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俄罗斯天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首次记录柴可夫斯基涉足音乐的是1844年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他帮助母亲创作了一首歌《妈妈在彼得堡》。小时候,他就有机会一直在家里听他母亲唱民歌、流行咏叹调和浪漫曲,还能听到管风琴演奏的乐曲,其中就有莫扎特的《唐.爵凡尼》(莫扎特是柴可夫斯基毕生最爱戴的作曲家),这一切在柴可夫斯基幼小的心灵中早早的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柴可夫斯基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50年—1859年,他就读于法律学校,在校期间,他在由盖利.罗玛科执导的合唱团帮忙,师从鲁道尔夫.肯蒂居学钢琴,并向肯蒂居的哥哥学习和声。毕业后,柴可夫斯基被分配到司法部,但他仍然忘不了音乐。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在安东.鲁宾斯坦和赞瑞巴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废寝忘食的钻研学习,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
应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他还与民族主义作曲家的“强力五人集团”(尤其是跟其中的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建立了密切联系。批评家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称柴可夫斯基为“强力集团里的第六号成员”。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危机期间,他大病一场,幸亏梅克夫人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卢布(直至1890年),使他在1878年辞去教职后得以生活无虞。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梅克夫人的丈夫给她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她本人酷爱音乐,喜欢弹钢琴。在一次听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乐曲之后,她不禁心醉神迷,对作曲家本人也心驰神往。但他俩却约定“永不见面”,而且确实从未违反。不过,梅克夫人每年提供的那笔钱对柴可夫斯基意义重大,使可以不必为生活担心操劳而专心至志地从事音乐创作。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88年,沙皇亚力山大三世授予他年俸。柴可夫斯基多次出访外国,使他名闻遐迩,圈内外人士都知道他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和作曲家。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现在人们常把柴可夫斯基的3部芭蕾舞剧《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视为经典之作,至今盛演不衰。
俄国民歌和19世纪俄国沙龙歌曲是柴可夫斯基抒情天赋的源泉,他在他的作品中或引用《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或摹仿《第一交响曲》、《第二弦乐四重奏》这些内容。它们的影响贯穿于柴可夫斯基的声乐作品之中,甚至影响到他的器乐作品主题。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的主体往往富于感染力,动人而又哀怨。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梅克夫人在写给柴可夫斯基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你的音乐里,人们能够受到至善至美,并感受到他们最深切的愿望,还能获得现实生活不能提供的幸福。”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生平介绍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感情史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在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俄国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
死因
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音乐创作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对于华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华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作品-交响曲
《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可夫斯基自认有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
《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
《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
《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
作品-芭蕾舞剧和歌剧
芭蕾舞剧
《天鹅湖》(1876年)
《睡美人》(1889年)
《胡桃钳》(1892年)
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
黑桃皇后(1891年)
作品-管弦乐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
《黎密尼的富兰彩斯卡》(1876年)
《1812序曲》(1880年)
《弦乐小夜曲》(1880年)
《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
《哈姆雷特》(1888年)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杰出的音乐家,他于1840年5月出生于俄国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是矿业专家,母亲弹得一手好钢琴,在他的心目中,妈妈等于音乐,音乐等于妈妈。童年的柴可夫斯基充满幻想,喜好朗诵诗和作文,选的大都是圣经或爱国性题材。他5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在家中放歌剧《唐璜》的唱片,他的情绪随着音乐起伏,当听到忧伤处时竟然放声大哭。因此,家庭教师送了他一个外号“玻璃男孩”,以后家人总怕伤了他易碎的心。
柴可夫斯基在青年时代先后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他早期写过一部民族味十足的歌剧,名叫《长官》。公演的那天,他亲自担任指挥。但有趣的是,人们说演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乐队根本没有看他指挥,大家非常熟悉乐谱,不用指挥也行。
1871年,柴可夫斯基举行了首次个人音乐会,邀请到各界名流出席,也包括作家屠格涅夫。居格涅夫起初不想来,他一向讨厌作曲家,认为20年后谁也记不起这些人的作品。由于柴可夫斯基的好朋友著名音乐家鲁宾斯坦的再三劝说,居格涅夫才来了,为了摆架子,故意迟到了一会儿,所以没有听到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那一段,但柴可夫斯基的其它作品,给他留下良好的印象。《如歌的行板》取材于民谣,旋律极优美,6年后,当托尔斯泰听时,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19世纪是书馆文学相当兴盛的时代,柴可夫斯基是个习惯于写信的人,一生写了六千多封信。他的第一封信是8岁时写的,最后一封是逝世前一个月写的,仅给自己的弟弟就写了一千多封信,无话不谈,涉及自己的理想、兴趣、烦恼、希望等等。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友谊,是音乐史上一段动人的故事。梅克夫人是一位有钱的寡妇,作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知音”,从1877年起每年给他提供6千卢布的资助,让他专心从事创作。从此两人书封往来13年之久。他们通过书信,抒发各自的情感,互为精神支柱,他的《第四交响曲》就是献给海克夫人的。
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6部交响曲,9部歌剧和数部芭蕾舞曲等大星传世之作,他的作品数量多,形式多样,在西方音乐史上是罕见的。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至今仍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古曲芭蕾舞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尤其脍炙人口,历演不衰。
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这是一部自传性的悲剧作品,也是他为自己写下的挽歌。在他第一次指挥演出该由后的第8天,即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与世长辞了。
为了纪念这位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世界各国经常举办一些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曾将1990年定为“纪念柴可夫斯基年”。
俄国音乐家,相较于同时期的「俄国五人组」(桂宜、鲍罗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萨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有古典乐派的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5月7日诞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有极度的狂热,尽管如此,由于他小时候在音乐方面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所以他从法律学校毕业后便在司法部担任一小职员;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开始接触了音乐班,并且研习了有关音乐的课程,终于,他辞去了司法部的职务,开始以教授钢琴维生并积极从事作曲;他的第一首公开演奏的作品是一组舞曲,于1865年9月时由小约翰.史特劳斯指挥,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乐会上演奏,之后,他开始于俄罗斯音乐协会分会任教,虽然薪水相当微薄,但却不能改变他想成为一位音乐家的决心,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注意。
作家生平作品目录:《小提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四季》、《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舞剧《天鹅湖》、《忧郁小夜曲》等。
悲怆的人生
1840 年 5 月 7 日生於俄国沃金斯克,位於现今乌特模脱自治共和国的境内,是一个金属工业城。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是矿场检查员,母亲则具有法国血统,祖先於十六世纪时迁居到俄国。
柴可夫斯基的母亲喜欢音乐,歌声也甜美,因此柴可夫斯基自幼显露出对音乐的偏好。从四岁开始自行在家中的钢琴上弹奏,到六岁时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初步弹奏技巧。八岁时由於父亲工作调动,举家迁往圣彼得堡,柴可夫斯基於是进入当地的学校就读,开始接受正式的钢琴教育,不过隔年因为父亲的工作异动,他的钢琴课程也随之中断。
虽然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知道柴可夫斯基有音乐天份,但并不认为其有成为专业音乐家的条件,为了他日后生活著想,於是要求他选读法律。因此柴可夫斯基十岁时就与兄长一起离家前往圣彼得堡进入一家法律预备学校就读。
在学期间柴可夫斯基对音乐并未忘情,有空时就尝试作曲,1855 年起还跟随一位德国籍老师昆德林格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859 年柴可夫斯基从法律学校毕业,随后便进入司法院担任事务员,由於柴可夫斯基对於法律工作并没兴趣,而追求音乐发展的欲望却与日俱增,所以在 1861 年说服父亲,同意让他在工作之余进入大钢琴家安东 . 鲁宾斯坦设立的音乐教室,随萨林巴学作曲。
1862 年安东 . 鲁宾斯坦音乐教室升格为圣彼得堡音乐院,柴可夫斯基於是辞去司法院工作,正式成为音乐院学生。柴可夫斯基在作曲方面进步很快,这一段时期他完成了一些管弦乐及室内乐小品的习作。
1865 年自音乐院毕业,毕业作品是一部以席勒 “欢乐颂” 为题材而写的清唱剧,得到了银牌奖。柴可夫斯基的毕业作品获得了尼古莱 . 鲁宾斯坦《安东 . 鲁宾斯坦胞弟》赏识,并被延请至尼古莱请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的音乐教室担任和声学老师。
1866 年尼古莱 . 鲁宾斯坦的音乐教室改制成莫斯科音乐院,与其兄所创设的圣彼得堡音乐院共同成为俄国最富盛名的音乐学府。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院教书的待遇不高,但却有较充足的时间作曲,因此在到任的第一年内,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 " 冬之梦 ",只是首演时观众反应冷淡,而且在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中,柴可夫斯基因工作过度而导致精神方面受到一些损伤。
1868 年,柴可夫斯基开始与俄国国民乐派五人组的成员交往,1869 年他接受该组领导人巴拉基列夫建议,写了著名的管弦乐幻想序曲 " 罗蜜欧与茱丽叶 " 。而此同时,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也与俄国国民乐派逐渐远离,俄国国民乐派主张采用俄国民族素材写作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而柴可夫斯基作曲风格则较倾向於西欧作曲家的乐风,不过这两种不同的作曲方向后来均成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俄国乐坛的两大潮流。
1869 年柴可夫斯基经历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事件,爱上了女歌手黛西莉 . 雅尔托,两人并曾发展出一段恋情,可是个性内向害羞的柴可夫斯基一直不敢开口向黛西莉求婚,以致后来黛西莉另觅恋情。虽然柴可夫斯基在感情上受挫,不过作曲上却有了斩获,他初期的一些杰作如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第二号交响曲以及交响幻想曲暴风雨等陆续问市。
1874 年柴可夫斯基谱出了最著名的降 b 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曲子完成之初曾遭尼古莱 . 鲁宾斯坦恶劣批评,但当毕罗於 1875 年将它带往美国首演后,立刻获得了非凡的成功,至今这首协奏曲也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喜爱的曲子之一。
1875 年至 1880 年间,柴可夫斯基又完成了第三、第四号交响曲、芭蕾音乐天鹅湖、钢琴曲集四季、交响幻想曲黎米尼的富兰契斯卡、斯拉夫进行曲、义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歌剧尤金 . 奥涅金等杰作。这些作品的成功,使柴可夫斯基在俄国乐坛的份量大为提升,也使他成为国际注目的俄国作曲家。
1876 年底柴可夫斯基开始展开他与梅克夫人之间长达十三年的神秘交往。梅克夫人是一位富有运输商人遗孀,因为仰慕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华而愿意每年提供六千卢布好让柴可夫斯基辞去教职专心从事作曲,但是她也提出了两人永不见面的条件,所以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始终都只靠通信联络,两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见过面。
1877 年一位自称莫斯科音乐院学生的安东妮娜 . 米留可娃写了封热情的仰慕信给柴可夫斯基,并要求见面,起初柴可夫斯基并不理会,但米留可娃不停地写信并以自杀作为威胁。不得已柴可夫斯基只好同意了米留可娃要求,并在对米留可娃的痴情感动中同意娶她为妻。婚后九个礼拜,柴可夫斯基就因为极度不能适应婚姻生活而精神濒临崩溃边缘,甚至企图自杀以逃避婚姻。於是医生便劝他转换环境并做长期休养,所以此后一年的时间,柴可夫斯基独自到瑞士及义大利等地旅行,而与米留可娃的婚姻至此也等於结束了。
1881 年尼古莱 . 鲁宾斯坦去世,柴可夫斯基以 " 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追忆 " 钢琴三重奏作为悼念。1884 年柴可夫斯基获得沙皇赠勋,1885 年出任俄国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会长,同年并完成 " 曼佛瑞德交响曲 " 。
1887 年年底至隔年间柴可夫斯基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在莱比锡、柏林、汉堡、布拉格、巴黎、伦敦等地巡回指挥自己的作品并获得广大回响,此行并会见了布拉姆斯、德弗乍克、查理 . 史特劳斯、葛利格及佛瑞等作曲家。
回国后柴可夫斯基开始创作第五号交响曲,并於该年夏天完成。之后到布拉格指挥 " 尤金 . 奥涅金 " 演出,返国后於 1889 年作出芭蕾音乐 " 睡美人 "。
1890 年柴可夫斯基再次赴义大利旅游,在佛罗伦斯完成了歌剧 " 黑桃皇后 "。随然转往俄属高加索,在那儿接到了梅克夫人来信,梅克夫人表示她的经济情况恶化,必须终止柴可夫斯基的资助,并且要断绝他们两人之间的交往。
柴可夫斯基此时已是一个地位稳固的知名作曲家,经济不虞匮乏,不过梅克夫人的绝交对他仍造成精神上相当大的打击。
1891 年柴可夫斯基赴美访问,并在纽约、华盛顿、巴尔的摩、波士顿及费城等地指挥自己的作品。1892 年 3 月完成芭蕾音乐 " 胡桃钳 " ,1893 年完成六号悲创交响曲,於1893 年 10 月 28 日由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首演,然而首演时观众反应并不热烈。
1893 年 11 月 6 日柴可夫斯基因霍乱去世,享年 53 岁。
柴可夫斯基年表
1840年:生於俄罗斯沃基斯克。
1848年:举家迁往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就读。
1863年:放弃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
1865年:特性舞曲首演。
1866年:搬到莫斯科。
1874年:创作第l号钢琴协奏曲
1877年:天鹅湖首演;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与安东尼娜相识结婚。
1888年:首次前往西欧巡回指挥演奏。
1890年:睡美人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2年:胡桃钳组曲首演。
1893年:逝世,葬於圣彼得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