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风筝》教学设计
陈玉兰
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文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语言魅力,体悟作者情感。
教材简析: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它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篇散文诗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好教材。它意蕴丰富、值得咀嚼。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文章往往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本文,应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鼓励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伶仃”“肃杀”“苦心孤诣”等词语,学习朗读,培养语感。
2、 过程与方法
学习圈点勾画,揣摩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积累好词佳句。
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体会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对兄弟的那份深沉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 合作研讨法
语感训练法 拓展延伸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勤于思考、大胆表达,力求获得个性化体验。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多种手段,引导入境
1、(播放背景音乐)“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出示配套幻灯片——放风筝)
2、图片上的人物如果是你,能告诉我现在的感受吗?(生:高兴、惬意、闲适等)
3、导语
的确,风筝等游戏带给我们无尽的梦想和欢乐。看到风筝,我的心亦飞翔。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一见到风筝,便感到无尽的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请阅读《风筝》。
二、 检查预习效果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
2、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背景材料。
3、指名认读生字词
注意读准:丫(yā)杈(chà) 嫌(xián)恶(wù) 宽(kuān)恕(shù)
堕(duò) 憔(qiáo)悴(cuì)
4、生说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生独立阅读。
要求:概括故事,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谈读完此文的整体感受。
2、交流。
3、汇报。
预设: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有关误解的故事。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关于鲁迅后悔的故事。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独特的有关亲情的故事。
…………
四、鼓励质疑、合作研讨。
1、读完此文,你有哪些疑惑?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我”一开始对于放风筝的态度、对于弟弟偷放风筝的处理是怎样的?
(3)、你是怎样理解“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的”的?
(4)、“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了什么?
(5)、“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了,“我”为什么心里“只得沉重着”?
…………
2、分小组合作研讨。
3、汇报、明确。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中的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还能从中感悟些什么?下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在自己喜欢的句子旁作批注、写感悟。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风筝——故乡春天的象征,给“我”的只是“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和“无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回忆的悲哀更加重了现实的严冬的肃杀。在沉重的悲哀之中,我面临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我没有畏缩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而是积悲成愤、愤然前行。文章用了大部分篇幅写了关于风筝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二、出示问题、深入探究。
1、多媒体出示问题,分小组研讨。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4)、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5)、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凉”是无可把握的悲凉?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2、交流、汇报。
3、媒体演示、解决问题。
三、品味语言。
1、导语。
经典的文章值得咀嚼。读完此文,你一定会被本文中的某句话、某个词或某个标点印象深刻,或许他们激起了你心灵的涟漪。请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2、生谈对文中语言的感受。点拨、鼓励。
如:文中“他只得长着小嘴,呆看着天空出神,有时甚至于小半日”给我的印象深刻,它能表现“弟弟”对其他孩子放风筝的向往。
我觉得“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抓”、“掷”、“踏”等几个动词用得好,这几笔勾画出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表现“我”的盛怒和蛮横。
…………
3.结语。
刚才同学们谈的很好,预读文章就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让我们为他们精彩的发言喝彩吧。
四、鼓励表达、体悟主题。
1.导语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呢?倾吐一下心声好吗?
2.鼓励学生谈阅读感受。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弟弟浓浓的爱。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能使我们更活泼、健康、聪明。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正当的行为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的折服于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
3.总结、明确主题。
五、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
读《满天的风筝》,说说它和《风筝》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出示投影,积累名言。
(1)、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我更无情的解剖我自己。
——鲁迅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
(3)、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艰难的,但这种胜利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
——德谟克利特
六、创新作业。
1.阅读《野草》中的其他文章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2.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
附:板书设计
一、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浓 深
二、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浓 深
风筝 的 的
三、受到启发、自责反省 关 自
爱 责
四、心情沉重、四周严冬
教学反思:(备用)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