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情况,明确各层的主要特征
2、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自学导航:
(一)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 用
干洁空气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
二氧化碳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有“保温效应”
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高度分布
主要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就生存在对流层底部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
①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②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③有利于高空飞行
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在80~500千米高空,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影响无线电通讯
(三)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例
云层和较大尘埃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无
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向四面八方散射,无
平流层中_________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
特点。
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
对流层中_________
红外线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
1. 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 后增温。
2.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 ,能量主要集中在 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 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3. 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地面,这部分称作 。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________作用。
3、 意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 能使地面散热的速度放慢。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 条件。
(四)【学以致用】指出下列现象发生的原因。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2、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
3、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
4、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5、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6、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小?为什么?
7、为什么朝霞和晚霞看起来是红色的?
(五)课堂检测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 )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
2新疆地区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B、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C、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3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
A、 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
B、 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投射到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
C、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
D、 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
4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 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B、 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
C、 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
D、 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5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6.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 )
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B、CO2浓度高
C、雨量充沛 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7、在下图中填出序号所表示的意义。
8.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 ② ,③ ,④
(2)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 。
(3)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长的是 ,辐射波长较短的是 。
课堂总结
课外作业
《学法大视野》
课后反思:
1.本节我独立思考了多少问题?
2.与同学共同探究了多少问题?
3.有哪些问题现在都存在疑惑?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