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岩层露头形态及出露宽度受那些因素影响?试述“V“字形法则?影响因素:地形、坡度、产状“V”字型法则:1)相反相同 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等高线更弯曲。2)相同相反 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岩层在河谷中V尖端指向下游, 在山脊处指向山顶。3)相同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同时岩层的倾角小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岩层的界线更弯曲。岩层在河谷中V尖端指向上游, 在山脊处指向下坡方向。 2简述均匀应变、非均匀应变及其特征?均匀应变: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特征:变形前
2、的直线,变形后认为直线;变形前的平行线变形后仍然平行。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特征:直线经变形后不再为直线而成为曲线或折线,平行线变形后不再保持平行,圆变形以后也不在是圆或者椭圆。3试述应变椭球体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应变后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便是应变椭球体。 应变椭球体的三个主轴方向可形象地表示变形造成的地质构造的空间方位。垂直3的平面(或XY面,或AB面)是受压扁的,代表褶皱的轴面或者片理面等的方位;垂直1的平面
3、或者YZ面,或BC面)为张性面,代表了张性构造(如张节理)的方位;平行1(或X轴,或A轴)的方向为最大拉伸方向,常可反映在矿物的定向排列上。 4简述递进变形的概念?并举例说明递进变形的地质表现? 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逐次叠加的过程,这种变形发展过程成为递进变形。 5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几种?各与主应力轴之间有何关系? 张破裂与剪破裂;张裂面与1平行,剪裂面与1呈45度-/2的关系。 6简述库伦破裂凖则的地质意义? =45度-/2 7简述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特点? 简述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行为的主要因
4、素及其影响特点? 1) 各向异性: 2) 围压: 3) 温度: 4) 孔隙压力: 5) 应变速率: 8简述劈理的分类 ? 一、传统的分类方案: 1) 流劈理; 2) 破劈理 3) 滑劈理二、结构形态分类: 1) 连续劈理 2) 不连续劈理 9简述劈理的应变研究意义? 劈理一般垂直于最大缩短方向,平行于压扁面,即平行于应变椭球体的XY主应变面。 10简述石香肠构造及其与主应力关系? 石香肠构造又称布丁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强硬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断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在被拉断
5、的强硬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故石香肠构造是各种断块、裂隙与楔入褶皱或分泌物充填的构造组合。 与主应力之间的关系:石香肠的长度指示了局部的中间应变轴(Y轴),宽度指示了拉伸方向(X轴)或局部的最小主应力方向;厚度指示了压缩方向(Z轴)或局部的最大主应力方向。 11试述褶皱位态分类? 1)直立水平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近平行,倾伏角为010; 2)直立倾伏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倾伏角为1070; 3)倾竖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倾伏角为7090; 4)斜歪水平褶皱 轴面倾角为8020,枢纽近平行,倾伏
6、角为010 5)斜歪倾伏褶皱 轴面倾角为8020,枢纽倾伏角为1070 6)平卧褶皱 枢纽倾伏角和轴面倾角均为020 7)斜卧褶皱 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为2080,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2070 12试述兰姆赛褶皱等倾斜线分类? 分为三类五型: 类 褶皱的等斜线向内弧呈收敛状,内弧曲率总是大于外弧曲率,故外弧倾斜度也总是小于内弧倾斜度。根据等斜线的收敛程度再细分为三个亚类: A型 等斜线向内弧强烈收敛,各线长短差别极大,内弧曲率远大于外弧曲率。为典型的顶薄褶皱。 B型 等斜线也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真厚度不变,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曲率,为典型的
7、平行褶皱。 C型 等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转折端等斜线比两翼附近的要略长一些,反映两翼厚度有变薄趋势,内弧曲率略大于外弧曲率。这是平行褶皱向相似褶皱的过渡型式。 类 等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即相邻褶皱面倾斜度基本一致,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类 等斜线相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呈倒扇状,即外弧曲率大于内弧曲率,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13比较相似褶皱()与平行褶皱(IB)的主要特点? 平行褶皱:等斜线也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真厚度不变,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曲率 相似褶皱:等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即相邻褶皱面倾斜度基本一致。
8、14简述纵弯褶皱的特点及其伴生的小构造? 特点:1)褶皱是平面应变,任一点的中间应变轴都与褶皱轴平行。 2)垂直层面的层的原始厚度保持不便,典型的褶皱形态是B型平行褶皱,但层内没有中和面。 3)褶皱面上初始与褶皱轴成角相交的直线线理,变形后与皱褶轴的夹角不变。在赤平投影上,线理标绘成一个与褶皱轴成角的小圆。 4)在垂直褶皱轴的正交剖面上,可以看到最大应变轴方向从两翼向弯曲的顶部收敛,呈反扇形排列。应变强度与两翼间角大小有关,在转折端处无剪应力,在拐点处应变最强。小构造:1)褶皱面上形成擦痕。2)不对称小褶皱和层间劈理3)层间破碎带4)构造透镜体5)石香肠构造等 15简述褶皱主波长理论及其地质意
9、义? 理论要点:1)褶皱的主波长与所受作用力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强岩层的厚度及层与介质的粘度比有关。 2)褶皱主波长与褶皱层的原始厚度d成正比。 3)褶皱的主波长Wi 与强硬层和介质的粘度比(1/2)的立方根成正比。地质意义:16用示意图表示中和面褶皱岩石中应变状态? 17如何区分弯滑和弯流褶皱作用? 1)弯滑与弯流褶皱作用对岩层的要求不同:弯流作用要求岩层相对较软,而弯滑作用要求岩层相对强硬或在强硬层间有很薄的软弱层。 2) 根据伴生的小构造确定 弯滑褶皱常伴生擦痕、不对称小褶皱和层间劈理、层间破碎带弯流褶皱常伴生构造透镜体、石香肠构造等。 18如何区分张节理与剪节理? 张节理和剪解理各
10、自的破裂面不同: 张节理:1)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产生。 2)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3)在胶结不太坚实的砾岩或者砂岩中的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者粗砂而过,如切过砾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4)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5)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追踪X型共轭剪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放射状或同心圆状组合形式。 剪节理:1)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2)剪节理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剪节理未被矿物充填时时平直闭合缝,如被充填,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
11、 3)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4)典型的剪节理常常组成共轭X型节理系。X型节理系发育良好时,则将岩石切成菱形、棋盘格式。剪节理往往成等距排列。 5)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19共轭剪节理及其构造分析中的地质意义? 由两组剪节理组成的X型剪节理叫做共轭剪节理。 根据共轭剪节理可以判断主应力的分布。两组共轭剪节理的交线代表中间应力2,两组节理的交角平分线分别代表1和3。20简述野外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 标志:1)地貌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特点(河流急剧转或河谷被错断)。 2)构造标志:岩层产状的急变和变陡、节
12、理化劈理化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剧增、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构造透镜体。 3)地层标志:地层缺失和重复 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标志:岩体、矿化或者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 5)岩相和厚度标志:一个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 21根据哪些标志可以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2)牵引构造 3)擦痕和阶步 4)羽状节理 5)断层两侧小褶皱 6)断层角砾岩 22简述断层运动学分类? 1)正断层2)逆断层3)平移断层 23用安德森模式简述断层形成的方式? 1)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是:1直立、2和3水平,2与断层走向一致,上盘顺断层倾斜向下滑动。根据
13、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和莫尔圆表明,引起正断层作用的有利条件是:最大主应力在铅直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最小主应力在水平方向上减小。 2)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是:1和2水平,3直立,2平行于断层走向。根据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和莫尔圆表明,引起逆断层作用的有利条件是:最大主应力在水平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最小主应力逐渐减小。 3)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状态是:1和3水平,2直立,断层面走向垂直于2,滑动方向也 垂直于2,两盘顺断层走向滑动。 24简述断层的双层结构模式及其相应的断层岩 ? 90年代后的更新观点认为:大断层的上部、下部具有不同的变形特征,通常:浅部发育糜棱系列,深部发育碎裂系列构造岩 25简述
14、正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常见的组合形式? 特征:1)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2)断层面产状较陡。大型正断层向地下切割的过程中,产状变缓成铲状或犁状。 组合:地堑、半地堑、负花状构造 26简述逆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常见的组合形式? 特征:1)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2)断层面产状较缓。 组合:地垒、花状构造。 27雁列张节理是怎样形成的? 雁列张节理是由早期已形成的张节理又发生剪切变形使中部发生旋转而形成的,即雁列张节理利用和迁就了早期张节理。28简述糜棱岩的基本特征? 1)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2)具增强的面理和(或)线理;3)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4)岩石中至少有一种主要的造岩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
15、性变形。 29根据哪些标志判断韧性剪切带的剪切运动方向(可用示意图说明)? 运动方向标志:1)错开的岩脉或标志层2)不对称褶皱3)鞘褶皱4)S-C面理5)云母鱼构造6)旋转碎斑系7)不对称的压力影8)多米诺骨牌构造9)曲颈状构造。 30简述韧性剪切带中的SC组构的特征? 韧性剪切带内常发育两种面理(SC组构):1、平行于剪切带内的应变椭球体的XfYf面的剪切带内面理(S),在剪切带内呈S形展布。2、糜棱岩面理(C)。糜棱岩面理实际上是一系列平行于剪切带边界的间隔排列的小型强剪切应变带。常由更小的颗粒或云母等矿物所组成。S型面理和C型面理所夹的锐角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方向。随着剪应力加大,剪切带内面
16、理(S)逐渐接近以至于平行于糜棱岩面理(C)。 31在什么情况下地层出露宽度可以小于地层的实际宽度? 在岩层为近水平产状、地形为陡崖的情况下。 32断层分类依据有哪些?分别划分为哪几种具体类型? 断层的分类依据主要有两种:一、 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一) 按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类 1) 走向断层 2) 倾向断层 3) 斜向断层(二) 按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分类 1) 纵断层 2) 横断层 3) 斜断层二、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1) 正断层2)逆断层3)平移断层 33褶皱组合的三大类型及各类的概略特征是? 三大类型是:一、阿尔卑斯式褶皱;二、侏罗山
17、式褶皱;三、日尔曼式褶皱。特征概略:一、阿尔卑斯式褶皱: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以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不同等级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 二、侏罗山式褶皱:分为隔档式和隔槽式。 隔档式褶皱:又称梳状褶皱,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其特点是背斜紧闭,发育完整,而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平缓开阔。 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其特点是向斜紧闭,发育完整,而两个向斜之间的背斜平缓开阔,常呈箱状。三、 日尔曼式褶皱: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以卵圆形穹隆、拉长的短轴背斜或长垣为主。褶皱翼
18、部倾角极缓,甚至近于水平,但规模可以很大,延长可以数十公里计。穹隆或长垣可以孤立分布于水平岩层中,所以向斜和背斜不同等发育,而且空间展布常无明显的方向性;有些穹隆或长垣也可稍呈有规律地定向排列。 34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平面或露头干涉图形样式? 类型1 由两期皆为直立水平褶皱,两期褶皱轴呈大角度相交或直交的横跨叠加形成,通常称正交者为横跨褶皱,斜交者为斜跨褶皱。 类型2 由早期紧闭至等斜的斜歪或平卧褶皱与晚期直立水平褶皱,在两期褶皱轴以大角度相交或直交的情况下横跨叠加形成。 类型3 由早期等斜褶皱至平卧褶皱与晚期直立水平褶皱,在两期褶皱轴或枢纽近于平行叠加情况下形成。 干涉图 35简述线理
19、构造的常见并指出其轴型归属? 常见的线理构造:1)石香肠构造2)窗棂构造3)杆状构造4)铅笔构造5)压力影构造 轴型归属:? 36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有何表现?怎样鉴别? 平行不整合:表现在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一致,但因时间间断而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表现在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褶皱型式和变形强度不同,断层构造发育的程度和性质也不同,上下两套地层的构造方位不同,上下两套地层变质程度和岩浆活动也常有明显差异。上覆地层的底面切过下伏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界面。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角度不整合表现为上覆地层底面的地质界线截切下伏不同时代地
20、层的地质界线。 鉴别依据:1)下上两套地层化石代表的时代有大的间隔。 2) 上下两套地层存在沉积侵蚀标志,如古侵蚀面、古土壤及有关的残积矿床、底砾岩等; 3) 上下两套地层的变形有明显差异,如产状不同,构造线不同,褶皱型式和变形强度各异,断层类型、产状和强度对比鲜明,而且下伏地层中的断层被上覆地层截切,说明存在角度不整合。 4) 不整合的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浆岩系列有明显差异。 5)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变质程度不同。 37韧性剪切带的总特征、具体特点、剪切指向标法? 总特征:断而未破,错而似连 具体特点:它有两个基本结构要素,即剪切带的两盘(壁)和两盘所限制的强韧性变形带。两盘(壁)具有:1)相
21、互平行2)沿每个横端面的位移情况是一样的。强韧性变形带沿剪切带走向两盘可能收敛、汇合或分散,不同位置上剪切带横剖面的变形情况是变化的。剪切指向标法:1)错开的岩脉或标志层2)不对称褶皱3)鞘褶皱4)S-C面理5)云母鱼构造6)旋转碎斑系7)不对称的压力影8)多米诺骨牌构造9)曲颈状构造。 38褶皱构造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核、翼、拐点、翼间角、转折端、枢纽、脊线和槽线、轴面 39中和面褶皱作用的应变特征与变形特点?(要求画出示意图) 变形特征与应变特点: 1) 在理想情况下,平行于褶皱轴的方向没有拉伸作用,褶皱是一种平面应变,褶皱轴平行于区域的中间应变轴; 2) 褶皱层各处垂直层面的厚度不变
22、 3) 虽然褶皱层的总体厚度不变,但是其内部各个部分顺层发生了长度的变化以调节层的弯曲。表现为褶皱层的外弧伸长和内弧缩短。在接近岩层中部,有一个即无伸长也无缩短的无应变面,称未中和面,其面积或横剖面上层的长度在应变前后保持不变,变形前的圆形标志仍然保持圆形。层内各点应变量的大小,与其到中和面的距离成正比。各点的应变椭球体的压扁面(AB面),在中和面的外侧平行于层面排列,在中和面的内侧垂直于层面成正扇形排列。 40断层节理、劈理的定义?区分三者的根本标志是? 断层:断层是地壳岩石体(地质体)中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破裂构造。 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劈理:劈理是一种将
23、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根本区别:断裂后发生的位移量。 断裂发生明显位移,节理没有发生明显位移。 裂谷的形成机制?裂谷是区域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发育演化时间长,常具地堑型式。裂谷是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大陆裂解至大洋开启的初始阶段的构造类型,也是岩石圈板块生长边界的构造类型,在陆壳和大洋中脊上均有发育。洋中脊裂谷带虽经常被转换断层截断错开,但仍明显地连贯分布。大陆裂谷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两类。主动裂谷是地幔的上升热对流的长期作用,使大陆岩石圈减薄、上隆而致破裂,然后出现坳陷而成裂谷,如东非裂谷、红海亚丁
24、湾。被动裂谷则是由于地壳的伸展作用或剪切作用,使岩石圈减薄、破裂而导致裂谷的形成。如果大陆裂谷能够连续发展下去,最终就会演化成为大洋裂谷。裂谷是在区域性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发育演化时间长,常具有地堑型式。按照裂谷发育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其地质构造特征,可分为大洋裂谷(大西洋中央海岭上的裂谷,在格陵兰出露于海面之上)、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和陆间裂谷(红海)。它们构造成一个威尔逊旋回。大陆裂谷的特点:由一系列地堑、半地堑和地垒组成的复杂地堑系统,通常发育于区域性隆起的轴部,表现为断陷谷和断陷盆地的构造地貌景观,反映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往往沉积一套巨厚的粗碎屑沉积
25、常伴有蒸发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往往是浅源地震带和火山带。裂谷带内的地球物理场一般表现为巨大的负布格重力异常和负磁异常,或者为负背景值上的正异常。有两类岩浆岩共生组合:大陆溢流玄武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也包括碱性玄武岩及其深成侵入岩体;双峰系列,可以是拉斑玄武岩流纹岩套,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响岩或粗面岩套。深部结构上,裂谷下地幔升高,地壳变薄,玄武岩层下普遍存在着波速较低的壳幔物质混合组成的裂谷垫(异常地幔)。层理和劈理、斜层理和劈理弯曲现象的区别?层理与劈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层理是在岩石形成的时候,由于物质成分、颜色或粒度等的差异而显示出来的原生面状构造,它主要发育在沉积层中,在火山
26、岩中也发育层理。劈理是在岩石形成之后(即后生的),在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在任何种类的岩石中都有可能发育劈理。斜层理又叫交错层理,它是在岩层内部发育的、由一组倾斜的、与层理或层系界面相交的细层(前积层),它是在沉积物沉积的时候就形成的(原生的)。斜层理可以由沙纹、沙流、沙丘、逆行沙丘等河床沙体或风形成。劈理弯曲一定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形(至少两次构造变形),劈理已经是构造变形的产物,导致劈理弯曲必然还有更晚的一次构造变形叠加。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与褶皱造成的地层重复有什么不同?断层可以造成地层重复或缺失,而褶皱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造成地层重复,所以,如果存在地层缺失,很大可能是由于断层造成的;而如果存在地
27、层重复,则既有可能是断层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褶皱造成的。在地层重复的情况下,为了确定究竟是由断层还是由褶皱造成地层重复,通常需要根据其它的地质情况判断是否有断层或者褶皱存在。如何判断一个低角度断层是逆冲推覆构造还是伸展剥离断层?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与伸展剥离断层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区别,这也是它们的的要特征。1. 二者形成的构造环境不同。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主断面两侧派生的次级褶皱、小断层、节理等构造也指示上盘的运动方向是向上逆冲;低角度伸展剥离断层形成于伸展背景(往往与岩石圈底部的拆沉作用相关),主断面两侧的次生构造指示上盘的运动方向是向下滑动。2. 两盘的相对新老关系不同。对低角
28、度逆冲推覆构造而言,断面附近上盘的地层时代一般老于断面附近下盘地层;对低角度伸展剥离断层而言,断面附近下盘的地层时代一般老于断面附近上盘地层。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区分断层接触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接触带内的沉积和构造变形特点。对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而言,接触带内往往发育风化壳,风化壳内可能发育铝土矿、褐铁矿、古土壤等长期风化的产物,在接触带上覆地层的底部通常还会发育砾岩(即底砾岩)或砂岩,在接触带一般不发育平行接触带的片理(或劈理)化现象;对断层接触关系而言,断层带内不发育铝土矿、褐铁矿等长期风化的产物,但可能发育断裂碎裂岩,断层碎裂岩的砾石与
29、胶结物的成分是一致的,而且砾石和胶结物的成分与接触带两侧地质体的岩石组成是基本一致的,根据这一点可以把断层碎裂岩与底砾岩区别开来。此外,对断层接触关系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在接触带内通常会发育平行接触带(即断面)的片理或劈理。如果在接触带的两侧发育牵引构造或逆牵引构造,也可以根据它们判断断层接触关系。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指沿着断层走向方向,断层的性质突然发生转换的断层,它往往作为板块的边界存在。主要发生于大洋中脊(错断大洋中脊的大量断层就是转换断层),目前在大陆上发现的唯一转换断层是圣安德烈斯。转换断层就是在断层转换点转变为走向不同、力学性质也不同的“平移断层”,是由海底扩张引起的,但它与平移断
30、层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沿断层的水平剪切运动,在转换点突然终止,并转变为拉张的洋中脊。变质核杂岩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变质核杂岩通常由岩石组成比较复杂的高级变质岩(如片麻岩、麻粒岩等)组成,其中往往侵入有岩浆岩体。从变质核杂岩与周围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变质核杂岩应该有三个组成要素:(1)由高级变质岩和侵入其中的岩浆岩组成的变质核杂岩本身(狭义的变质核杂岩);(2)变质岩周围未变质的年青岩石(通常是沉积岩);(3)介于前二者之间的低角度正断层(拆离断层),在垂直变质核杂岩带延伸方向的剖面上,变质核杂岩两侧正断层的断面倾向相背。剪裂角是剪切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轴之间的夹角。糜棱岩是在韧性剪切带内经
31、历了强烈塑性变形的一种构造岩。共轭剪节理是分别沿着两个最大剪应力作用面形成的两组剪节理组合。构造置换的基本类型及其区别:构造置换可以从多个角度分类,根据置换与被置换的构造类型,可以把构造置换分为面状构造置换和线状构造置换,再根据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的次级类型又可以把面状构造置换和线状构造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次级类型。断层稳滑,粘滑的基本区别识别标志,控制因素及其研究意义。稳滑和粘滑主要是针对活动断层的运动方式来说的,它们是活断层活动的两种基本滑动方式。有些断层则兼有粘滑与稳滑。粘滑(stick slip)间断性突然性发生的滑动方式。在一定时间段内断层的两盘就如同粘在一起(锁固起来),不产生或仅有极
32、其微弱的相互错动,一旦应力达到锁固段的强度极限,较大幅度的相互错动就在瞬时之内突然发生,锁固期间积蓄起来的弹性应变能也就突然释放出来而发生较强地震。这种瞬间发生的强烈错动间断的,周期性的发生,沿这种断层就有周期性的地震活动。稳滑(fault stable slip)是持续地平稳地发生错动的滑动方式,又叫蠕滑(creep slip)。由于断层两盘岩体强度低,或由于断层带内有软弱充填物或有高孔隙水压力,在受力过程中就会持续不断的相互错动而不能锁固以积蓄应变能,这种方式活动的断层仅伴有小震或无地震活动。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类型:(1)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一系列逆冲断片上下叠置;(2)背冲式逆冲推覆构造
33、3)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4)双重逆冲构造什么是主动大陆边缘(这里的大陆是指板块,还是指陆壳?),被动大陆边缘,A形俯冲,B形俯冲,仰冲?主动大陆边缘又叫活动大陆边缘,是大洋板块正在向其下俯冲的大陆边缘,这里的大陆是大陆岩石圈板块(即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圈层,既包括陆壳,又包括软流圈之上的地幔地分)。这种板块俯冲类型也称为B型俯冲(以贝尼奥夫(H.Benioff)的名字命名)。B型俯冲发生在板块之间。今天的太平洋两岸就是主动大陆边缘,在太平洋的西岸,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在太平洋的东岸,太平洋板块向美洲板块之下俯冲。被动大陆边缘是没有发生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与这种大陆边缘相邻的大洋板块
34、一般正处于扩张状态。今天的大西洋板块正处于扩张状态,大西洋的两岸就没有板块俯冲作用发生,大西洋的两岸就是被动大陆边缘。A型俯冲指一个大陆岩石圈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之下的俯冲作用,它发生在板块内部。当两个大陆岩石圈地块之间汇聚时,在陆缘地区新形成的热而较轻的大陆岩石圈有可能逆冲于冷而较重的稳定大陆岩石圈地块之上。A型俯冲这一术语是为了纪念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地质学家安普费勒(O.Ampferer)而命名的。A型俯冲作用往往发生于伴生的B型俯冲作用之后或同时。A型俯冲作用会导致陆缘山系后方挤压和地壳缩短,沿俯冲带出现叠瓦状逆冲带和复杂的推覆体,并伴随着前陆盆地生成。一些地质学者认为,A型俯冲作用也可发
35、生在大陆岩石圈内部,在地幔物质大规模剥离和下沉的情况下,可以导致大陆岩石圈发生A型俯冲,并用这种机制解释大陆裂谷基础上产生的陆内造山带。仰冲一般指向上逆冲,与其对应的是俯冲。纵弯褶皱作用是岩石受到与层面平行的挤压力而形成褶皱的过程,它是一种褶皱形成机制。压扁作用是岩石在最大主应力轴(1)的方向上收缩、在垂直最小主应力轴(3)方向相对伸长的现象,压扁作用可能形成褶皱,也可能不形成褶皱。应力椭球体:应力椭球体是用以表述变形岩石(或材料)内部某一点线应变状态的一个假想的椭球体。设想在岩石(或材料)变形前,在岩石(或材料)内部存在一个以考察点为球心的单位球体,该球体在变形后所成的椭球体就是应变椭球体,
36、应变椭球体的三个主半径方向就是该点的三个应变主方向,应变椭球体的三个主半径长度就是该点的三个应变主轴的大小,按其大小分别被称之为最大主应变轴X(或A)、中间主应变轴Y(或B)和最小主应变轴Z(或C)。应变椭球体上某点的半径长度就代表该半径方向的线应变大小。中和面褶皱内部应变特征及其伴生构造所谓的中和面褶皱就是由弯滑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简称弯滑褶皱。在弯滑褶皱中,单个褶皱层的中间存在应变(或应力)中和面,在此中和面上的质点没有应变发生(或者说受到的应力为零),在中和面的下、下两侧,岩石受到的应力性质是不同的。对背斜而言,中和面上部受到平行层面的拉伸,并形成与拉伸相关的张性伴生构造,如小型正断层、
37、张节理等;中和面下部将受到平行层面的挤压,并形成与挤压相关的伴生构造,如小型逆断层、小型褶皱等。向斜与背斜的情况刚好相反。论述走滑断层中的应力应变特征,伴生构造类型和方位?设想在走滑断层发生前,在断裂带内有一个球体(在地面方向看就是一个圆),走滑断层发生后,原来在地面看到的圆就会随着走滑作用的进行逐渐变为椭圆,显然椭圆的长轴就是最小主应力轴3所在位置,椭圆的短轴就是最大主应力轴1所在位置,随着走滑作用的持续进行,1和3的方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垂直最小主应力轴3的方向,有可能形成小型的张性构造(如张节理、正断层等);在垂直最大主应力轴1的方向,有可能形成小型的挤压构造(如小型逆断层、褶皱等);
38、在与最大主应力轴1呈45度和135度方向的截面上(或里德尔剪切面)有可能形成剪节理。判断一组X型剪节理共轭的关键标志是什么?判断两组型共轭剪节理的关键依据是两组节理之间相互截切,不存在一组节理始终剪切另一组节理的现象。共轭剪节理是同时形成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早晚关系,表现为两组节理之间相互截切。如果一组节理始终截切另一组节理,说明它们之间的形成时间不同,它们就不可能是共轭剪节理。怎么判断两条相交的节理是否配套?判断两组节理是否同期的重要依据是,看它们是否相互截切。对A、B两组节理来说,如果一些部位A截切B,另一些部位B截切A,那么它们应该是同期的(共轭)节理;如果始终是A节理截切B节理,B
39、节理始终不会截切A节理,那么它们就是有早晚关系的两组不同期的节理。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岩石发生压扁作用时,因其中所含的强硬矿物、结核、碎屑或化石碎片等与岩石基质能干性存在明显差异,致使在顺其伸展方向两侧形成低应力区间,由同构造分泌的结晶纤维充填而形成“阴影”。阴影的结晶纤维成分多为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等;强硬颗粒为压力影的“母晶”,以黄铁矿最为常见,也有由其他矿物或颗粒等组成的。压力影的对称性(如斜方对称或单斜对称)和形态,可以作为变形岩石的运动学标志和有限应变测量标志体。逆冲断层的后推力模式是逆断层的形成机制之一,逆断层上盘在后方相邻地质体给予的向前推
40、挤力的驱动下沿断面向上逆冲而形成逆断层的方式就是后推力模式,大部分逆断层都是由后推力模式形成的。1. 低角度逆冲断层、低角度正断层和角度不整合的区分依据是什么?.在单剪和纯剪条件下破裂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是什么? 3. 怎样区分碎裂岩、假玄武岩、糜棱岩?以及他们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低角度逆冲断层形成于挤压环境,上盘沿着断面向上逆冲;低角度正断层形成于拉张环境,上盘沿着断面向下滑动。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接触关系,界面两侧的地层产状不同,但是沿着界面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滑动。在简单剪切(单剪)模式下的破裂往往是以非共轴递进变形的方式发生的,在破裂之前通常会形成剪切带,从剪切带的边缘到剪切带的中央,剪应变
41、逐渐增大,剪切带内的变形不对称。在纯剪模式下的破裂是以共轴递进变形的方式发生的,在破裂之前岩石通常会因细颈化而变薄。碎裂岩是断裂带内经过脆性破碎而形成的岩石。“假玄武岩”也许不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建议你根据出现该术语的文献理解该术语。糜棱岩是韧性剪切带内经历过强烈的塑性变形的岩石。重力构造都有什么内容?重力构造是岩石在重力影响下发生变形而成的构造。广义的重力构造,指组成地球的密度不同的物质的运动最终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如板块运动和地幔对流等,都与重力作用有关。狭义的重力构造指地壳上部岩石由于丧失重力势能而形成的构造可分为重力滑动构造。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坡滑动所形成的构造;重力扩展。隆起
42、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向侧向扩展造成的构造;底辟构造,下部密度较小的岩石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拱起形成的构造。构造置换的主要特点?构造置换是在变形变质作用下,原有的构造(例如层理、面理等)被新生构造(如新生的面理)改造、掩盖乃至替换的作用。在构造置换强烈的地区,原有的构造呈残余状态或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面理(劈理、片理。片麻理等),给人以“构造简单”的假象。这种情况多见于多次变形的变质岩区。此外,线理、褶皱等构造也可以被置换,但相对处于次要地位。伸展构造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意义是什么?伸展构造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意义至少有两点:(1)可以揭示区域性拉张构造环境;(2)可以进一步确定区域性伸展事件的强度、方向、时间及动力来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