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下颌运动部分.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43080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颌运动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下颌运动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下颌运动 一、 名词解释: 1、 切道斜度:下颌前伸咬合运动过程中,下颌切牙运行的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称之切道斜度。正常约为60度。通常,切道斜度与上切牙切端的舌侧斜度是一致的。切道斜度与前牙覆合的程度成正比,与超合的程度成反比。 2、 髁道斜度:下颌前伸咬合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的途径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称之髁道斜度。髁突前下滑动的距离大小,对髁道斜度影响较大。而且髁突与关节窝之间还夹有厚度不均匀的关节盘,因此,髁道斜度是多变的,有一定的生理范围。 3、 下颌副功能运动:是指在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也就是在非生理功能情况下,下颌发生运动的现象,如夜磨牙和紧咬牙等。这是一种非生理性的下颌运动,对牙体牙周组织,口颌肌、颞颌关节等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4、 Posselt 运动轨迹:以下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为标志点(简称下颌切点),下颌进行边缘运动时,在矢状面上可以描绘出一个典型图形,称之Posselt运动轨迹。 5、 Bennet角:侧颌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向内下运动,这一内下运动的路径与矢状面成一约20度的角,称之Bennet角。 6、 铰链运动:在后退接触位,下颌的开口运动为铰链运动,即髁突仅在关节窝内转动而无滑动,未离开其生理性最后位置,髁突铰链运动可使上下切牙切端分离18~25mm。 7、 下颌边缘运动:下颌的最大运动范围称之边缘运动。下颌各种功能运动均在边缘运动范围内,但往往达不到其界限。 8、 肌力闭合道:当开口后再闭口时,下颌随升颌肌作用的方向而运动,称之为肌力闭合道。该闭合道的终点,为上下牙尖的咬合接触点。 9、 开口反射:当给予面部皮肤、口唇、口腔粘膜、牙髓、牙周膜等以疼痛性刺激时,闭口肌活动受抑制而产生一过性张口的现象称之为开口反射。 10、 闭口反射:当扣击下颌颏部或下颌切牙时,闭口肌急速收缩而产生一过性闭口的现象称之闭口反射。 二、 选择题(在最合适的答案前划“√”): 1、 切道斜度与: A、超程度成正变关系 √B、覆程度成正变关系 C、覆程度成反变关系 D、补偿曲线成正变关系 2、 铰链运动是从哪个位置开始的: A、牙尖交错位 √B、下颌后退接触位 C、姿势位 D、肌接触位 3、 下颌从后退接触位开始张口至最大开口度,髁突的运动: A、为转动 B、为滑动 √C、滑动兼转动 D、有两次转动 4、 自然牙列的侧咬合运动最好是: A、工作侧、非工作侧同时接触 √B、工作侧接触、非工作侧不接触 C、非作侧接触、工作侧不接触 D、非工作侧接触使工作侧牙更多接触 5、 开口运动中髁突向前下运动的动力来自于: A、翼内肌 √ B、下翼外肌 C、上翼外肌 D、舌骨上肌群 6、开口运动中髁突运动的上下距离与颏部向下运动的距离比例为: A、1 :2 √B、1 :3 C、1 :4 D、1 :5 7、Bennet运动是指: A、下颌的非对称性运动 B、工作侧髁突的侧方运动 √C、非工作侧髁突的内下方向运动 D、侧方运动时工作侧和非工作侧的髁突运动 8、下颌边缘运动的描记是以: A、下颌颏点为标记点 √ B、下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为标记点 C、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为标记点 D、髁突外极为标记点 9、下列哪些肌肉的运动是受面神经而不是三叉神经支配: A、嚼肌 B、下颌舌骨肌 C、二腹肌前腹 √D、二腹肌后腹 10、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中,哪个是可以改变的: A、颞颌关节 B、咬合 C、神经结构 √D、咀嚼肌 三、 是非题(请在正确的答案后打“Ö”,错误答案后大“´”): 1、从RCP开口至30mm髁突在关节窝内仅有转动而无滑动。 (´) 2、下颌姿势位时,口颌肌肌电活动最小。 (´) 3、髁道斜度与关节结节后斜面的斜度不一致。 (√) 4、下颌作侧向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的运动称Bennet运动。 (√) 5、开口运动时下翼外肌的肌电活动逐渐增大。 (´) 6、自然牙列的侧咬合运动最好是工作侧接触、非工作侧也接触。 (´) 7、Posselt图形仅代表矢状面下颌边缘运动范围。 (√) 8、铰链运动仅仅出现在从RCP开口时。 (√) 9、开口时上翼外肌收缩将关节盘拉向前下。 (´) 10、运动下颌的肌肉均受三叉神经运动神经纤维的支配。 (´) 四、 填空题: 1、下颌运动是受到颞下颌关节、牙合形态 和神经肌肉结构共同制约的。 2、前伸咬合运动中髁突运动轨迹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叫髁道斜度。 3、出现侧向咬合干扰的牙尖斜面是上颌的颊尖的舌斜面 和下颌的舌尖的颊斜面。 4、自然牙列前伸咬合运动最好是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 5、支配闭口肌和开口肌的神经元分别位于脑干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背外侧部和腹内侧部。 6、开口反射的神经传导路为:口颌部感受器至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运动核的开口肌运动神经元使开口肌收缩。 7、下颌作侧向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的运动称Bennet运动,非工作侧髁突运动的路径与矢状面成一约20度的角,称 Bennet角。 8、 下颌从后退接触位开始张口至最大开口位,髁突运动的三种方式为:转动、滑动兼转动、转动。 9、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主要由------------------------------ 、 ------------------------------ 和 --------------------------组成。 10、描记Posselt图形意义在于明确几个基本颌位的关系,揭示下颌运动的正常或异常状态,在口颌系统的检查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 问答题: 1、 简述开口运动中髁突、颏部的运动特点及肌肉的活动特点。 开口运动中下颌从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开始,下切牙向后下方运动 18-25毫米,在此范围内,髁状突在关节下腔作单纯的转动。超出此范围,髁状突的运动形式改变为以滑动为主,伴有一定的转动运动,至关节结节的前下方以后,若继续开口,髁状突又表现为单纯转动,直到最大张口位。从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或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张口至最大开口位,髁状突的运动一开始就是滑动兼转动,运动至关节结节的前下,若继续开口,则为单纯转动。 在开口运动过程中,下颌颏部向下后方运动,运动力主要来自舌骨上肌群,髁状突向前下运动,运动力主要来自翼外肌(闪烁表示肌肉),髁状突运动的距离与下颌颏部运动的距离之比约为1:3。 2、 简述颞颌关节的运动特性及其解剖学基础。 关节盘将整个关节间隙分为上下两个互不相通的潜在腔隙,在关节盘与关节窝之间者为上腔,大而松,侧方为疏松的关节囊组织,因此允许盘-突复合体在关节窝内作较为广泛的滑动运动,称滑动关节,又称盘-颞关节。关节盘与髁突之间为下腔,侧方有致密的盘侧韧带,因此关节腔相对小而紧,只允许髁突在关节盘下作前后向的转动运动,称铰链关节,又称盘-髁关节。 由于关节盘通过无弹性的盘侧韧带与髁突紧密附着,因此关节盘的运动主要随髁突的运动而运动,而髁突既可以在关节盘下作单独转动运动,也可以与关节盘一同在关节窝及关节结节下方作滑动运动。 开口时,髁突和关节盘均向前下运动,但是髁突相对于关节盘向前下的运动幅度大于关节盘相对于关节窝向前下的运动幅度,主要是由于髁突相对于关节盘有一个向前下的转动运动,因此开口至一定程度时,与ICP时的盘突关系相比,关节盘相对与髁突处于偏后的位置。 在开口过程中,翼外肌拉髁突和关节盘向前下运动,同时关节盘颞后附着(双板区上板)中的弹力纤维受到牵拉而被拉长,弹性回缩力增强。闭口时髁突随升颌肌收缩而返回关节窝,关节盘主要受颞后附着中弹力纤维的牵拉,而向后运动,回到关节窝。 3、 绘图并说明Posselt运动轨迹。 下颌运动轨迹的矢状面图形,通常被称作Posselt运动轨迹,因其矢状面描记的图形是一个密闭的结构,也被称作Envelop。它反应了下颌运动的基本状态是否正常,在口颌系统功能的检查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中1点为后退接触位(RCP)时下颌切点的 位置,下颌从该点向前上移动少许至2点(ICP),再稍向下继续前伸,到达对刃位3点,绕过切端继续前伸,切点将略向上,至4点,为下颌最大前伸位,由此位可再张口至最大开口位5点。下颌从RCP张口,髁突作单纯转动运动,下颌切点从1点(RCP)到6点,直线距离约为18-25毫米,从RCP到6点,下颌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关系称为正中关系(central relation,CR)。继续张大口,切点由6点运动至最大张口位5点,此范围内髁状突的运动为滑动兼转动,并逐渐变为单纯转动。h表示为肌力闭合道,即下颌在肌肉引导下作闭口运动的运动轨迹,正常情况下下颌姿势位位于此轨迹上,距离ICP约1-3毫米,此时上下颌牙列间有一个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称为息止颌间隙(free-way space)。如图所示。 口颌肌相互间的协调作用在下颌功能运动中的意义。 答: 下颌的功能运动包括开闭口运动,侧方运动和前伸运动。肌肉收缩是下颌运动的动力,与下颌运动有关的肌肉包括升颌肌(颞肌,嚼肌,翼内肌,翼外肌上头)降颌肌(二腹肌,下颌舌估计,颏舌骨肌,翼外肌下头),正是以上各肌的协调运动才使得下颌的各种功能运动顺利进行。1)开口运动中,下颌颏部向下后运动,下翼外肌收缩使颏突前下运动,下颌颏部向下后方运动力来自舌骨上肌群的收缩(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二者作用类似力偶,使口张大,2) 闭口时由于颞肌,翼内肌的收缩牵引下颌向前上方运动。同时翼外肌上头收缩,稳定关节盘,从而巧妙的与上述力量平衡。3) 前后运动时,颏突向前下运动的动力来自下翼外肌的收缩,嚼肌部分纤维参与。后退时主要由颞肌后部纤维和二腹肌的收缩完成,后退时上翼外肌的收缩同样起稳定关节盘的作用侧方运动时,工作侧颏突运动主要来自该侧颞肌后束的收缩,同时该侧的上翼外肌也有收缩,以稳定关节盘,非工作侧的内下运动来自该下翼外肌和翼内肌的收缩。4) 咀嚼运动则是以上各种运动的组合,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反馈调节下,依靠牙齿,唇,颊,腭,舌等器官完成。在以上各种运动中,肌肉间的运动是相互协调的,闭口时收缩肌肉的活动被抑制,同理开口时收缩肌肉的运动也被抑制,但这种抑制并非完全抑制,仍有少量的活动。总之,口颌肌是口颌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口颌肌的功能紊乱将会影响整个下颌功能的行使,从而导致各种病变。 4、 下颌副功能运动对口颌系统健康的影响如何。 答: 下颌副功能运动是一种非生理性的下颌运动,是指在不咀嚼,不说话,不吞咽时下颌发生的运动现象如夜磨牙和紧咬牙等,会对牙体牙周组织,口颌肌,颞颌关节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口颌系统是各部分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部分出现功能形态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其它部分。1) 人长期的处于副功能运动下,会加剧牙体组织的消耗,是一种磨损,这与正常的生理磨耗是不同的,这种消耗不协调的改变合面形态,进而改变咬合,咬合的改变如果其他因素不能与之相适应,则会产生潜在的或临床的病态。2) 副功能运动下,牙周组织处于长期的压力之中的不到应有的休息,牙槽骨将会吸收,牙周膜退化,出现牙齿松动,更加剧咬合的紊乱,3) 口颌肌系统长期紧张,也会出现口颌肌的功能紊乱,例如开口时闭口肌收缩,导致张口困难.紧咬牙,夜磨牙等临床疾病都与口颌肌功能紊乱相关。4)关节腔长期压力过大导致关节的病理性磨损,血运障碍,最终出现各种关节症状,如疼痛关节杂音等。所以必须及时纠正这种副功能运动。使各部分协调一致才能最大的发挥口颌系统的功能 5、 咬合如何影响下颌运动。 控制下颌运动的主要因素分解剖性因素和生理性因素。解剖性因素包括颞下颌关节和牙齿咬合关系。前者相对固定,无法改变,而咬合接触能修改甚至重建。合面形态决定着牙齿支持组织的受力方向,支持组织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应力的刺激,传到中枢,经过整合作用,形成对于个体来说最能发挥效能而且耗能最小,避免疼痛与不适的个体下颌运动型。如牙齿合面牙尖斜度大,其本体感受器将通过保护性反射,使它采取危害最小近于垂直的咀嚼型。又如一侧某个或某几个牙缺失,该侧运动将被抑制而移向对侧,形成偏侧咀嚼运动。牙周支持组织的本体感觉只是口颌系统传入信息的一部分,从颞颌关节,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处传入的信息也参与合成个体运动型。下颌运动中,合程序的形成是缓慢的过程,一经形成,改变也很缓慢,但在某些异常情况,如不良修复体,充填体,缺席两侧邻牙的倾斜和对颌牙过长使合形态改变较快,其他有关因素不能与应达到协调一致从而产生潜在的或临床的病变,总之,在下颌运动控制因素中,合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通过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应达到改变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