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5-2016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 word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52385 上传时间:2025-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增城区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高一历史 本试卷共6页,53小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题2分,共10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五服是中国古代的丧服等级,是居丧的衣服制度。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它以哪一制度为依据 A.禅让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世袭制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是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唐代 4.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 A.察举制       B.监察制      C.科举制        D.九品正中制 5. “出将入相”意思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它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丞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是 A. 西汉“中朝”形成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宋朝设参知政事 D. 唐朝设节度使 6.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丞相制度被废除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7.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A.明太祖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成祖 8.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规定反映了该法的实质是 A.很残酷但按律量刑  B.保护了罗马人民利益 C.极力保护私有财产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10.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开始收复所失去的帝国领土,并且复兴帝国最伟大的智力成就……,使之永载史册”。其完成的“智力成就”是 A.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B.颁布自然法 C.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D.编撰《民法大全》 11.《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这句话体现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就是 A.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B.美国实行邦联制 C.美国总统任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D.美国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12.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认为:“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对“创造性的胜利”诠释正确的是 A.诞生了西方首个宪政文献        B.开启了代议制民主模式 C.成功实践了自由民主思想        D.创建了近代民主共和制 13.1875年,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法国为共和政体。宪法规定总统 A.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D.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 14.下列明确堵塞了法国君主派复辟之路的法律条文是 A.“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 C.“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D.“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15.1871年,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德意志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最能从政治上反映国家的民主性质的是 A.内阁的建立      B.议会的产生      C.国家的统一    D.联邦的形成 16.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的产物,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德国政治体制的是 17.“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该诗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A.签订《南京条约》   B.英国占领南京 C.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D.清朝官员无能 18.针对皇帝强烈地反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告诉咸丰帝说:“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此事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9.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 A B C D 20.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攫取上述特权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1.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近代中国 A.求民主历程 B.反侵略历程 C.求发展历程 D.反封建历程 22.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A.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 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23.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宣言出自《临时约法》               B.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 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               D.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24.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发动了武昌起义                  B.终结了清朝统治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5.下面中国国旗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26.“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运动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27.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一大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的书记是 A.李大钊     B.董必武 C.陈独秀   D.毛泽东 28.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右图中的城市甲曾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下列有关该城市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党一大在此召开 B.林则徐曾在此主持禁烟运动 C.是北伐战争的起点 D.是中国共产党军旗升起的地方 29.“毛委员: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敬礼。袁文才(中共党员)叩”毛泽东收到的这封劝离信最可能的地点是 A.上海法租界     B.江西井冈山地区 C.长沙城郊区   D.平山县西柏坡村 30.“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国共合作道路 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  D.城市中心道路 31.为纪念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是指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一大 D. 中共七大 3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黄埔军校成立——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 B.国民大革命——长征——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C.中共三大召开——南昌起义——北平谈判 D.四·一二政变——七七事变——淮海战役 33.“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为牢记历史,近年增设了一些纪念日。下列纪念日与历史事件对应错误的 A.国家宪法日———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 B.国家公祭日———1937年南京大屠杀 C.烈士纪念日———1949年新政协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D.抗战胜利纪念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4.2014年底,台湾国民党印发“勇士国魂”月历,内页列出的抗日将领中,首次出现1942年牺牲的共产党将领左权。这是基于 A.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关系的改善 C.国共双方已消除意识形态矛盾         D.国共两党曾抗击共同的敌人 35.蒋介石日记:“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这则日记可能写于 A.解放战争时期    B.西安事变时期     C.重庆谈判时期    D.北平会谈时期 36.国民党将领薛岳被誉为“百战名将”,抗战中中国军队大规模歼敌的战绩大部分是由他获得的。可在后来的国共战争中,他却被解放军一败再败。这说明了 A.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英勇          B.违背民心的战争没有出路 C.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厌战          D.解放军的战斗力空前强大 37.1949年9月,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此为重大事件,今后之立国原则与设施要点,俱在此中也”。“此”重大事件是指通过或发表了 A.《双十协定》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民族区域自治法》 38.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采集自教科书中的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39.以下可能属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拨乱反正”时期言论的是 A.“要大鸣大放,大辩论”          B.“革命有理,造反无罪” C.“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40.“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发布《告台湾同胞书》   B.香港回归 C.通过“九二共识”   D.澳门回归 41.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与英国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 A.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C.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42.2015年4月10日,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发表讲话说,亚非各国领导人将于4月24日在万隆重演60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这主要是为了纪念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中国与印尼建交60周年 C.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43.“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A.十月革命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44.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二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C.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D.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45.一位美国学者说:“它们双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态。”“它们”指的是 A.美国 英国      B.美国 中国      C.中国 日本    D.美国 苏联 4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苏联学研究发展为一门规模巨大的学术专业。对这一现象出现原因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B.冷战格局的深刻影响 C.苏联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D.学界与政府关系增强 47.右图中细长的树干代表战争中受到严重摧残的欧洲,在夹板的护持下已复苏、开花。图中的夹板代表的是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经济互助委员会 D.欧洲共同体 48.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古巴导弹危机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49.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为此他们倡导了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与发展    C.不结盟运动     D.反霸权运动 50.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要“抓住有利时机”、要把握“有利的战略机遇期”等等。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美苏争霸使两国实力大减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51题20分、52题16分、53题14分,共50分。) 51.(20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今中外,各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哪些地方制度的创新为维护“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做出过贡献。(4分)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2)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指的是雅典创立的哪一制度(2分)?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这一制度的特点和目的。(4分)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国王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此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3)指出材料三中“一个固定的方向”指的是英国逐步创立的什么制度?(2分)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如何推动这一制度逐步完善的?(6分) 52、(16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追求民族复兴一直在不懈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二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的依据?(6分) (2)结合所学在近代关键性历史事件中选取三个史实形成大事年表展示中国人民“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的完整过程(6分)。 时间(年) 历史事件 (3)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后,创立了哪些政治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保驾护航(4分)。 53、(14分)“握手”是表现友好的基本礼仪。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握手”的内涵更加丰富。下图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握手”对象,据此并结合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1)图1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2分)它体现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2分)执行这一外交方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2分)这次“握手”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3)图3反映出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分)简述这一趋势出现的历史背景。(2分)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满分100分,共5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B D B C D A A D C D A D C D B A A 题号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答案 B B C B A A C D C C D B A B B D D 题号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C B B C C D B A A D D C A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51题20分、52题16分、53题14分,共50分。) 51、(20分) (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2分) 制度: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推恩令”;宋代将地方兵权、财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元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明代在地方设“三司”。(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制度:陶片放逐法(制度)。(2分) 特点: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目的:维护民主政治。(2分) (3)制度:君主立宪制(2分) 完善: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6分) 52、(16分) (1)依据: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6分,每空1分) 时间 1911年(1912年) 1945年 1949年 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抗战胜利 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宪法、扩大基层民主(4分,任答两点即可) 53、(14分) (1)信息:中苏友好(2分)。方针:“一边倒”(2分)。 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2分) (2)信息:中美关系开始改善。(2分) 影响: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外交出现了新局面。(2分) (3)趋势:呈现多极化趋势。(2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2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