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纺织品整理
专业:纺织工程
班级:100101
姓名:冯程程
学校:长春工大
日期:2013年10月26日
摘要:
织物防皱整理也称:免烫整理、防缩防皱、树脂整理。其目的是提高织物的弹性、减少折皱、提高纺织品形态的稳定性、使织物外观平挺、保持褶裥等,常见的产品有:免于熨烫的裙子、裤子、西装等。其整理工艺一般为:……
关键词:
免烫整理、防缩防皱、树脂整理、洗可穿整理、织物形态稳定性
织物防皱整理工艺过程
姓名:魏欢
一、织物防皱整理目的
1.提高织物的弹性;
2.减少折皱,提高纺织品形态的稳定性;
3.使织物外观平挺,免于熨烫;
4.裙子、裤子等保持褶裥。
也称:免烫整理、防缩防皱、树脂整理。
二、防皱整理原理
沉积理论:具有多官能团的树脂的初缩体是很小的微粒,能够扩散到纤维无定形区内,树脂化后即沉积于纤维中,和纤维分子建立氢键,将纤维分子互相缠结起来,结果限制了分子链的相对移动性能,改善了织物的变形。
共价交联论:防皱整理剂可与纤维素纤维发生反应,在大分子之间建立共价交联,从而:
l 封闭了部分羟基,减少了羟基引起的应变硬化
l 分子间的交联提高了纤维从形变中恢复的能力
三、发展历史
一般防缩防皱→免烫(或“洗可穿”)→耐久压烫(简称PP或DP整理)→低、无甲醛整理。
l 20年代:尿素-甲醛树脂; 苯酚-甲醛树脂(有颜色)。
l 30年代: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l 50年代:环次乙基脲-甲醛(DMEU); 二羟基环次乙基脲-甲醛(2D)。
l 90年代:多元羧酸。
四、一般防缩防皱
1928年,Lee公司提出应用脲-甲醛生产抗皱织物;脲+甲醛 → 树脂 → 黏胶织物;三聚氰胺/醛和环亚乙基脲/醛 → 棉织物。其干弹性好,湿弹性差穿着时起皱少,洗涤时仍易起皱
20世纪40年代涤沦纤维问世,其优良的弹性、洗可穿性能受各界人士青睐,从此纤维素纤维整理的发展被推上了模拟合纤的洗可穿性能的道路,并作为与合纤争夺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
美国化学整理研究中心于1955年正式推出新棉布(New Cotton),称“Wash&Wear”。“Eeay Care”、“Non-iron”、“Mini Care”预示其性能可与合纤维媲美。这是化学整理领域中第一个里程碑。 其干弹性和湿弹性均好。缺陷:压烫的裤线、裙褶仍不耐洗涤。
五、耐久压烫整理
l 特点:抗皱性能提高,同时还起到保持服装形态和褶裥定形作用;
l 二羟甲基二羟基亚乙基脲、二羟甲基二羟基亚丙基脲
六、无甲醛整理
l 织物抗皱性的提高和改善使得其他性能恶化,尤其是强度;
l 每提高折皱回复角20º,其相应强力指标下降7% ;
l 发展目标:平衡弹性提高和强力下降的关系减少织物甲醛释放
如:醚化二羟甲基二羟基亚乙基脲;多元羧酸、环氧类树脂、乙二醛类树脂等
七、抗皱整理工艺
1.工艺流程
浸轧树脂工作液→预烘(拉幅烘干)→焙烘→后处理
2.工作液组成:
树脂初缩体: 抗皱整理剂
催化剂(常用MgCl2): 加快整理剂与纤维的反应
润湿剂(常用JFC): 帮助渗透
柔软剂:改善手感和耐曲磨性,提高撕破强力
热塑性树脂: 改善耐平磨性
3.浸轧
轧液率: 轧液率越低越好, 一般70 %~80 %
轧液率高的缺点:
l 能量浪费
l 烘干时发生泳移,产生表面树脂
l 手感僵硬
l 弹性差
l 强度低
l 摩擦牢度差
4.预烘
目的:使初缩体均匀渗透到纤维内部
意义:直接影响树脂分布和整理品的质量
原理:浸轧后,浓度外大于内,预烘时,依浓度梯度,使树脂向内扩散。
控制条件:
l 轧液率尽量低
l 预烘温度不宜太高,一般80℃
l 最好不用接触式烘干,而用红外和热风烘干
5.焙烘
目的:使初缩体与纤维发生交联反应
条件控制:
温度和时间:
l 催化剂为MgCl2,150℃~160℃,3~5min
l 高效催化剂,170℃~180℃,30~60s
l 烘房温度要均匀
张力
l 尽量采用低张力,以免内能储存,引起尺寸不稳定
良好的密封和通风排气 ;
l 排出CH2O,H2O,CH3OH。
6.后处理
水洗——皂洗——水洗——烘干
洗去:
l 游离甲醛, 甲醛有毒,有刺激性,其含量越少越好 ;
l 未反应的树脂 ;
l 表面树脂,表面树脂会影响织物手感,降低防皱性 ;
l 副产物 。甲胺等副产物有鱼腥味 。
参考文献:
《织物抗皱整理》. 陈克宁、董瑛.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棉织物防皱整理现状及前景》. 染整技术杂志. 2010年第02期
《人棉绸的防皱整理》. 印染杂志. 2002年第02期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