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石星经
编辑
齐人(一说楚人或鲁人)甘德著《天文星占》8卷,魏国的石申著《天文》8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叫《甘石星经》。他们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据我国科学家席泽宗研究证明:甘德已发现木星的3号卫星,比意大利伽利略和德国麦依尔的同一发现早近2000年,甘德、石申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书中记有120颗恒星的位置,以现在的观察结果来看,还是比较准确的。它比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希腊伊巴谷的星表早约200年。《甘石星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1] 。
中文名
《甘石星经》
分 类
天文学专著
价 值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作 者
甘德、石申
创作时期
战国时期
目录
1. 1 简介
2. 2 文学成就
3. 3 概述
4. 4 作者介绍
简介编辑
甘石星经 (2张)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已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天文学专著和关于天文的观测记录用以皇帝星占之用。其中楚国(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的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人将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取名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原著已散佚,现只能在同期之相关史籍中零碎抄录,如《开元占经》中。
文学成就编辑
书中详细记载了五星之运行情况,以及它们的出没规律,并肉眼记录木卫二(甘德所载,1981年席泽宗指出,但国际上未被承认)。
书中记录800多个恒星的名字,并划分其星官,其体系对后世发展颇有深远影响。
书中提及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食的现象。(为纪念石申之发现,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以其姓名命名)
概述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天文学也有很多成就。“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湛,宋有了韦,齐(一说是楚或鲁)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经。”(《晋书·天文志上》)甘德和石申夫各自在其本国进行天文观测,并各有著作刊行于世。甘德的著作名为《天文星占》,石申夫的著作名为《天文》,都是八卷。汉朝时,这两部著作还是各自刊行的。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并,并定名为《甘石星经》。甘德和石申夫当时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初步掌握了这些行星的运行规律,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其中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后人把甘德和石申夫测定恒星的记录称之为《甘石星表》(又称《甘石星经》)。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纪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还早约200年。《甘石星经》在宋代就失传了,在唐代的《开元占经》中还保存一些片断,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的书目中保存了它的梗概。
作者介绍编辑
甘德,又称甘公,战国时期的齐国(一说是楚国或鲁国)人;石申,又称石申夫或石申父,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们都是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天文学家。甘德写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写有《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可惜它在宋代以后失传了,今天只能从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断摘录。这些片断摘录表明,甘德和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出没的规律;他们还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方位。后人将甘德和石申测定的恒星记录称为《甘石星表》,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早二百年,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