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台阶》同课异构活动感想
甘溪初级中学 王中华
金秋十月,我校迎来了大型的语文组同课异构连片教研活动。我有幸听了刘斌老师和林云老师分别在八(3)班和八(4)班上了两节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示范课。这两位老师施展自己所长和特色,向我们展现了既符合“高效课堂”理念而又精彩纷呈的展示课。这两节课在两个班上,而又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属于典型的同课异构,充分展示了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力和个人教学风采,显示出了他们深厚扎实的文学基本功。
这两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两位老师能娴熟地掌控整个课堂节奏,可以说是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八课《台阶》这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反复阅读和揣摩才能清晰地理解父亲形象和性格特征。这两节课的处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台阶”和“父亲”的辩证关系为主线。
刘老师这节课我总结了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钻研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强。我们凡是听过刘老师课的,无不佩服刘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驾驭掌控能力。为什么他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我认为是刘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敏锐的把握,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对主人公的情感层层深入的感悟。例如在八(3)班上的那节课,在探讨父亲是看重台阶的实用功能还是看重台阶的象征意义这个问题的时候,刘老师要求学生从父亲的外在表现去捕捉父亲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求在分析时有理有据。这里刘老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去剖析文本,思考父亲为什么那么重视台阶,让学生深入揣摩父亲内心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有新意,有突破。刘老师的课设计上有亮点,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层次感。整体性体现在不管是开篇导入,还是梳理文章结构,合作讨论,刘老师都始终围绕主要问题以一贯之;而层次性体现在教学流程分为若干环节,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不仅有“整体感知”“初读”“精读”,“拓展”等环节创设,还有归纳提炼。例如在研讨父亲的性格特征时,刘老师先是追问父亲为建台阶做了哪些准备?这些准备有什么共性?从中又反映了父亲什么心理?能不能结合文本提炼出父亲特征的关键词?一路下来,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三、化解重难点的能力强。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读,有感情朗读是重点,如何让“有感情朗读”这一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刘老师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特别注意将指导朗读与感受、体会、想象、点拨、相结合。让学生挑出重点段落朗读,让学生揣摩第二段中的“一下子”、“还没”、“太”,五段中的“轻飘飘”等字眼,从中逐渐提炼出“台阶见证了父亲的劳累和幸福”的结论。这样的处理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也体现了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听了林云老师的《台阶》,我真的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令我佩服和思考的地方:
一、过硬的业务素养令我折服
首先同样一篇课文,林老师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授课,这种同课异构的形式本来已经是个挑战了,但是,她做得让我倍感新颖、十分佩服。我想这绝对不是几天充分的准备就可以达到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林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教学潜心研究的结果。这种素养需要积淀,需要智慧的思考!
二、 极富亲和力,思维活跃,颇有诗意,声调平和,感情细腻,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打造富有个性的课堂; 懂得欣赏学生,极力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课文篇幅长32自然段,主题深涉及到当时中国农民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林老师引导学生理顺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有利于学生领悟主题。让学生先走进父亲,然后感受父亲,最后理解父亲,以达到“读-思-悟-达”的教学效果,充分的展示了林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教学素质和教学才能。
建议:如果能够引领学生更深的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加深对父亲那一辈人的理解,并思考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及其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效果会更好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