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漳州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漳州市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及
社会工作的介入
The Investigation into Social Adjustment and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Zhangzhou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专 业:
年 级:
指导教师:
20 年 月 日
21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漳州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借此了解漳州市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及意义。本文将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并辅以对问卷中开放式问题的讨论,以求得对漳州市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并对社会工作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和空间做理论上的讨论和尝试。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工作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of country, and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revitalizing the Chinese n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strength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cerns the degree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 It also affects the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Zhangzhou Normal College, the paper go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 and dealed with the problems of space to explore the involvement of social work and its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will use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and the supplement by a questionnaire in the open-ende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comprehens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nd it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At last the paper has the discussion and experiment in theory on the role and space of social work which improv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Social work
目录
中英文摘要…………………………………………………………………………………(I)
一、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培养意义………………………………………(1)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涵义………………………………………………………(1)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2)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4)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状况及分析……………………………………………(4)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况及因素分析……………………………………………(5)
(二)大学生学习能力及分析……………………………………………………………(8)
(三)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及分析………………………………………………………(10)(四)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及分析………………………………………………………(11)
三、社会工作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介入……………………………………(13)
(一)社会工作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可行性分析…………………………(13)
(二)社会工作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介入………………………………(14)
(三)启示…………………………………………………………………………………(16)
参考文献…………………………………………………………………………………(17)
附录………………………………………………………………………………………(18)
致谢………………………………………………………………………………………(2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创新时代,未来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适应社会的素质要求更加迫切。美国著名的学者英格尔斯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这种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化制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会在传统人的手里变成废纸一堆。”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必须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他们及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培养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涵义
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应追溯“社会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概念,甚至对于“适应”我们都可以略加讨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适应是智力的本质。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艾夫考则认为,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使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从而达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发展自我的目的。
对于“社会适应”一词,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作了详细的阐述。他将适应分解为:人在社会中定位及社会这棵大树在个人心目中生根两个方面,并分析了适应形成的机制。他认为,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种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惯例总是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通过对实践的重复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这种意识不需要言说,不需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扬,就能够对行动起制约作用。
国内学者陈会昌认为,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在社会心理学辞典中,对社会适应的定义是“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需要人们具有能积极面对生活的心理状态,也需要人们在不同层次社会结构、单位之间的相互适应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的不断适应”。
尽管各个学者对于“社会适应”的理解不尽相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即都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而这一点,也正是社会学研究的中心所在。
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学者杨光平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改变自己以顺应时代潮流和环境的变化,并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从而达到自己较高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
笪学军则认为,从社会适应的个性化表现来说,社会适应也就是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这里的适应有个体应对、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意思,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自己独立生活和把握自己的能力程度;其二是对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自己所能满足的程度”
。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尽管有许多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和学者在其著作和文献中大量涉及,但大多局限于提及这个名词,并没有进行定义和表述。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则更少见其定义和论述。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
通过对诸学者的论述,我们发现每个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涵义及构成都不尽相同,有鉴于此,本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论述主要从学习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互动能力这三方面着手。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个体的人依靠个体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在知识社会里,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越强,收获就越大,效益越高,取得的优势就越明显。创造性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采取别具一格的学习方法,认真地吸收前人留下的知识,而又不受这些知识约束,在接受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法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要想作为人才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就必须要进行创造性劳动。自学能力是指大学生以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行动,采取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依靠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真的钻研,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习效果优劣、以及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而且逐渐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不仅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生活适应能力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发展过程中,调节和控制自己以适应变化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从而达到满意舒适的能力。学者杨光平把生活适应能力分为创造生活的能力和享受生活的能力。创造生活的能力主要是指人们为实现自己确立的生活目标而进行不懈努力的状况和达到的效果的一致性。人们的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人们创造生活的进程是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尽管从客观上讲,由于环境条件和机遇的不同,有的人虽努力创造生活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创造生活的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所以创造生活的能力是培养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享受生活的能力是指人们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的程度从而激发对社会生活向往、追求和热爱的状况的一致性。会享受生活的人,他能从中感受生活带来的愉悦和幸福,才会激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才会珍惜和热爱生活,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
对于大学生而言,纯粹的学习时间相对于小学中学阶段是减少了的,他们在课余的日常生活上的时间会增加许多,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参与到日常生活的机会大为增加。如果大学生不能适应和克服来自生活方面的挑战,不仅影响到他们对日常生活的适应,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对他们的学习、社交及心理等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而,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增强应对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的能力,或者说增强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社会互动能力
社会互动能力是指人们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的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接触过程中,调节、控制自己作出正确恰当反映的能力。社会互动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人们的一生,具有沟通人际信息、交流人际情感、协调人际行为、提高人际知觉准确性的普遍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他们的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随着身体的发展成熟,独立意识的增强,社会互动将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的成长,互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互动的内容逐渐深化,互动的形式也日趋多样。积极的人际互动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承担其社会责任,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熟,进而为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提供切实的保障。
(三)培养当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首先,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高于其他阶层的青年,他们的发展目标也相对较高,实现自身价值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共同取向。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关键。大学教育只是大学生人生教育的一个阶段,要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材,要适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大学生就必须提高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创造出适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环境,适时调整自我心态,有效处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其次,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巩固和发展的社会,都要努力使它的成员社会化,使其成员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价值标准、传统、规范,承担起它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都包含于其中。显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所包含学习适应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都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几个重要结果内容。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第三,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革命席卷全球的世纪,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我国要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最重要的就是造就大量的高等知识技术人才。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大到关系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完成,小到关系着他们知识的发挥程度和个人的前途命运。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状况及分析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分层抽样的方式于2008年5月进行。鉴于漳州市的高校数量较少,因此选择在漳州具有样本意义的漳州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为97.5%。问卷的内容除了了解一般情况外,主要包括测量大学生学习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互动能力的问题。此次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充分讨论、进行试调查等基础上统一标准进行。具体评分方式如下:
1、凡是单数号题,选择“是”为-2分,“无法肯定”为0分,“不是”为2分。
2、凡是双数号题,选择“是”为2分,“无法肯定”为0分,“不是”为-2分。
将各部分的得分相加,即得总分。与总分相应的评价结论如下:
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17~28分: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当进入一个新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
6~16分: 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则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沉。
5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很差。
分析方法
运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及处理。此外,还将得出的数据结果与问卷中开放式问题的资料相结合,以求得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得出更为科学有效的结论。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况及因素分析
在此次所抽取的样本中,男生42人,女生75人,占样本数的比例分别为35.9%和64.1%。年级构成:大一学生占37.6%,大二学生占44.4%,大三学生占10.3%,大四学生占7.7%。住地类型:农村村庄占46.6%,农村城镇占30.2%,县级城市占15.5%,地级以上占7.8%。父亲文化:小学及以下占25.0%,初中占36.6%,高中或中专占27.7%,大学或以上占10.7%。母亲文化:小学及以下占52.7%,初中占27.7%,高中或中专占17.0%,大学或以上占2.7%。感兴趣的知识类型:文史占41.9%,理工占23.1%,都有兴趣占29.1%,都没有兴趣占6.0%。
表1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
社会适应能力
频次
百分比
很差
36
30.8
较差
42
35.9
一般
35
29.9
良好
3
2.6
优秀
1
0.9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不容乐观。超过90%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一般”以下,其中适应能力“很差”的占到30.8%,“较差”的比重最大,为35.9%,而“良好”和“优秀”的比例仅为3.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一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确不令人满意,让人担忧,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到了十分紧迫的时候。
众所周知,辨证分析的看待问题是科学认识事物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性别差异作为人类最为显著的区别点,它很自然地容易被人们在研究问题时涉及。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否也因性别差异而有所区别?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具体的情况又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一具体分析。
表2 性别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联分析
性别
社会适应能力
男 女
很差
23.8%
30.8%
较差
42.9%
35.9%
一般
31%
29.9%
较好
2.4%
2.6%
优秀
.0%
0.9%
tau-y=0.018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来看,tau-y值仅为0.018,说明二者几无相关。所以,单从性别这一变量来看,我们并不能得出性别与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政府一直在不断地推动男女平等的工作,为女性们的身心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男大学生水平相当,在一定程度上亦反映了政府在推动男女平等这方面的工作的卓越成绩。
表3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科目类型上的差异
社会适应能力
很差
较差
一般
良好
优秀
理工
41.4%
27.6%
27.6%
3.4%
.0%
文史
20.3%
44.1%
32.2%
1.7%
1.7%
tau-y=0.426
X2=16.963(df=4),p<0.05
下面我们来分析大学生所学科目这个变量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从表3的数据来看,文史类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比理工类的要强一些。在理工类大学生中,有四成左右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很差”级别的,“较差”的也占了近三成,反观文史类学生,“很差”的只有20.3%,较差的44.1%,“一般”的占32.2%。所以,很容易看出,文史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比理工类的强不少,特别是在适应能力很差的范畴内。而且,通过对对科目这个变量的分析,它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tau-y值为0.462,推论统计的卡方显著度也大于0.05,证明了二者确实是显著相关。究其原因,应该与文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所接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理工类学生常年接受科学和技能教育,接受到的关于人际沟通、社会运行的知识较少,而且现今大学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及技能培训这方面所作的工作仍然相当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表4 各变量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联分析
相关系数
社会适应能力
年级
住地
知识类型
父亲文化程度
母亲文化程度
dy=0.17;Z=1.0893,p>0.05
tau-y=0.34,X2=66.547(df=4),p<0.05;dy=-31.6,Z=1.714,p<0.05
tau-y=0.015
dy=0.006
dy=0.242;Z=3.155,p<0.05
当然,除了性别和科目之外,我们还需考察其他变量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否有关联。从上面的各项系数值我们可以看出:1、在年级这个变量上,dy值较小,进一步检测Z值则表明了在总体中并不能证明它与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的关联性。2、在住地类型上,tau-y和卡方值均能够满足相关条件,tau-y为34%和卡方值都清楚地表明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他们所处的住地类型有显著的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把住地类型作为定序测量层次来进行相关的检验。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可能是有区别的,而且,住地类型与社会适应能力二者是呈负相关的,即来自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的大学生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越低。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城市地区的学生的家庭环境较为优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情况较多,缺乏源自生活的锻炼有关。3、在大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类型这个变量上,相关系数表明它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并不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知识类型的兴趣差异并不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4、在父亲文化程度这个变量上,我们发现它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无显著相关,这说明父亲的文化程度高低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影响。5、在母亲文化程度上,数据分析结果支持它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呈正相关的。大学生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亦越强。父亲与母亲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影响迥异,应该与母亲与子女相处的时间较多,交流较多,对于他们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有关。
(二)大学生学习能力及分析
表5 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状况
学习适应能力
频次
百分比
差
50
42.7
一般
53
45.3
良好
14
12.0
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它的高低对于大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业学习及进一步的深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表4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总体尚可,大部分的大学生的能力状况均在“一般”以上,其中有12%的大学生能力状况为“良好”。这说明,经过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我们的教育取得的成绩的是主要的,但学习适应能力为“差”仍然占40%左右的比例,亦说明了我们目前的教育仍需加以改革与创新,培养出更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以更好的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表6 性别与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关联分析
性别
学习适应能力
男
女
差
33.3%
48.0%
一般
57.1%
38.7%
良好
9.5%
13.3%
tau-y=0.260
X2=6.239(df=2),p<0.05
在分析性别变量与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相关性上,我们发现,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程度并不是很高。在男大学生方面,57.14%为“一般”,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这种正态分布格局是较为合理的。反观女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差”的比例达到48%,超过中等水平的比重,这种与老龄化社会的人口格局类似的情景同样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说明我们在继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十余年的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并没有使我们的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程度,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相关系数也表明,男生与女生在学习适应能力这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男生相对来说会好些。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必须学会独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选择,学会自我调节,从而真正获得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并为今后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搭建现实的平台。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调查的样本中男生多为理工科学生,而女生的文理差异不明显。众所周知,男女在思维逻辑上是有一定差异的,因而不能排除样本抽取上对结果所带来的影响。
表7 各变量与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关联分析
相关系数
学习适应能力
科目
年级
住地
知识类型
父亲文化程度
母亲文化程度
tau-y=0.004
dy=0.201,Z=1.988,p<0.05
tau-y=0.025
tau-y=0.033
dy=0.006
dy=0.029
通过对其它变量的分析,我们可以从表7中看到,“科目”“住地”“知识类型”“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等变量与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相关性非常弱,甚至可能并无相关。在“年级”这个变量上,我们发现它与学习适应能力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再分析推理统计,也证明了二者确实显著相关。一般来说,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与中学都有较大的差异,大学新生刚进入校园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也因人而异,所以,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表现出的略高一筹亦在情理之中。
(三)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及分析
表8 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状况
生活适应能力
频次
百分比
差
23
19.7
一般
55
47.0
良好
39
33.3
生活环境适应能力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二者间相互作用所达成的融合程度。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于生活环境中,对周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言。从表8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80.34%的大学生的生活环境适应能力均为“一般”以上,其中适应良好的比例达到了33.3%,这种状况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80后是不同的,当然,我们是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的。
表9 性别与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关联分析
性别
生活适应能力
男
女
差
16.7%
21.3%
一般
42.9%
49.3%
良好
40.5%
29.3%
tau-y=0.007
X2=1.541(df=2),p>0.05
在分析性别变量与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相关性上,我们发现二者并不显著相关,0.007的相关测量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男女生在生活适应能力层次表现上还是有些差别的。男生中有四成左右的人在“良好”以上,女生的比例则只有三成左右,在“差”层次上,男生比例也比女生低。
表10 各变量与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关联分析
相关系数
生活适应能力
科目
年级
住地
知识类型
父亲文化程度
母亲文化程度
tau-y=0.009
dy=0.325,Z=2.489,p<0.05
tau-y=0.267,Z=-2.470,p<0.05
tau-y=0.022
dy=0.078
dy=0.082
从表10中我们可以看出,“年级”和“住地”变量与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具体来说,年级与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年级差异应该还是与个体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有关系,和学习环境一样,大学的生活环境和中学的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的。此外,住地类型与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同样存在显著相关,需要指出的是,二者是呈现出负相关,即表示居住地在农村乡镇的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更强,这应与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较城市的大学生差,或从另一个角度说,农村的大学生经受了相对更多的来自生活的考验。在“科目”“知识类型”“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并不构成影响因素。
(四)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及分析
表11 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状况
社会互动能力
频次
百分比
差
55
47.0
一般
36
30.8
良好
26
22.2
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表11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互动能力总体上不甚理想,适应能力为“差”的比例很高,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能力高低值呈现出负偏态分布,当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在家庭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爱,甚至是溺爱。父母们给子女们构筑了一道又一道的保护屏障,在保护了子女免受伤害的同时也客观上造成了他们在与外界互动上的轨道脱离。因而,造成了近半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的不理想。
表12 性别与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关联分析
性别
社会互动能力
男
女
差
38.1%
52.0%
一般
40.5%
29.3%
良好
21.4%
18.7%
tau-y=0.329
X2=7.368(df=2),p<0.05
在分析性别变量与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相关性上,我们发现男女大学生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有一半以上的女生的社会互动能力为“差”,“良好”的仅为18.7%,对比男生,女生的社会互动能力在总体上还是较弱的。相关的测量值和推论统计值亦能佐证。究其原因,可能与女孩子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均能够得到相对较多的照顾与关怀有关,这种关怀和照顾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她们的社会互动能力的锻炼提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表13 各变量与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的关联分析
相关系数
社会互动能力
科目
年级
住地
知识类型
父亲文化程度
母亲文化程度
tau-y=0.247,dy=0.250,X2=6.192(df=2),p<0.05
dy=-0.160,Z=-0.880,p>0.05
tau-y=0.023
tau-y=0.025
dy=0.218,Z=4.053,p<0.05
dy=0.420,Z=4.431,p<0.05
从表13中我们可以看出,“科目”和“父亲文化程度”变量与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存在显著相关。首先,所学科目类型(理工或文史)与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视科目变量为定类层次时,测量值为正值,因而,我们进一步将定类层次提高至定序层次,以更好的检定它与社会互动能力相关的方向。通过测量,我们得到了二者的dy值为0.250,这说明文史类学生相对于理工学生来说社会互动能力会更强些。其次,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亦有一定的关联。相对而言,母亲较父亲之于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的影响要大,二者的相关度高达0.420,而父亲与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的相关度则只有0.218。这种情况亦在情理之中。一般来说,母亲较父亲之于子女的教育较为日常化,“苦口婆心”和所谓的“唠唠叨叨”的情况较为常见,她们对于子女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至于其它变量,它们与社会互动能力没有显著相关。
三、社会工作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介入
通过对此次调查的分析,我们对漳州市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了一个较为细致的认识。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不是很强,与我们的心理预期尚有一段的距离。如此情况,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铺平道路。在讨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选择上,社会工作即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社会工作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工作是一种坚持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
其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两方面: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这种精神不仅是深厚的爱、持久的执着,更是突破狭隘、超越个体的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对人性、对正义的追求。
]
社会工作之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介入主要体现在学校社会工作这一分支领域上。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不仅成为一项专业化的社会事业,也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从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前者是外来的、成功的社会工作,后者是原本存在的高校学生工作(或某种意义上的学校社会工作)。当然,“前者在进入高校时应注意教育制度的异质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与后者实现过程互动形成亲和力”
。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适应其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已经有二十几年,经过这些年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积累,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社会工作对于促进高校学生工作、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并已经开始了实质性的工作。因而,有可能、也有必要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高校的学生工作中,促成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方法的转变和专业化的发展,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活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我们长期以来的选择。诚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是解决大学生成长中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更多则是“以学生为本”,培育学生“助人自助”的精神,有其特定的技术方法。这弥补了传统学生工作在理念与思维上的缺失和教育技术方面的缺陷(传统学生工作以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的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对学生个体的辅导和服务不足,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社会工作以其“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介入到高校学生工作,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补充与完善,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工作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介入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学校社会工作亦同样是通过这三大方法来实现的。下面就这方面作一简要讨论。
1.个案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目前,心理咨询在治疗学生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