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金盆中学 任蓉
设计理念
体现课标中“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究,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及像的性质
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光具座、小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以下概念:凸透镜、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展示投影片)
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
展示幻灯片,大家从生活实际中可知凸透镜能成像,且像有正倒、大小、虚实之别,凸透镜的成像大小、正倒、实虚跟什么有关系?请大家想一想,大胆的猜猜。
猜想与假设
同学们说的很好,但是刚才的猜想说距离的远近不好描述,我们可以给他找一个标准,即以透镜的焦距为标准,如:当u>2f时,称之为远,当2f>u>f时,称为近,当u<f时,称之为很近。
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及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利用课件展示)
基本概念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符号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符号v表示。
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符号f表示。
进行实验
(1)实验注意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中,必须把蜡烛、光屏分别置于凸透镜两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如何设计记录表格
3.实验时先固定透镜,然后使物距为一数值,固定好蜡烛,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观察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2)实验步骤
1、记下凸透镜的焦距:f=10cm
2、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做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移动凸透镜位置,使物距分别为u>2f;f<u<2f;u<2f再移动光屏找像,眼睛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最清晰为止;
4、记下物距、像距和凸透镜1倍或2倍焦距相比较,再记下成像情况。
5.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估测出像距。
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透镜焦距f =_____cm
物距的范围
物距
像距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能否在光屏上找到像
u>20cm
u=20cm
10cm<u<20cm
u=10cm
u<10cm
分析归纳:
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物距
成像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算焦距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获得平行光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物像同侧
放大镜
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大小的分界点,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结论:当物距于一倍焦距时,成___ ___像,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___ __像;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_____ __像,
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_____ __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分界点:一倍焦距 分虚实,二倍焦距 分大小;
实像的位置:物在外(二倍焦距以外)、像在间(焦距与二 倍焦距之间);物在间、像在外。
实像的变化: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的变化:物近相近像变小
小结归纳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反馈
小试身手
板书设计
3.3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
f<v<2f
照相机
2f>u>f
倒立
放大
实
V>2f
投影仪
u<f
正立
放大
虚
/
放大镜
课后反思
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