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两面失衡类语病辨析.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40865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面失衡类语病辨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两面失衡类语病辨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面失衡”类语病剖析 句子表达强调前呼后应,语意连贯。如果句子前后说法不一,照应不周,易造成病句,习惯称之为"前后失衡"或"两面失衡"。这种类型备受高考命题者垂青,考生尤应重视,谨慎待之。   【高考回放】   例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1993六省市)   例2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上海)   例3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例4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   例5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2004年高考福建卷)   例6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004年高考甘肃等地用全国卷)   例7如果某些大国不改变其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狂妄自大的态度,那么,谁也难以预料这世界是否还会有和平的一天。(2004年高考广东卷)   例8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2005年高考河北等地用全国)   以上八个例句,例1、例2、例3、例5、例6和例8是错误的,而例4和例7是正确的,为什么呢?   【规律探究】   例1、例2、例3、例5、例6和例8这六句前面分别是"能否"、 "能不能"、"好坏"、"优劣"这类"两面"词,既指肯定,同时也包含否定,或既指正面,同时也包含反面;而后面却仅是单方面的肯定(否定)或正面(反面),前后句子因此失去平衡,造成语病。   两面失衡一般有下述两种情况:   一种是双起单承式,考察以此种形式居多,像上述高考六个错例中,全都属于此种形式。另一种是单起双承,此类较少。这两类典型的两面失衡的句子,删掉"是否""好坏"中和后面不能呼应的一面就可以了,像例8就可改为"能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辨析两面失衡,不能绝对与教条,而应详加分析。像例4和例7虽然也用了"高低""是否"这样表两面的词语,但它们却是正确的。例4表面看,前面说了吸收储蓄额的"高低"两个方面,后面只说了"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一个方面,似乎是典型的两面失衡语病,但我们只要结合语境分析一下就可发现,储蓄额的"增长"是有多和少两个方面的,而不论储蓄额的多和少,都是"增长",前后句照应严密。例7虽有"是否"但它属于"预料"支配的对象,该句正确。再如:   例9"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这个句子虽然也用了"是否"、"要不要"这样表双面的词语,但它是选择问,因此并不需要两面呼应,其表达是正确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单起双承和双起单承都是病句,它有以下的规律:   (1)起句(或承句)有两面词,承句(或起句)只涉及到一面,且不能作相反理解,则为病句。例如,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起句的"多寡"两面,与承句的"能"一面不对应。   (2)起句(或承句)有两面词,承句(或起句)虽没有两面词,但承句(或起句)的动宾搭配或作为宾语的名词性短语可作正反理解,则不是病句。例如,检查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 --起句有两面词"是否",承句虽然没有两面词,但"效果"有"好坏"之别,可作正反两面理解,所以能与前半句的两面词"是否"搭配。   【强化练习】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⒈一条广告的好坏,不仅在于文字的精致,构思的巧妙,还要考虑群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2004年天津市高中质量调查试卷)   ⒉社会上一场关于职称外语考试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评定职称是否有必要设立这样一道"门槛"?(2004年山西省临汾市高三年级模拟测试)   ⒊外国企业,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它最看重的投资环境就是法律环境,有没有一个透明的法律环境,这套法律是不是和世界法律规则接轨,是它有没有投资信心的关键。(2004年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⒋事实反复证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因素。(2004年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   ⒌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如何。(2004年安徽省皖中地区省示范高中高三联考)   ⒍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是否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2004年陕西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⒎真正的成绩不在于GDP的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能否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004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⒏评价文学作品语言,不在于看它用了多少华美的词句,还在于它的词句是否贴切,是否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2004年内蒙古包头市高考模拟考试一)   ⒐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刊物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能否为读者献上丰富、新鲜、优质的精神食粮。(2005届高三第四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卷)   ⒑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和技术的作用日益重要。能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已成为实现我国对外经贸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紧迫课题。(2005届南通市高三语文基础调研考试)   二、修改下列病句:   ⒈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⒉服装的得体与否,也能表现人的线条美、气质美,显示出青春活力。   ⒊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   ⒋他现在学习成绩不错,但能否考上大学,要看今后的情况:一是要有毅力,二是要改进学习方法。   ⒌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也是成败的关键。   【参考答案】   一、答案:   ⒈′⒉′("外语考试"后加"的反思"或"的讨论")⒊?⒋?⒌?⒍′(搭配错误)⒎′⒏′⒐′⒑′   二、答案:⒈将"温暖"改成"冷暖";⒉删除"的"和"与否"。⒊将"成功"改为"成败";⒋删掉"否";⒌将"成败"改成"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