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授课地点:叙永县兴隆中学
授课人:马岭二中 梁显珍
2016-5-13
中考要求:
1.能正确诵读文言文,能为浅易文言短文断句。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能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
4.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
1.能正确诵读文言文,能为浅易文言短文断句。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能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
4.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已经明确了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本节课呢?我就以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亚圣”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探讨。
新课
一.生齐读课文(注意名言警句,完成默写)
①孟子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内心:______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
身体:___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
行为:___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②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亡的原因是:__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
二、生自行默看课文以及文下注释,弄清字、词、句义。(圈点勾画出疑难之处)。
三、同桌讨论各自的疑难,还不能解决的我们就拿到班上来共同讨论。
四、检测:文言知识板块
1.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_增__”___增加__________。
②衡于虑 “衡”通“__横____”___梗塞,不顺____。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__弼_”__辅佐____。
2.词类活用
①苦其心志 苦:____使……痛苦_____
②饿其体肤 饿:_____使……饥饿________________
③劳其筋骨 劳:_____使……劳累_______________
④空乏其身 空乏:___使……经受贫困之苦______________
⑤行拂乱其所为 乱:_____使……受到阻扰_______________
⑥人恒过 过:_______犯过失___________________
⑦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________被任用,被选拔________
3.一词多义
行拂乱其所为( fú ) _______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 ) _____同弼、辅佐
①拂
4.重点实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捣土用的杵(zhú)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 是(这,这样)
③人恒过 恒(常常)
④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⑤而后喻 喻(了解)
5:文言虚词
①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 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 给,在
生于忧患 ________________ 因为,由于
②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顺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表并列)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③所以
师讲:“所”和“以”连用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有两种①表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
5.重点句子翻译
师:强调重点词的落实。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困:使……忧困;衡:梗塞,不顺; 作 指有所作为
译:使他的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明白; 于:因为,由于。
译:这样以后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于安乐而衰亡。
6.课文理解
1.这篇短文阐明了什么道理?
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就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五.对比阅读
师导:从15年开始文言文的考法就加大了难度,即不仅考课内还要结合课外,两篇合起来出题,下边呢?我们就将迁移到课外。
请大家读此篇,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练习:
勾践困于会稽
勾践之围会稽也,喟(kuì,读音同“溃”)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隧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困于会稽
勾践之围会稽也,喟(kuì,读音同“溃”)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营,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隧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而后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B.人恒过 常常
B.身自耕作 身体 D.越王勾践反国 通“返” 返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饮食亦尝胆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
C.置胆于坐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甲】文认为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应具备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B. 【乙】文中越王最终灭掉吴国的原因是能够卧薪尝胆,居安思危,礼贤下士,能与百姓同甘共苦。
C. 【乙】文越王勾践的故事恰好证明了【甲】文的观点。
D. 【甲】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4.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②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乃:于是,就 苦:使……受苦。
译:(他)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把苦胆挂在座位上
5.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句子断句
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隧不为福乎?
结束语:中考的赢家属于苦其心志的孩子,愿是你!是你们!!
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