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铺垫与伏笔
姚玉席
铺垫和伏笔是阅读和写作中常用的方法,它们在文章中都起到什么作用?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铺垫和伏笔?
1.铺垫指陪衬、衬托;而伏笔指文章里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
2.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先看两个铺垫的例子: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再看一个铺垫的例子: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挑选座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作者写这些要表达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诉读者家里这样穷,可是“父亲”还是让“我”穿好,从后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证明这一点;二是告诉读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照顾“我”,可见“父亲”对“我”是怎样一种关爱之情。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作者感情进入高潮,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这就是铺垫的效果。
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
我们来看两个练习:
1.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个小时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段话用的写作手法是铺垫,还是伏笔呢?很明显是铺垫,写皇帝在更衣室里是为下文两个骗子做看不见的衣服骗皇帝做铺垫。
2.莫泊桑《项链》
第一处:借项链时,她的朋友很爽快就答应了。
第二处:为了赔偿,去买项链,老板说只出售过盒子。
第三处:还项链时,她的朋友看都没看
这里很明显用的是伏笔的写作手法,为后文项链是假的埋下伏笔。
学完了铺垫和伏笔的区别: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答题方式
铺垫的答题方式: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为下文......作铺垫,使文章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伏笔的答题方式:.......表明(暗示)......为下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常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来练一练: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个小时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问题:分析该文字的作用。
通过对这个皇帝喜欢穿新衣的描写,表现了皇帝虚荣的心理,为下文皇帝没穿衣服就出去作铺垫,使文章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莫泊桑《项链》
第一处:借项链时,她的朋友很爽快就答应了。
第二处:为了赔偿,去买项链,老板说只出售过盒子。
第三处:还项链时,她的朋友看都没看。
答案:借项链很爽快的答应暗示可能项链是假的,为下文还项链的时候朋友看都没看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铺垫在形式上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
铺垫在位置上一般是紧接着前文,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效果上,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伏笔在形式上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在位置上: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
效果上: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这节课就学到这,你学会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