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饼干得到的启示
以往每到喝豆浆时间,保育员数好每组的幼儿人数然后把饼干放在桌子上的盘子里,或者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来分饼干,你不要看“轻”分饼干这项活,可在没有请到分饼干的幼儿眼里,他们投来的是一种羡慕的眼光,在孩子升入小班后为了培养孩子的数数能力,在每天喝豆浆的时间会请每一小组里的任意一个幼儿来分饼干,使孩子个个都有机会来分饼干,不会因为请不到而有一种失落感:为什么我老是没请到,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了`````许许多多一些不好的想法。因为分饼干的人数增多了,所以在每次分饼干前我都会说说要求:我们一组一组来分,先数一数你们一组有几个小朋友,大声的说出来我们一组人X个小朋友,然后来拿饼干,一人一块``````由于每个孩子的发展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分饼干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
第一组请到的是博阅,她有点犹豫,声音很轻,于是我鼓励其他孩子和他一起数,有同伴跟她一起数数,博阅的声音顿时响了许多,数好后她很高兴地告诉我“我们这组有五个小朋友。”她拿了饼干分给同给的每个同伴的手中,蹦蹦跳跳地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第二组请到的是东东,他站起来告诉我们:“我们一组有五个小朋友。”“我问他:“你怎么知道”“我是一个一个数的。”“那么你应该拿几块饼干?”我问。“五块。”他一边拿饼干一边数着,然后一人一块正好分完。
第三组请到的是荣荣,他离开位置,他伸着一个食指一边走着点每个人一边数数,数到了五个小朋友,然后过来数饼干,他拿了五块,我没有纠正他,于是当他发完时却看见他一脸木呐的样子起来:“老师,少了一块。”“怎么会少一块呢?你们这给是不是有五个小朋友?你再数数看?”于是我请他又数了一次,可还是五个。我让他再数一数饼干,他终于发现自己没有饼干,抓头头皮笑嘻嘻说:“我把自己给忘记了!”噢,原来是这么回事!荣荣终于明白了,在荣荣第三次数人数的时候就先从自己开始数起,然后成功地数到他们一组有六人,又拿了一块饼干,他拿着饼干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第四组请到的是莹莹,她从自己开始数了数说:“我们这组有三个人。”然后又不放心地回头看了看,她马上又说:“对的。”我朝她笑了笑,点点头。她满意地拿了三块饼干去分了。
第五组请到的是一丹,她迅速地看了看,笑眯眯地跑过来和我说:“芳芳老师,我们这组有六人。”我很惊奇地问:“一丹你怎么这么快就数好了,你是怎么数的?”她甜甜地笑着回答我:“我用眼睛一瞟就知道了!” (她说话的样子真的可以说用“得意”2 个字来形容)“真的?你太厉害了!”我马上表扬了她。顿时许多孩子也跟着说:“我也可以用眼睛数的······”
这样分饼干的方式孩子们都很乐意,孩子饼干也吃得津津有味,有时还“表扬表扬”饼干(饼干圆圆,圆圆饼干,啊呜一口,变成月亮,啊呜一口完了),好像味道也比以前更好了!于是,我想每天都采用每组选一个幼儿来分饼干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来数一数,拿一拿,分一分,吃一吃。他们在分饼干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数数的快乐,还发现了饼干的不同形状、大小等等,慢慢地,分饼干变成了孩子们每天等待的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新《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幼儿只有在具体情景中学习与运用才能真正理解。使儿童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我得到了三点启示:
(一) 环境创设暗示
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使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由于只重视集中教育活动中的数学学习,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在一日生活中存在着数学教育的内容,从而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教育良机,失去了许多让幼儿学习数学的宝贵资源。对幼儿而言,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要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如在分饼干中提到请幼儿数数有几人同伴再来分饼干幼儿不仅达到手、口、眼协调数数,更可达到手、口、眼、脚、脑的协调数数,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点数。
(二)数学应贴近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神秘难测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完全陌生、缺乏相应知识准备的学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中各个活动场所,丰富、变化环境中的数学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积极感知、尝试、摆弄,积累感性经验,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比如,幼儿外出乘车,有“大”的车、“小”的车;有“2” 个轮子的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3”个轮子的三轮车,“4”个轮子的公共汽车、卡车、;马路边绿化带里的树,有“高”的、“矮”的,有“粗”的“细”的;午睡时,有的睡“上”铺、有的睡“下”铺;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更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数学教育生活化”,正是强调要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如家中衣橱里的衣服,有爸爸的、妈妈的、我的,有春季的衣服、夏季的衣服、有不同布料的衣服(分类)……在吃水果时,老师把一大盆的水果分给小朋友一人一个(许多可以分成许多个“1” )。
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和生活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幼儿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在饭前值日生分碗筷的时候,会根据一一对应的方法,在每个来园的孩子的座位上分一只小碗和相应的一只调羹,有的小朋友会喊“你多分了一个,因为今天××没有来,可以不分”,那么我们实在应该为这些幼儿感到惊喜,因为他们能自觉地运用数学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
(三)数学知识实践化的应用
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无一不以一定的数、量、形的方式存在,我们作为教师就要从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事物间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存在形式,并且以适宜的方式呈现给幼儿,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成人世界的概念过早地强加给幼儿,或许,幼儿现在不懂得说出长方形与球体的不同特征,但是,只要他能从一堆积木中找出他想要玩的球,知道这个圆圆的可滚动的东西人们称它为“球”,就可以了。如在分饼干---吃饼干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环节中,幼儿常常会只关注“点心吃什么?”“好不好吃?”“还有没有”等,而教师则可以因势利导,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向“点心是什么形状的”、“吃的时候,你将点心变成了什么形状?”“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点心够不够每个人都有一份”等。当幼儿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就习得了形状、数量等数学经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年龄段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均有其自己的特点,但这并不等于告诉了我们幼儿对数概念的建构,也是直线式的、机械式的。加德纳说“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在不断的与事物的矛盾冲突中获得同化与顺应的平衡中建构起来的,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让幼儿真正地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所有这一切,数学无不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的数学与教育目标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幼儿是很容易获得学习的机会的。
2007年10月
贺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