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二专题复习: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221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二专题复习: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方法】
1.这一课初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针对性地进行讲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内容】
一.近代 社会生活的变化:
1.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 ”政策;
(2)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殖民者给中国的通商城市带来了建立在近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如在电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们就看到旧上海租界里有留声机、自鸣钟、霓虹灯、西式轿车、电报、西式餐厅、舞厅、银行和操各种语言的多种肤色的外国人,这对闭关锁国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来旧的生活习惯。
(3)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当时人们 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
2.表现:衣、食、住、风俗
(1)衣(服饰):
特点:
①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②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
③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
变化:
①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 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
③20世纪20、30年代,中国 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
(2)食:
传统饮食——中餐
●南方饮食:米饭、海鲜
●北方饮食:面食、肉类
●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 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菜 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苏、粤、闽、浙 、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变化:西餐
●传 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住:
①原因:受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使、领馆区建筑式样的影响
②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③代表:北京四合院、圆明园
(4)风俗:短发易服、废止缠足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妇女缠足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妇女处于对男子的从属和依附地位,缠足大小成为男子品评女性美的一种畸形尺度,不仅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而且成为文人笔下描绘和宣扬的对象,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反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 。而主张断发反对缠足这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在中国反对封建的进程中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声。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是建国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城市居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不法商贩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得到群众的拥护,统一财经的措施解决了供求、劳资等矛盾;
④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
⑤进行了增产节约运动。
(2)表现: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①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计划经济的特征)
②政府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丑恶现象;
③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妇女,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部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200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修订,新修订的婚姻法同日起施行。
④朴实而又带有革命色彩的衣着:
20世纪50年代:女孩子喜欢穿布 拉基(连衣裙);男孩子以列宁装、中山装为主流;
“文革”时期:以着绿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沿海到内地形成开放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表现:
①服饰: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衣着的变化不但说明人们富裕了,也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变化,而且服装材质丰富,设计新巧,工艺水平也提高了。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国力在增强。
②饮食:
经济体制改革后,粮食产量增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饮食多样化。
③住房: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普通平房→简易楼房→90年代以后国 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
1991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七平方米,2001年已经达到10.5平方米,十年的时间增加了50%。到2001年底,中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已经达到13亿多平方米,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人们的居住质量也在进一步改善,不仅满足于宽敞舒适,在环境优雅、价格适当、个性装饰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为使城市建设更趋于合理化、规范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管。同时,中国的住宅建设更加注重人性、生态和环境保护。
④社会风俗: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
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度假、郊区游、出境游以及娱乐健身等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内容,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新的社会时尚: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教学重点】
1.知道近代中国人在衣、食、住及社会习俗方面出现的变化;
2.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热点试题】
1.简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2.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
4.概括指出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有哪些?并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作为最能体现时代变迁的载体,它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思想不断变化的结果。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导致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根本因素。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归 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2)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过程;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 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 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教学方法】
1. 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历史,使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民展过程;
2. 针对课文问题组织讨论,并由老师作最后补充,以培养学生全面思维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交通工具 的发展:
(1)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
(2)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唐山—胥各庄铁路;民国 以后,进展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
(3)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方面:
(1)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19 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 ,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
3.影响: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教学重点】
1.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
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源:ks5u][来源:ks5u]
【热点试题】
1.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 交通运输业在旧中国发展缓慢,进入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就有了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4. 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
【课堂小结】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 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 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与此同时,通讯工具方面也迅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 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 利用知识结构图教学,分段讲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 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在讲述中插入提问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
3.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内容】
1.中国报刊业的兴起: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 《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中国报刊业形成的时间比西方晚,但是报纸的故乡却是在中国。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来源:ks5u]
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 在江西瑞金出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2月10日第50期起改为中央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的联合机关报。1937年1月29日,从第325期起改名《新中华报》。而《新华日报》则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9个多月后移到重庆出版。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当时是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1949年3月,《人民日报 》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 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如果学生要求可简单介绍剧情。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此时电影的主流是左翼电影。著名的影片有《狂流》、《渔光曲》、《风云儿女》等。《狂流》是第一部左翼影片。《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该片格调 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情。尤其是多次出现的主题歌《渔光曲》的词曲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影 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首高亢激昂的进行曲随着电影的播放,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建国初期的电影的特点则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了银幕。
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同样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 辉煌。
八十年代有《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
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 次获奖。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电影媒介的特点:1.时效性不强;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电 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
中国电视事业的大发展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电视逐渐普及;二是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教学建议,让学生阅读有关改革开放后电视事业发展的两段内容,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然后教师总结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对于“村村通”工程学生可能不太了解,建议教师可以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村村通”工程 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至于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教材主要提到三个重要的表现: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3.‘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互联网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费用低廉;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2.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热点试题】
1.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大众传播媒介?请谈谈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
【课堂小结】
本课教材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来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本课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传媒变迁的过程”,另一条就是“传媒发展的影响”。而“传媒变迁的过程” 这条线索又分纵横两条线索,中 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的过程是纵向的线索;而“报刊──影视──网络”,这种媒介技术的进步是横向的线索。与此相对应“传媒发展的影响”这条线索也要分成纵横两条,纵向的线索 是中国报刊、影视、网络的发展分别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横向线索是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利用教科书与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通过对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文化娱乐等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作一梳理。使高中学生掌握这一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对这一方面的历史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利用课余时间,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同学合作交流,以拓展其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归纳、分析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和发展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是不可逆转的。并能透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认识到开放是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中国人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进步与落后势力斗争的结果,从而得出历史的进步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物质生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革”。
2、变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5、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④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1] [2] [3] [4] [5] 下一页
6、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7、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8、服饰的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9、服饰变化三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10、中国四大菜系及形成的原因
①中国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②形成的原因: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活跃为各地饮食文化交流融会提供了条件
11、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
12、习俗风尚变革的背景及特点。
①背景: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13、将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内容分为“衣、食、住、行、风俗”五部分进行比较,再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细分为“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后”两部分内容进行比较。为此,可设计了以下表格:
近代物质生活 现代物质生活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衣
食
住
行
风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
A.旗袍 B. 连衣裙 C. 上衣下裙 D. 长袍
2. 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3. 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 ( )
A. 剪辫 B. 火葬 C. 放足 D. 握手
4.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 )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5. “恋爱自由”出现在 (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建立后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6. 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7. 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男子流行中山装,女子则以旗袍为日常着装
B. 中西餐并行于世
C. 京津地区出现了欧化住宅
D. 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大多缠足
8. 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
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 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9.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中华民国成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
10.下列社会风俗变化是发生在民国成立后的有( )
① 剪辫易服、迫令放是足 ②破除种权,反对迷信 ③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④ 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并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 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的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过了几个月,除大拇趾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出的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
(1)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
(2) 这项风俗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3) 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
(4) 除了这项风俗外,请你再举出几个与女性有关的风俗变化。(至少两项)
三、 问答题
12、简述一下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答案详说
一、选择题:
1、A 2、D 3、B 4、B 5、A
6、C 7、D 8、C 9、B 10、D
二、材料解析题:
11、(1)①女子缠足。②中华民国成立后。
(2)① 摧残肉体,限制了体力劳动 ②助长了男尊女卑,造成男女不平等③女子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①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③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
(4)①旗袍等相关服饰的变化②女子同男子共享受教育的机会③恋爱自由渐成时尚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