是应该否定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礼而后亲”一直是主流的婚嫁制度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作为主流的婚嫁意志观贯穿于几千年历史中。“六礼”一说诞生于周朝,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是为中国婚礼规范之滥觞。虽然历朝历代因为各自社会情况不同婚嫁风俗会有不同,但基本沿袭此套路。
历史表明,一个朝代经济越是发达国力越是强大,民风会更加开放,相应的婚嫁风俗也会更开明对待女子也会更加宽容;相反地国家越是积贫积弱,则繁文缛节众多,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趋势会加重。下面将以汉朝、唐朝、宋朝为例对比说明。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当属汉唐两朝,这两个朝代疆域广阔,军事上连连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经济高度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繁荣富强,民风淳朴开放,女性地位也随之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在婚嫁风俗上具体表现为女子有择夫的权利,而男子在挑选未来的伴侣时往往注重对方的容貌、财富等,而对于女子是否初婚不做太多考虑,对于寡妇再嫁社会舆论也没有指责的倾向。有汉一朝,甚至不少汉皇的后宫中都有再嫁之人,如高祖之薄姬、景帝之王皇后,她们没有因为再嫁的身份受到后宫的歧视,可见汉朝不反对寡妇再嫁。更令人惊叹的是,如果夫妻相处不合,双方都有权利提出“和离”,和平分手,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离婚,而非后来男子单方面的“休妻”。而唐朝则更加开放地对女子婚前贞操并不看重,失身而又另嫁也视为常事。婚前性行为、婚外恋较为普遍。当时的才女晁采与邻生文茂时常以诗通情,并乘机欢合,晁母得知后并不过分谴责,而是叹曰:“才子佳人,自应有此。”于是便为他们完婚。开放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唐明皇看中自己儿媳杨玉环,令其出家之后接进宫中封为贵妃,荣宠至极,以致天下都言“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对于这种现在看来都咋舌的不伦爱情,在当时却被奉为佳话,甚至在盛唐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敢走出垂帘堂堂正正执掌皇权的女帝,舆论也没批判牝鸡司晨维家之索,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唐朝对妇女的宽容。
汉唐两朝经济上的繁荣另世人无暇过多顾及思想层面上的自省,对于现时享受的物质追求超过了对于净化内心、担忧来世的思想成分。唐人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务实淳朴豪放的形象,他们的价值观里,享受现在、恩荫子孙比起抽象的思想反省更加重要。唐朝稳定的政局是其务实价值观的基础,他们务实豪放的性格形成了开放的社会风气,减少了对妇女的歧视,尤其是在婚嫁方面,并不强调对女性的贞洁观。
与前面两个朝代不同,宋朝建立在群雄纷争迭起的五代十国废墟之上,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以及广袤的疆域,偏居一隅整日胆战心惊,这是一个积贫积弱没有底气的王朝。对于现实不满,又无力做出改变苦闷不得志的文人将他们的精力很大部分转移到思想层面的学术研究上。这时候在思想上产生了著名的“程朱理学”与“心学”。
程朱理学立足儒学,对于孔孟之道作出新的理解。程朱理学在学术上的地位普通人可能不得而知,但一说起其对于妇女的摧残倒是占有一席之地。
这个时期的理学家继承了汉儒强化尊卑伦理原则的“三纲五常”观念,但克服了其天命观的神秘性,以“存天利灭人欲”为最高原则,讨论了婚姻、嫁娶、夫妇等问题,认为婚嫁之礼、夫妇之道是本于天理的,而男女之间的情爱、不尊礼仪的结合、不合礼仪的嫁娶、寡妇再嫁等都是人欲的表现,应坚决反对,对于女性,特别强调贞洁的重要。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绝对不允许妇女有毁坏贞洁的行为,政府也鼓励妇女守贞,为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兴建贞节牌坊并且给她的家族种种优待,在这种风气之下,很多家族都将守护贞节写进族规里大力宣传,女性地位低下,没有任何婚姻的自主权。
三、 印度社会的婚嫁习惯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国家。在印度近10.6亿人口中,男女总体比例为1000∶933,首都新德里更是只有1000∶821。更为糟糕的是,这个比例还在连年下降中,印度有专家忧虑地指出,20年后,印度至少要有3500万男子打光棍。按常理,如此稀缺的印度女子应该是“世上珍品、百万宝贝”,男子要想娶到媳妇,必然要费尽心思,送上厚重的彩礼,妻子过门后更应百般珍爱。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在印度,结婚时,女方反而给男方价值不菲的嫁妆,男方甚至理直气壮地向女方索要财物!如果没有嫁妆,或者嫁妆达不到男方的要求,那么必定成为被耻笑、侮辱、虐待和欺凌的对象,甚至发展到迫害致死的地步。
印度自古是一个极其重男轻女的国家。按照印度教的习俗,家中男孩不仅肩负着家族传宗接代的重任,而且在父母归天的火葬仪式上,如果没有儿子亲自点燃火葬柴堆,父母的灵魂将无法升入天堂。另外,儿子也意味着多了一条生财之道,结婚时可以大捞女方一把,是潜在的财富。因此,男孩从出生之日起,就比女孩金贵,在以后的成长和生活中,这种差别就更加明显。因为这个原因在农村,很多印度家庭自古以来就有杀掉新出生的女婴的传统,发展到现在,孕妇检测知道腹中是女儿后,便索性打掉胎儿。在印度,对于男性最严重的诅咒是“祝你生个女儿”。女儿是赔钱货,养大了出嫁时不但不能像中国的新娘家一样收到不菲的聘礼,相反还要倒贴大笔嫁妆。
印度的传统是送女儿出嫁,要准备一大笔钱作彩礼送给男方。送的礼越多,女方在夫家的地位就越高。成婚那天,男方可以邀请诸多亲朋好友来热闹,而参加婚礼的客人不必送礼,相反还可拿到一个红包,当然都由女方送。如果男方的亲朋好友队伍庞大,那么女方父母的负担就令人咋舌了。在印度,一般而言,嫁妆是来自女方父母的礼物,也是婚后生活的必用品。虽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嫁妆习俗,但印度高额的嫁妆使婚姻如同买卖,年轻的男子根据自身条件要求不同档次的嫁妆,仿佛成了贴上标签的商品。
对于寡妇,印度教经典《摩奴法典》中曾说“寡妇理应受苦,克己守贞致死…丧夫后守贞的妻子可以上天堂…不贞的女子来世转生为胡狼”。女人在丈夫离世后,只有三种命运:为亡夫自焚殉葬;嫁给亡夫的弟弟;在“寡妇院”里自我囚禁赎罪。
有这样一句话:在印度,与其做女人,还不如做一头牛比较划算。可见,女人在印度的社会地位糟糕到何种程度。2012年度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 (WEF)发布了年度《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在135个调查对象中,印度的男女平等状况排名第105,在亚洲几乎垫底。
四、 “80后”的姓氏之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把计划生育政策确定为基本国策,也就是说这些“8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家生子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就是姓氏跟谁。
中国古代是彻头彻尾的男权社会,女子是无权承继家族香火的,也就不存在孩子的姓氏问题。但是现在由于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女性地位的地位提高,女方不也愿意放弃“姓名权”的争夺。于是,孩子的姓氏问题上升为家庭中地位权力之争。尤其是女方父母若不愿意放弃姓名权,加以干预,很容易导致家庭矛盾。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变成了“4+2+1”,四个老人养育两个孩子,到了第三代只有一个孩子,对于老人的赡养就成为大问题。在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老人们的确有理由产生“孙子不跟我姓日后不会赡养自己”的担忧。
其次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自古有“留后传宗接代”的心理烙印。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生的孩子自然也是外人了。如今女性地位提高尤其在发达地区,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性别歧视,加上都是独生子女,女性也担负起为家族传承香火的重任。
再者,随着时代变迁,如今的婚嫁关系也复杂得多,大致可分为“全嫁”、“两顾”、“入赘”,男方女方分别能行使不同的权利担负不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叶涛 《婚嫁风俗综述》 民俗研究, 1986
关晓敏 《“80后”婚假现象探析》 法制与社会2011年9月下
赵馥洁 《儒家的婚嫁观及其历史演变》 华夏文化 1995
张军 《中国古代婚嫁六礼说》 天水师专学报 1993年1-2期合刊
钟年 《婚嫁与新娘——一个历史民俗学的考察》 民俗研究 1998年1期
贾丽英 《试谈汉代婚嫁观》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8年21卷 5期
刘瑞敏 李明 《传世经典与婚嫁仪俗》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0年22卷2期
刘书鹤 《值得大力倡导的婚嫁变革》 妇女与社会 1995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