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语文-2015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41965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2015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2015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1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选择题(15分,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这无异于火中取栗,不但烫手,而且玩火者必自焚。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一致好评,启示我们在饮食文化建设方面要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让美食产业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 C.“萌萌哒”“任性”一路走来,在大量的流行语汇中登堂入室,位列2014年网络流行语排行榜首。 D.借书最忌全书一套借去一本,而且久假不归,使全套书成为残本。 2、 下列各项中与“数点梅花亡国泪”对仗工整的并能反映所歌颂的人物是( ) A.“一卷唐诗补蜀风” 杜甫 B.“二分明月老臣心” 史可法 C.“万古千秋五丈原” 诸葛亮 D.“湘流应识九歌天” 屈原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比如告诉你的父母,陪他们一起逛街感觉非常开心 ②如果只是将快乐私藏,积极的情绪便会很快消失 ③它不仅有助于快乐感的延续,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④告诉你的朋友,很怀念在一起时开心的时光,并开始筹划新的聚会等等 ⑤传递快乐其实很简单 ⑥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是放大快乐感的最佳方法 A.⑥③②⑤①④ B.⑤①④②⑥③ C.⑥③①④⑤② D.⑤①③④②⑥ 4、 邓明为爷爷祝寿写了一副对联“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请问邓明的爷爷今年高寿?( ) A.七十岁 B.一百岁 C.八十岁 D.六十岁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众多名人的加入,让原本冷门的慈善宣传——冰桶挑战——变得全球流行。有报道称,中国是参加这一活动最多的国家之一。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D.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偃虹堤记 ①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②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③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④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发书按图 查看 B.问其大小之制 规模 C.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 祸患 D.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轻易 7、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舟之往来湖中者 / 而又常有风波之恐 B.盖虑于民也深 / 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 C.而功未及就 / 其遗迹往往而在 D.而告来者不以废 / 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第③段中欧阳修写这篇记的三点理由(3分) 9、翻译句子(10分) ①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3分) ②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4分) ③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3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10、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唐多令 【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作者曾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①“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②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6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1、 ①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② ,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③ ,子无良媒 (《国风·卫风·氓》) ④ 神人无功, (庄子《逍遥游》) ⑤ 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⑦ 些小吾曹州县吏, 。 (郑燮《咏竹》) ⑧ 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五、小说阅读(20分) 女巫的面包 【美】欧•亨利 玛莎·米奇姆小姐在街道拐角处经营一爿小小的面包店。   玛莎小姐四十岁。她有一个二千美元的银行存折和一爿面包店,还有一颗同情的心。许多人都结了婚,而他们结婚的家当却大不如玛莎小姐。   有一位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她开始对他发生兴趣。他是个中年人,戴着眼镜,留着仔细修剪过的红胡子。   他说带有浓厚的德国口音的英语。衣服破旧,有几处补丁,而且宽松皱褶。但是,他外表整洁、很有礼貌。   他总是买两块陈面包。新鲜面包五分钱一块,陈面包五分钱两块。他从来不要别的,只买陈面包。   有一回玛莎小姐看见他头上有一点红棕色的油渍,她断定他是个画家,而且非常贫穷。不用说,他一定是住阁楼,在那儿绘画,一边啃陈面包,一边想着玛莎小姐面包店里好吃的东西。   当玛莎小姐坐在餐桌前,面对着肉排、松软的面包卷、果酱和茶,她时常叹息,希望那位举止文雅的画家能和她共享这些佳肴,不要在那四处透风的阁楼上啃干硬的面包皮。   正如上面说过的,玛莎小姐富有同情心。   一天,为了证实对他职业的猜测,她从屋里搬出一幅廉价买来的油画摆在柜台的货架上。   这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一座辉煌的大理石宫殿(画上是这么说的)占了主要画面,也可说是屹立在图画前面的水中。画中还有几条平底小船(船上有一位女子把手放在水中拖曳)、浮云和蓝天以及大量的光暗对比。画家是不会不注意到这幅画的。   两天后,那位顾客来了。   “请给两块陈面包。”   当她装面包的时候,他说:“你这里有幅很好的画,太太。”   “是吗?”玛莎小姐说,对自己的狡黠大为得意。“我特别喜欢美术(不,还不能过早说‘美术家’)和油画,”她改了口,“你说这幅画不错吗?”   “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好,图画各部分的比例也不对。再见,太太。”   他拿起面包,鞠一个躬,然后匆忙地走了。   是的,他一定是个画家。玛莎小姐又把油画搬回屋里。   他眼镜后面闪烁着那双多么温和而又友好的眼睛呵!多么宽广的前额啊!一眼就能判断比例失调——吃的却是陈面包!但是,天才在被发现之前常常有一个奋斗的过程。   要是天才有两千美元的银行存款、一爿面包店和一颗同情的心作后盾,对于美术和前景该是多么大的帮助——然后,好梦难圆呵,玛莎小姐。   现在他时常来隔着柜台聊天。他似乎渴望听到玛莎小姐愉快的言谈。   他继续来买陈面包,从来不买蛋糕和馅饼,从来不买她那美味的热茶点。   她觉得他日渐消瘦和沮丧。她很想在他购买的微小食物里加上点好吃的东西,但是没有勇气这样做。她怕惹他生气。她了解画家的自尊心。   玛莎小姐开始穿上她的蓝点绸背心站在柜台后面。在密室中,她煮制一种榅桲籽和硼砂的神秘复方剂。许多人一直用它润肤滑肌。   一天,那位顾客像往常一样来到面包店,把五分硬币放在柜台上,买陈面包。在当玛莎小姐拿面包时,街上传来一陈急促的喇叭声和叮当声,一辆救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去。   这位顾客急忙跑到门口观看,任何人都会这样。玛莎小姐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机会。   在柜台后的货架底层有一磅新鲜的黄油,是送奶工人十分钟前放在那儿的。玛莎小姐拿起面包刀,将每块陈面包切一条深缝,塞进大量黄油,然后把面包压紧。   顾客转身回来时,她正用纸把面包包起来。   他们特别愉快地闲聊了一会儿,他走了,她暗自笑起来,但是心里多少有点忐忑不安。   她是否太唐突?他会不会生气?当然不会。吃了人家的嘴软。黄油可不是痴情女人的信。   那天她心里老是惦念着这件事,想象着他发现那小骗术时出现的情景。   他会放下画笔和画板。画架上会有一幅他正在画的油画。其中各部分比例匀称,无可非议。   他会准备午餐——陈面包和水。他会切开面包——啊!   玛莎小姐脸红了。当他吃的时候,他会想到往面包里放黄油的那只手吗?他会……   门铃一阵乱响。有人正走进来,吵吵嚷嚷的。   玛莎小姐匆忙跑到前面去。那里站着两个男人。一个是年轻人,含着烟斗——她从没见过他。另一个是她的画家。   他满脸通红,帽子滑到脑后,头发蓬乱,他握紧两个拳头,恶狠狠地向玛莎小姐挥动着,问玛莎小姐。   “傻瓜!”他破口大骂;又用德语说“上千美元啊!”或类似的话。   年轻人想把他拖走。   “我不走,”他愤愤地说,“我非告诉她不可。”   他重重地敲着玛莎小姐的柜台。   “你毁了我,”他叫道,蓝眼睛在眼镜后面冒着火。“我告诉你,你是个爱管闲事的老猫!”   玛莎小姐有气无力地靠在货架上,一只手摸着她的蓝点绸背心。年轻人抓住他同伴的衣服。  “好了,”他说,“你说得够多了。”他把怒气冲冲的同伴拽到门外的人行道上,然后转身回来。   “我想应该告诉你,太太。”他说,“这场吵闹是怎么回事儿。那位是布拉姆伯格。他是建筑制图员,我和他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他苦苦干了三个月,画出一份新市政厅的设计图,准备拿它参加有奖比赛。他昨天上好色。你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画图,画好后再用一撮陈面包碎屑擦去铅笔画线。它比橡皮还好。   “布拉姆伯格一直在这儿买面包。可是今天——嗯,你知道,太太,黄油不是——嗯,布拉姆伯格的图纸现在没用场了,只能切成块,做狭长的夹心面包。”   玛莎小姐回到里屋,脱去蓝点绸背心,换上她过去常穿的那件深咖啡的旧哔叽,然后把榅桲籽和硼砂的复方制剂倒在窗外的垃圾桶里。 12、小说两次提到了“两千元银行存款、一爿面包店和一颗同情的心”,请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4分) 13、根据文本,概括玛莎小姐的人物形象(4分) 14、小说前后三次提到“蓝点绸背心”,分别有什么含义?(6分) 15、小说以“女巫的面包”为题,用意何在?这篇小说给了我们什么启示?(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盛唐之音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6.文章对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与刘、张诗歌的气质风神进行类比分析,有哪些作用?(6分) 17.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盛唐之音”有什么意蕴?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6分) 七、写作(7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 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高三年级2015年1月份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15分,每题3分) 1、( D) 2、( B从梅花,亡国——《梅花岭记》史可法;其它的从词性对仗上也可以看出) 3、( A ) 4、( C 古稀,七十岁;期颐,百岁;耋、耄,八十、九十岁) 5、( C ) 6、(C虞,祸患,灾祸或D易,改变) 7、(B)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中欧阳修写这篇记的三个理由。(4分) 滕子京行事之道可以被后人效法; 警示后人要好好维护惠民工程; 受益的百姓希望能为滕太守写这篇记。 (翻译句子,没有概括要适当扣分) 9、翻译句子(10分)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叙的文字吧。”我打开信看着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问来人谋划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湘潭、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津停泊,遇到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远又累,而且常常有恐惧风波,船翻人被淹死的忧患。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不担心。”我问这个堤有多大规模,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越往上就减二尺),减到最上边能得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如果不超过时间可以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定语后置句),反复(视察)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然后催促我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看那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的险阻和不可预测的祸患,恩惠当地百姓并且遍及于荆州、湘潭、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对人或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的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建造者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事半功倍,这种作事的行为可以让后世的人效法,这是我第一个应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为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写这个记,这是我第三个写此记的理由。有三个写记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 三、古诗鉴赏(10分) 10、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①“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1分)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要有对诗句的具体解析1分)。 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 或 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1分), 为词人重游南楼(注意点题)奠定富有悲剧色彩(或伤感或悲凉或凄怆都可)的感情基调(1分)。 (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问,第二问合在一起答题。因此批卷时按照一问给分) ②词人在本词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6分) 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给2分) (下面要具体说明虚实各是什么,或者什么和什么对比)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2分),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2分)。 【赏析】 翻译:芦叶纷扬落满沙洲,浅水带着寒沙汩汩东流。二十年后再次登上南楼,小舟在柳树下还没有系稳,过不了几天,又到了中秋。断崖矶头上的黄鹤楼,故友现今是否安在?看江山破旧心中频添新愁。想买桂花美酒一起畅饮,但终究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 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 上阕写故地重游。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 下阕写忧患国事。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结尾三句是“浑是新愁”的具体化,词人想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却无心操办,因为少年时代的激情豪兴已一去不返,国运如此衰败,“新愁”如此深重,桂花美酒易得,忧患国事的愁绪却无法消解。     刘过的爱国之词,词风追慕辛弃疾,属豪放之作,但这首《唐多令》却别具一格,语言曲折含蓄,格调温婉凄恻。当年,此词一出,即被广为传诵,可见影响之深远 四、名句默写(8分) 11、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 (阶)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中,漏写:如) ③匪我愆期(非 衍) ④圣人无名 (至) ⑤一片神鸦社鼓(谷) ⑥艰难苦恨繁霜鬓 (烦,双) ⑦一枝一叶总关情 (括号里是常见误写)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或者 《墨竹图题诗》 郑燮(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⑧切问而近思 (红色为批卷时发现易错的字) 五、小说阅读(20分) 12、(4分) 第一次出现,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玛莎小姐多情的性格特征1分,为下文她爱慕设计师的情节作铺垫。1分(不写出具体情节不给分) 第二次出现: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她对设计师产生爱慕之情1分,开启下文在面包里加黄油来帮助设计师的情节1分 13、根据文本,概括玛莎小姐的人物形象(4分) 玛莎小姐心地善良,热情,富有同情心;1分 对爱情渴望、浪漫、充满幻想;2分 仅凭主观想象办事,结果“好心办坏事”,反而害人害己。1分 14、小说前后三次提到“蓝点绸背心”,分别有什么含义?(6分) ①玛莎对画家萌生好感之后,玛莎小姐开始穿上她的蓝点绸背心站在柜台后面,含蓄地写出了女主人公恋情初萌时的快乐(或者对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 ②玛莎在见到布拉姆伯格发火时,她“有气无力地靠在货架上,一只手摸着她的蓝点绸背心”,巧妙地点明了她在明白真相后的震惊及悔痛。2分 ③玛莎在知道真相后“脱去蓝点绸背心,换上她过去常穿的那件深咖啡的旧哔叽”,委婉地写出了玛莎希望破灭后的悲伤。 15、小说以“女巫的面包”为题,用意何在?这篇小说给了我们什么启示?(6分) (1)小说中的情节围绕“面包”展开,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因为“面包”引起,以此为题,点出了小说内容的关键所在; (2)“面包”前冠以“女巫的”这一定语,体现了玛莎就像女巫一样,对“艺术家”的生活起到了不可思议的作用,同时对这个自作聪明却弄巧成拙的女主人公有嘲讽的意味。 (3)这个标题形象生动,有悬念,更加吸引读者。 (以上三点答出任意两点都给四分,但最好是要答出“女巫的”含义) 启示:不要自以为是地猜测未知的人和事;做事情不能抱着一种幻想的态度,更应该付出实际的行动;在生活中要避免好心办错事。(答出任意一点都给2分) 六、论述文本阅读(18分) 16.文章对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与刘、张诗歌的气质风神进行类比分析,有哪些作用?(6分) ①得出它们“鲜明地具有初唐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的结论; ②证明上文“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的观点; ③自然引起下文对盛唐时期的草书、狂草与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音乐性的美”的进一步论述。(每点2分) (学生在答题时完全忽略了论述类文本的特点,用回答散文或者小说文体的阅读模式去回答此题,常见错误有:内容上……结构上……;生动形象地……为下文……做铺垫,甚至还有渲染了,反衬了等等) 17.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①首先,指出孙过庭把盛唐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并将之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 ②其次,阐释孙过庭抒情理论的内涵:盛唐诗歌和书法已经不再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再现”“模拟”,而是更在乎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抒情”,它们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 ③最后,得出结论: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每点2分) 18.“盛唐之音”有什么意蕴?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6分) ①表现形式:书法、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 ②内在属性:表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凝聚了盛唐艺术美的灵魂。(每点3分) (大多数学生照抄原文,没有注意到“简要概括”的不能给满分,至少要扣1分) 七、写作(7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 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立意参考: 1、从楚王、孔子和老子三人来看,可以得出立意:对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的高度与境界。 2、从楚王的角度看,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洒脫和风度。据此可以得出得失之间,调整心态,彰显修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出豁达潇洒。 3、从孔子的角度,作为一个思想家。“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可以得出人要有兼怀天下的理想。 4、在老子看来,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这就是天道。据此可以从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来立意。 (注意:有学生写舍与得,舍是主动的,失是被动的,所以不能算切题。还有学生写“创新”“平等”等,属于严重跑题。) 从故事对我们现代人启迪方面来思考,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宽而广之的层面去领悟与面对,这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人生态度。当今社会,金钱崇拜,物欲横流,许多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有的人为得而欣喜,有的人为失而苦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无数次重复着失与得。金钱、地位、荣誉、名气上的得得失失,其实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好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多一份哲思,便多一份豁达,多一份心灵的自由。 1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