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画山绣水》
如皋市石庄初中 刘炜
一、 教材分析
《画山绣水》是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本单元说明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对精彩段落和篇章的背诵,来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学会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该文是提高学生品读欣赏能力与写景能力的佳作,于山水品读间,自我提升。
二、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积累,在字词方面没有什么问题,可见重心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品味自然风光,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写作能力,解决他们写作时语言空洞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领略欣赏桂林山水的美妙风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品析文章语言的诗意美,体会文中的时代侧影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品析文章的诗意美,欣赏、借鉴文中诗般的语句。
五、 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多媒体展示
六、教学过程
活动1:课前预习,熟知作者
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活动2:回忆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之前我们一起登上了黄鹤楼,极目远眺,看滔滔江水,望鹦鹉洲上佳木葱茏;我们一起来到鼎湖山脚下,听淙淙流水,泉声叮咚;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活动3:初读课文,品味山水
1.揭示文题,说一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用了互文,画出来、绣出来的山水,体现山水的秀丽。
2. 在读课文领略桂林之美前,我们先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这些生字词,你们是否还记得呢?
褒贬 最醇 攒聚
贮藏 圩子 黑黝黝
瘦骨嶙峋 玲珑剔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评价。
明确: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活动4: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欣赏完一组图片,想必你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有了更加深层的理解了吧,那么我们把视线转回课文,文中堪称“画山绣水”之景的有哪些?
2.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小组合作——交流鉴赏(指名朗读文中写水写山的句子,师生交流评价)——朗读感悟)
明确: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水之绿
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水之清、水之静
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 ——水之动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山之奇
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山之巧
活动5:走进传说,看图复述
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
1.出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着图片复述传说故事。
2.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3.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活动6:放飞心灵,笔下遨游
杨朔说:“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所以他将触动他心灵的东西写了出来,你也见过大自然的各种风光,触动你心灵的地方不少吧,动用神来之笔,绘出你心中的景!
七. 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杨朔
山水之景——清奇峭拔
传说—— 神奇凄凉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