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宋阳玲
★教材分析:
《一片槐树叶》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6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一次偶然翻阅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作者借夹在书中的这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浓郁的乡愁、拳拳爱国之情,对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把握诗歌表达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 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品析
三、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是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师:“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不再四处漂泊。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游子思乡)
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有关乡情的作品(如《静夜思》《乡愁》《泊船瓜洲》等)然后边让屏幕上播放图片边说:“是的,乡思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久唱不衰的主题,当离家万里的时候,一片枯黄的树叶,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却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同样表达思乡情感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 请学生结合诗句说说初读诗歌的感受。
3.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小组间交流收集到的有关的作者与写作背景的资料。
师进行适当补充:纪弦,1913年出生,祖籍陕西,1928年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46年去台湾,曾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其诗风明快,极具韵味,注重创新,后学者竞相仿效,是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1954年,远离大陆故土整整六年的是人,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一次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心中情感的一根弦,诗人的感情颤栗了,仅用六分钟就写下了这首《一片槐树叶》。
4、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请学生说说: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诗?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巡视、倾听,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点拨。
5.学生展示朗读。请几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解释朗读时处理停顿、语气、语调的原因。其他同学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朗诵者和点评者进行鼓励与指导。
三、品读诗歌,体悟诗情。
1. 结合学生朗读及对朗读的处理理由,教师点拨进而品味诗歌。
2.教师配乐朗诵。
对“全世界最美”“最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 “古老的诗集”“些微”“轻轻”等进行揣摩品味。
3.理清课文线索
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
4.质疑。
四、寻找意象,深化情感
因一片的槐树叶来自故土,诗人心系故国,这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刻记忆,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是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心理体验呢?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在学校住宿,一部分同学由于离家较远,周末才能回家,有的同学可能也试过因为探亲、旅游等等的原因而离开故乡。在离家的岁月里,有否想念过父母?想念过家?是一首老歌、一片落叶还是父母的一声叮嘱触动了你心底最柔软的一角呢?同学们可以仿照课文学写一首小诗,先选好一个意象,加以描绘渲染,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写、读,教师评点
五、小结
一首短短的诗歌《一片槐树叶》让我们走近了诗人纪弦拳拳的思乡念国情怀。从刚才大家对诗歌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学习诗歌的一些方法:首先要联系作者,结合背景,也就是要学会“读人”。然后,要品味语言,包括对词语、句式、修辞等进行揣摩品读,并且加以想象,从而体味情感,也就是“读情”。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其实诗歌就是人在特定的‘情’的境况中,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精华,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感悟再来品味诗人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精华,齐读《一片槐树叶》。
六、作业:
★写作训练
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其中一个完成。
1.想象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时候,外貌和神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
2.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写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七、板书
一片槐树叶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时间线索: 现在——过去——将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