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盛世兴林的局面已经开创
———盛世兴林系列述评之一
作者:本报记者 韦荣华 日期:20040903
8月26日,广东省林业工作会议召开。至此,除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全国31个省(区、市)均就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了全省(区、市)林业工作会议,其中24个省(区、市)正式出台了加快林业发展的文件。
这一次次会议,一个个文件,是加快林业发展催人奋进的进军号角,是盛世兴林春潮激荡的动人乐章。
中央林业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开辟我国盛世兴林新纪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世纪初,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越过了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欣逢盛世,中国林业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过去几十年,木材生产是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林业累计为社会提供了50多亿立方米木材,为新中国完成原始积累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的森林资源也经受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国家、人民对生态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对木材生产的需求,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大计出发,确立了林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林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新世纪初,国务院批准了系统整合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并将其列入了“十五”规划纲要。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在新的时期林业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期。
——2003年9月27日到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五个统筹”。
——2003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要重点向“三农”和生态建设倾斜。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战略决策上,同样体现在对林业投资的大幅度增加。1949年~1999年,中央对林业的投资累计为243亿元,平均每年约5亿元,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林业的投入每年都上一个大台阶。2003年中央对林业投资达431.1亿元,比上年增长91.6亿元,增幅达27%。今年预计可达442亿元,再创中央林业投资历史新高。
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我国林业事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转变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我国林业发展也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之一,开辟了我国盛世兴林的新纪元。
中央林业决定一颁发,国家林业局便迅速于2003年7月召开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作出了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决定的“一二三四五”林业总体工作部署,即抓住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个重点,办好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两件大事,强化“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三项工作,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林业产权制度、林业综合执法四项改革,搞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思想、组织、业务、作风、制度五大建设,以全面加快新世纪林业发展步伐。
短短一年间,国家林业局落实中央林业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举措一个接着一个:认真谋划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林业发展问题,提出的五条政策建议给东北林业发展创造了又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积极探索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问题,提出了推进林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配合国家建设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积极为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出实招,主动为大江大河治理和农田基本建设搞好配套服务。根据国家对确保粮食安全的安排,对退耕还林进行结构性、适应性调整,保证了工程建设健康稳妥推进。确定贵州、浙江、福建为林业改革与发展试点省,开展了国有林区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林业依法行政试点工作……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豪情迈入盛世兴林新时期
中央林业决定颁发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迅速就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作出部署,林业发展的新局面被不断打开,蕴藏在全社会的林业建设能量被顿时释放。
为把中央林业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落实。国家林业局及时指导各地召开全省(区、市)林业工作会议,31个省(区、市)党委、政府都提出了新世纪本地实现山川秀美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并专门出台有关加快林业发展的文件,提出和进一步完善了加快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就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作出了具体部署。
辽宁、海南、云南等省明确提出要建设林业大省、生态强省;安徽、福建、广东、广西、陕西等省(区)出台了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和支持民营林业发展的政策;北京、吉林、上海、河南、贵州等省(市)加大了林业投入,其中北京市仅市级财政每年投入造林绿化的资金就达20亿元;浙江将省林业局恢复为林业厅,天津提升了市林业局的行政级别;内蒙古、湖北、重庆、青海等省(区、市)恢复和新建了乡镇林业站,并明确将其作为县级林业部门的派出机构垂直管理;山西、江西、西藏、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认真落实林业工作责任制,并将其真正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林业部门全力抓、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省(区、市)林业工作会议,规格之高、影响之大,文件的突破点之多、含金量之高,加快林业发展的力度之大、政策之优惠,都是前所未有的。
各省(区、市)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和文件的出台,是一次又一次加快林业发展的再动员,它为盛世兴林在全国的全面铺开、深入持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盛世兴林伟大实践
盛世兴林,从中央到地方,从执政党到民主党派,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加快林业发展已成共识,各方面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盛世兴林的伟大实践中来。
民进中央、民革中央、九三学社、全国工商联等民主党派,发扬参政议政的传统,纷纷向中共中央提出加快林业发展的建议,各自与国家林业局召开联系会议、开展联合工作、实施共同项目。
共青团中央正在深入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动员全国亿万青少年全面参与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退耕还林工程区,每年培养“退耕还林青年示范户”1万户;在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区,培养“速生林青年种植生产大户”;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实施“绿色就业培训工程”,每年使10万青年接受就业技能培训;在“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建设“青年绿色示范工程”;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区,普遍创建“青少年绿色(珍稀动植物)监护队”;在北京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组织“青年治沙绿色先锋队”,建设保护母亲河标志性工程——中国青少年绿色家园。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林业建设,努力创建绿色精品工程,发挥了绿化祖国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全国妇联组织动员全国妇女参加林业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大。全国妇联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开展“三八绿色工程”活动,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2亿城乡妇女参加义务植树、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从1999年至2002年,全国已共建立“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7.2万个,总面积达2400多万亩。截至目前,全国妇联在林业部门大力支持下已在全国27个省(区、市)建立全国“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58个,建成全国“三八绿色优质工程”180个。“三八绿色工程”建设已经成为有史以来妇女参与造林绿化人数最多、领域最宽、效果最好的一项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盛世兴林的发展。
全国总工会充分发挥了工会在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建设“中国工会林”,成为护卫京津地区的一道绿色屏障。中国农林水利工会还向全国农垦、林业、水利、渔业、畜牧、气象、监狱管理局、华侨农场管理局系统的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发出倡议,号召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我国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绿化祖国的一支生力军,绿化工作走在全社会前列,全军部队勇挑绿化重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植树造林,绿化事业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目前全军已完成“四旁”植树2亿多株,成片造林累计达190余万亩,各类森林和林木总面积达到420余万亩。解放军还支援地方义务植树,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共义务植树约3亿株,建立千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230个。中共林业决定公布后,全军部队迅速兴起学习、宣传和落实《决定》的热潮,2003年冬季又保质保量完成50万亩荒山、荒地、荒漠造林任务。
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积极参加到盛世兴林中来,和国家林业局联合组织国有森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联合举办“民营企业家林业培训班”,引导民营企业共同投入林业建设。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已经投入林业建设,投入国土绿化事业中来。浙江和江苏两省社会投入林业的资金分别达到78亿元和70亿元。山东省民间投入林业的资金去年突破10亿元,超过国家财政投入近5亿元。河北省造林总量中民营成分占到90%以上,山东省非公有制造林占造林总面积80%以上,山西、内蒙古、河南、福建、广西、甘肃等省(区)非公有制造林均占全省全年造林任务的60%以上。
当前,盛世兴林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广大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加快林业发展的活力全面迸发。同时,盛世兴林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林业发展的速度,显著提升了林业建设的效益。自2002年全国造林面积首次迈上1亿亩台阶后,我国造林绿化连续几年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去年全国完成营造林面积1.64亿亩,比上年增长37.8%,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年造林面积首次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今年造林任务为1.16亿亩,截至7月上旬已经完成8300多万亩,超过计划的70%,湖南、山东、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市)已提前完成全年造林任务。当前,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主战场的生态建设快速推进,中华大地到处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动人画卷。
盛世兴林是世界林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历史选择。目前,全国务林人正在盛世兴林的新形势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进一步努力把我国林业建设推向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已成为党的战略国家的战略人民的战略
———盛世兴林系列述评之二
作者:本报记者 韦荣华 日期:20040908
盛世兴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一个历史性选择,是中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标志之一。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这一林业发展战略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中央林业决定的精神,使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成为了党的战略、国家的战略、人民的战略,对加快林业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林业发展战略,是党的智慧、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的林业发展战略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林业发展的空间、前景,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负责的高度,顺应世界林业发展潮流作出的英明决策。
从世界林业发展规律来看,尽管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情、文化背景不同,林业发展的道路各具特色,但都有着基本相似的阶段特征。经典的林业发展模式一般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即:森林原始利用阶段——木材过度利用阶段——森林恢复发展阶段(边治理边破坏阶段)——多功能利用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其中森林恢复发展阶段又分为治理小于破坏、治理破坏相持、治理大于破坏三个时期。森林原始利用阶段、木材过度利用阶段及包括森林恢复发展阶段中的治理小于破坏时期,是以木材生产为主,而多功能利用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则是以生态建设为主。当前,随着全球生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和行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木材和钢材、水泥称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三材”,木材生产成了林业部门的首要任务。50多年来,我国林业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50多亿立方米,消耗掉森林资源86亿立方米。大量砍伐森林,使中国林业在为国家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逐渐走到了资源枯竭的地步,包括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等重点国有林区在内的全国大多数林区,许多森工企业和林场陷入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境况。
盘点我国的森林家底,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和12%。更让人们忧心如焚的是,森林大量砍伐直接导致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的丧失,致使生态状况迅速恶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8%,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15%~20%的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荒漠化不断蚕食着宝贵的国土资源,每年都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心腹之患”。
资源越来越少,但需求却越来越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9年统计,虽然中国森林面积不足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但生产的薪材和木炭却占世界的11%,原木、锯材和人造板产量分别占世界的7.3%、6.3%和10.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森林资源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我国造林绿化近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但生态状况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扭转。这表明,以木材生产为主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走到了尽头。
中国的国情和林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并且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在走的“先破坏、后治理,边破坏、边治理”的老路,必须果断地跨过“边治理、边破坏”阶段,果断摈弃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指导思想,直接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新纪元。
正当我国林业面临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2003年6月《中央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提出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它标志着我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新时代已经开始。
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至此,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经全国人大代表审议通过,由党的意志变成了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实施这一林业发展战略成了全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国林业开始走上了一条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之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六大工程是载体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已经有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一战略酝酿之时,恰恰是以生态建设为主正在逐渐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现实追求和生动实践之时。
自1998年以来,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相继试点并全面实施。实施六大工程便是推动我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历史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标志,更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最佳载体。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17个省(区、市)的711个县和187个森工局(场)。规划调减木材产量1991万立方米,管护森林面积14.1亿亩。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工程实施范围涉及到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97个县。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到2010年,工程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扩展的趋势。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该工程由三北防护林四期、长江流域防护林二期、沿海防护林二期、珠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平原绿化二期和太行山绿化二期6个工程组成。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它区域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建设重点是拯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建设国家重点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建设范围包括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到2010年,全国保护区面积要到达1.55亿公顷,使90%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和90%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是一项兼具生态功能的林业产业基础工程。工程建设涉及18个重点省(区),建设总规模为133万公顷,为期15年。工程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木材13337万立方米。
实施六大工程是国家为适应生态建设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六大工程涉及到全国97%以上的行政县,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在六个工程中,直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工程占到五个。而以生产木材为主的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在保障国家建设对木材需要的同时,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并且,这个工程可以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快速发展给森林资源带来的压力,从而可为其他工程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更好地保障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六大工程的主要建设任务就是生态建设,就是实践以生态建议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当前,六大工程已经成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着力点、主战场和重要载体。随着六大工程的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正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宏伟任重道远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之路,也是一条需要长期奋斗的艰辛之路。
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推进中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奠定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央林业决定提出了加快林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我国要用50年时间完成常规状态下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可谓前程锦绣,任重道远。
为按时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国家林业局围绕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就加快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工作部署,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六大工程上,六大工程成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载体。
国家林业局强调,六大工程既是我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物质内核,也是实施这一战略的着力点和抓手,明确要求抓好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两件大事,强化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三项工作,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林业产权制度、林业综合执法四项改革,搞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思想、组织、业务、作风、制度五大建设,确保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实施,全面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目前,全国各地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正在成为波澜壮阔的盛世兴林的生动实践。
当前,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开局良好,形势喜人。但这是一条漫长的路、艰辛的路,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实现中央确定的奋斗目标,不是旦夕之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作好长期奋斗、持之不懈的思想准备,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邓小平同志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江泽民同志强调:植树造林关键要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长期不懈地抓下去,形成风气。胡锦涛同志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加强生态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人民的大事。这些重要指示都深刻地阐述了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欣逢盛世,我国林业实现了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明确了加快发展的正确方向,林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一个盛世兴林的可喜局面已经形成。我们深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成为党的战略、国家的战略、人民的战略后,我国林业必能加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华民族必将谱写出再造秀美山川的历史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