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施罗德住宅建筑分析
建筑师: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
(Gerrit Thomas Rietveld)
里特维德简介: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父亲是当地一位职业木匠,里特维德从7岁起就开始在父亲的作坊中学习木工手艺。l911年他开设了自己独立的木工作坊,同时开始以上夜校的方式学习建筑绘图。里特维德不是建筑学或设计方面的科班出身,但他对所学的任何实际知识都非常用心,并始终有独到的理解。在现代设计运动中,里特维德是创造出最多的“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
里特维德一生富于革命性,是家具设计史上第一件现代家具的设计人:19l7~l9l8年他设计并制作了“红蓝椅”,并于次年成为荷兰著名的“风格派”艺术运动的第一批成员。“风格派”运动是几乎与德国包豪斯齐名的现代艺术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多才多艺的设计师和理论家提奥·凡·杜斯伯格,著名现代派画家皮尔特·蒙德里安和里特维德,其中包括许多当时非常“前卫”并在设计思想上崇尚创新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和理论家。
荷兰风格派:
荷兰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画派,于1917~1928年由蒙德里安等人在荷兰创立。其绘画宗旨是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代表人物还有奥特·凡杜斯堡、巴特·凡·德·莱克等。
“风格派”即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17年到1928年之间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散的集体,说其松散是因为比起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运动,风格派运动并没有完整的结构和宣言,参加这场运动的不少人都互相不认识,且参加的人从没同时展览作他们的作品。他们没有成员身份,唯一能够展示“风格派”风格的展览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巴黎举行的展览。这场运动的主要促进者是杜斯柏格,而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是这段时间出版的一份称为《风格》的杂志,这份杂志的编辑者也是杜斯柏格。
一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而与卷入战争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相互隔离。在极少外来影响的情况下,一些接受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观念启迪的艺术家们开始在荷兰本土努力探索前卫艺术的发展之路,且取得了卓尔不凡的独特成就,形成著名的风格派。
风格派正式成立于1917年,其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其他合作者包括画家列克、胡札、雕塑家万东格洛、建筑师欧德、里特维尔德等人。显然,风格派作为一个运动,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其影响是全方位的。
风格派从一开始就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它反对个性,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简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艺术元素。因而,平面、直线、矩形成为艺术中的支柱,色彩亦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艺术以足够的明确、秩序和简洁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几何风格。对于风格派的这种艺术目标,蒙德里安更喜欢用“新造型主义”一词来表达。他把新造型主义解释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自然的丰富多彩就可以压缩为有一定关系的造型表现。艺术成为一种如同数学一样精确的表达宇宙基本特征的直觉手段。”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消除可辨别的主题,去创造抽象结构”,而是“表现他在人类和宇宙里所感觉到的高度神秘。”
从20世纪20年代起,风格派就越出荷兰国界,成为欧洲前卫艺术先锋。其美学思想渗入各国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诸多领域,尤其对现代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德里安与风格派:
里特维德极富轰动性的“红蓝椅”系列的首批家具设计首先在“风格派”的专业艺术杂志上刊登出来,立即引起同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这批作品于l923年又在德国包豪斯展览中亮相,对许多同时代设计师,包括另外几位大师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20年代,现代设计运动的发展早期,里特维德的先锋作用并未限于家具设计领域,1924年,他设计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建筑设计史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施罗德住宅,其设计思想和手法都与“红蓝椅”出于一辙,同时也贯彻着杜斯伯格的设计理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理念。仅此两项,就足以奠定里特维德在现代设计中的大师地位。
“红蓝椅”仅仅是他丰富多彩的家具设计生涯中的一个开始。同其他几位经典大师一样,里特维德也始终关注着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的结合以及适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材料的运用。一般认为包豪斯的布劳耶是第一位使用弯曲钢管设计家具的人,但实际上,里特维德几乎在同时,甚至比布劳耶更早些就开始使用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家具材料,这从施罗德住宅的餐椅中可以看出。事实上当时双方的交流很多,相互影响很明显,只是布劳耶的“瓦西里椅”更为优雅,在设计上更为彻底而已。
里特维德运用弯曲钢管和当时也很新潮的弯曲胶合薄板完成了一系列大胆而新颖的家具设计,l927年他的首批钢管家具被投入生产线中,由阿姆斯特丹的麦兹公司生产。里特维德的设计范围很广,而且非常神奇的是,他能在几乎每个系列的设计中都有超凡脱俗的表演,1919年他设计的纯粹以横竖构图元素组成的工作台几乎是蒙德里安绘画的一个立体诠释,这个工作台在设计上则可以明显看出格林兄弟l913年为自己住宅所设计的办公桌的影子。
而l923年他为柏林博览会荷兰馆设计的“柏林椅”则可以说是对历史上所有椅子设计的彻底反叛:它由横竖相向的大小不同的八块木板不对称地拼合成一件椅子。里特维德下一个令世人再次震惊的设计是1932~1934年设计制作的“z”形椅。这在家具的空间设计组织上是又一次革命,在最直接的功能上则扫除了落座者双腿活动范围内的任伺障碍。
施罗德住宅:
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位于荷兰中部乌得勒支省首府乌得勒支市。20世纪初,世界建筑学领域涌现出一支崭新的流派---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派。其成员为一批年轻的建筑师,他们摆脱传统设计理论的束缚,大胆创造出许多适应工业化社会需求的形式新颖的建筑。他们强调简洁的设计概念,重视实用性、经济性、广泛采用现代建材。里特维尔德的施罗德住宅由荷兰建筑师格里特·里特维尔德为图卢斯·施罗德-施雷德夫人及其三个孩子所建,建于1924年。她定制的是被设计为最好没有墙壁的住宅。该住宅是“荷兰风格派运动”建筑的最为知名的样例之一,大概也是唯一正宗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建筑物。格里特·里特维尔德,生于荷兰中部城市乌德勒支。他是荷兰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他没计的一些经典作品,对于世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派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里特维尔德的施罗德住宅在内部和外部都是对其之前的所有建筑学的根本性颠覆。 这个双层住宅建在一排连栋房屋末端,但它并不试图与其相邻的建筑物相联系。其内部并没有房间的静止堆积,而是动态的可变的开放区。
底层尚可谓传统;排列于一个中心楼梯的是厨房和三个起居室/卧室。生活区在楼上,被作为阁楼以满足规划局的要求,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大的开放区,除了一个单独的卫生间和一个浴室。里特维尔德曾希望将上层保持原状。但是施罗德夫人觉得作为生活空间它应当可被用于各种形式——开放或细分。这是通过滑动和旋转面板实现的。当被全部分割时,生活层包括三个卧室,浴室和起居室。在此状态以及开放状态之间是各种各样可能的排列,每个排列皆可提供其自身独特的体验。立面是平面和线条的拼贴,其构件有目的地相互远离,看起来像相互滑过。这使若干露台成为可能。像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一样,每个构件都有其自己的形式,位置和颜色。颜色被选作加强立面的可塑性;表面为白色而阴影为灰色,黑色的窗户和门框,以及一些在原色中的线性元素。该住宅坐落于乌得勒支,在普通的连栋房屋之间,1960年代修建的公路边。里特维尔德的施罗德住宅被建筑学界公认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派的立体化体现”,载入世界经典建筑史册。施罗德夫人在该住宅里生活至于1985年去世。该住宅经由伯图斯·穆德修复,现在是对外开放参观的博物馆。
建筑平面分析:
注:红色的线表示可移动可隐藏的墙体
一层主要功能:办公饮食 二层主要功能:主要起居室
住宅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各部分都由面与线构成,是一座由简洁的几何体块、光滑的墙面、形状简单的大片玻璃所组成的高低参差、横竖错落的建筑。建筑立面由一些不同方向、不同比例的方块和长方块穿插而成,充满了单纯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建筑表面涂抹着以白色为主的朴素色彩,杂以不同深度的棕色,鲜明地反映出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组合的风格派特征。栏杆是金属的水平细管,和外部构成十分统一。整个构图充满了大小、方向、形状的巧妙穿插和对比,并不对称,却因共同的简洁纯净的风貌而十分统一和谐。就像是蒙德里安式绘画的立体化,若即若离,充满想象的意趣。
在建筑空间的安排上,住宅的另一设计者施罗德夫人提出是否“不用墙但仍然可以分割空间”的要求,里特维尔德便产生了“活动隔断”的想法。于是,他打破了常规的设置,设计创造了“活动隔断墙”的新手法,将楼梯放在中央,而没有像通常那样放在角落。围绕着它,房屋可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利用异常灵活的隔断墙来自由地分割空间,构成流动的变化。除椅子外,室内家具全部是固定的,式样简洁明快,充分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所在。这种构思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
施罗德住宅自建立之初,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就进行着不断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建筑的设计。整个设计从室内到室外,从体形到色彩都典型地体现了风格派的理论,比较符合建筑造型艺术要点。它利用建筑板材、支架色彩的变化,使建筑形体产生了雕塑一般的效果。
透视图:
整个建筑都是有简单的几何形体穿插拼凑起来的,各个部分组合严谨有序,色彩用红黄蓝三原色,简单明了,充满设计色彩,简约而不简单,充分体现荷兰风格派的特点。现代风格建筑的开端。整个设计从室内到室外,从体形到色彩都典型地体现了风格派的理论,比较符合建筑造型艺术要点。它利用建筑板材、支架色彩的变化,使建筑形体产生了雕塑一般的效果。
立面图:
正立面 西立面 东立面
从三个立面上看,建筑立面是由蒙德里安的色彩构成的画演变发展而来,由二维空间转化为三维空间。图中缺少弧线,都是简单明朗的直线,这种直来直往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的轮廓,充满了设计色彩和绘画的感觉,稳重大方,这是对荷兰风格派最恰当诠释。对后来的建筑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风格派在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组合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对于冲破古典传统、创造现代形式有着积极作用。它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白、黑、灰等中性色系为主的色彩规划,以及立体主义造型和理性主义的结构特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直接影响了追求功能合理、结构简洁和造型单纯的现代建筑。
建筑与周围环境:
施罗德宅座落于低层连排住宅区内,周围的建筑估计设计建造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形式风格到色彩都非常统一——红墙黑瓦,双坡屋顶。施宅建造在连排住宅的端头,依附于红色的砖砌山墙上,所以只有三个外露的立面,无怪乎几乎所有提及该建筑的书籍只附上正立面的特写。在网上搜寻施宅时,只获取了相关的地区和路名等信息,到现场寻找的过程却出乎预料的简单。当来到附近的路口时,白色的墙面一下子就从砖红色的背景中跃入眼帘,并且他比周围的房子矮了一层,这种情况下如果没引起人的注意才是不正常的。今天的施罗德住宅已成为一个博物馆,成为荷兰风格派在建筑方面最好的印证。
意义:
施罗德住宅在20世纪20年代建成后,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现代的建筑,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包豪斯学校校舍的创始人格罗庇乌斯和现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大师柯布西耶都曾造访于此,从中得到不少的启示。
风格派对于世界现代主义的风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它如同一个建筑师所说:“纯净的思想中不出现感觉形象,只有数字、尺寸、关系和抽象的线条占据思维的空间。”风格派在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组合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对于冲破古典传统、创造现代形式有着积极作用。它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白、黑、灰等中性色系为主的色彩规划,以及立体主义造型和理性主义的结构特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直接影响了追求功能合理、结构简洁和造型单纯的现代建筑。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