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南 开 大 学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姓 名:刘洪军
年 级:2000级
专 业:西方经济学
研究方向:凯恩斯经济学
论文题目:总量理论的逻辑结构
——凯恩斯与新古典
完成日期:2003. 3
导 师:柳 欣 教授
经济研究所
二零零三年三月
摘要
现代总量理论是在争论中发展的,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正确阐释和发展凯恩斯的总量理论,并继承凯恩斯革命的成果。在争论中发展起来的主流总量理论有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新货币经济学、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这些总量理论的共同特征是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作为分析总量关系的工具,并藉此认为弥补了凯恩斯总量理论缺少微观基础的缺陷,本文把这些总量理论统称为新古典的总量理论。
为了还凯恩斯革命的真面目,本文比较了凯恩斯本人的总量理论和新古典的总量理论。在比较研究中发现凯恩斯本人的总量理论是要揭示处于历史时间中的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关系的运行规律,由于这套关系是动态的,他使用的是移动均衡的分析方法。而新古典理论家在阐释发展凯恩斯总量理论的过程中,背离了凯恩斯本人的初衷,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来解释凯恩斯要说明的总量关系,结果使理论陷于各种逻辑问题,为避免逻辑矛盾,该理论只适用于分析以物易物的实物经济关系。
在总量理论中最难处理的是总量与相对价格的关系问题。凯恩斯的理论中,总量与相对价格都是在说明资本主义的货币经济关系,在此不存在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的两分法,而且凯恩斯强调资本主义总量关系对相对价格运动的决定作用,或者说在凯恩斯眼中货币金融关系决定着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特征及由此产生的产出和就业的波动。而在新古典理论中,由于囿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框架,为解决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的两分法问题,总量理论在逻辑上必然要求演变为传统的相对价格理论,货币仅能成为一种资产接受瓦尔拉斯法则的调节,而不再反映一种货币经济关系,或者该理论虽然强调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它所说明的不是资本主义的货币关系。总之,新古典的总量理论要么抽象掉货币关系,要么抽象掉资本主义,凯恩斯革命的真谛在新古典那里荡然无存了。
基于理论比较的视角,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总体上系统地梳理了总量理论的逻辑,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动态的总量问题所导致的逻辑矛盾,进一步说明分析实物经济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方法不能用来分析货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货币经济。
2、通过揭示凯恩斯理论的逻辑问题,找到了新古典总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逻辑上的线索。凯恩斯的边际分析法为新古典的总生产函数的引进以及资产选择理论提供了逻辑基础。
3、通过对迭代模型的研究,揭示出在逻辑上迭代模型未必得出货币均衡的解,进一步验证哈恩的结论。
4、批判了新货币经济学,指出了法马分离定理的逻辑无效。
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逻辑上证明了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只是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变种,它所揭示的不是资本主义的货币关系,它对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和发展实际上是在颠覆凯恩斯革命而复辟新古典。
Abstract
Modern aggregate theory has being developed in controversy, the issue is how to explain and develop the Keynesian aggregate theory correctly, and succeed to the result of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In the process, the domain aggregate theories include neoclassical synthesis, monetarism, new-monetary economics, Non-Walras equilibrium theory and neo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It i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these aggregate theories that they base on the Walras equilibrium frame, and those economists who use such analysis scheme believe they solve the micro-foundation problem of macroeconomics which has been left by Keynes. I call these aggregate theories neoclassical aggregate theory in the paper.
In the paper, I compare the Keynesian aggregate theory and the neoclassical aggregate theory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essence nature of the Keynesian theory .We find the fact that Keynes wanted to expose the rule following which capitalist monetary economy functions in the history time. Keynes used shift-equilibrium to explain such economy because it is dynamic. But neoclassical theorists depart from the essence of the Keynesian aggregate theory when they try to develop it. They use static and comparative static method that is the Walras equilibrium, to explain the dynamic aggregate relations that Keynes wanted to explain. In doing so, their theories fall into logical paradoxes and in order to avoid the difficulty neoclassical theory only can be applied to the barter economy.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in aggregate theory i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aggregation and relative price. There is no dichotomy between monetary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in the Keynesian aggregate theory, aggregate theory and relative price theory also can be applied to capitalist monetary economy.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and output, Keynes ascribed the decisive influence to aggregate relations rather than relative price. In other words, Keynes thought it is the monetary and financial relations that control the motiv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 and individual, and instability of employment and output. But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chotomy problem, the neoclassical aggregate theory has been degenerated into traditional relative price theory because it is based on the Walras general equilibrium, in which money is regarded as only one kind of asset and follows the Walras’ law and does not reflect monetary relations at the aggregate level; or neoclassical theorists emphasize money is indispensable in transactions, but they can not explain the monetary relations that belong to the capitalism. In summary, neoclassical theorists either ignore monetary relations or ignore the capitalism in their aggregate theory, the essence of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has died out.
Focu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paper there are several particular innovations as follows:
Firstly, having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logic of aggregate theory in the whole, and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decessors, discover the logical paradoxes that result from the strategy which neoclassical theorists choose, that is they deal with the dynamic aggregate problem by static and comparative static method; further more improve the fact that the Walras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 can not be applied to the monetary economy, especially capitalist monetary economy.
Secondly, finding the logical clue that connects the neoclassical aggregate theory and the Keynesian aggregate theory. The neoclassical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portfolio approach are based on the marginal analysis method that Keynes used.
Thirdly, by studying the Over Lapping Generation Model, we find there is not a certain monetary equilibrium in the model and confirm the Frank Hahn’s conclusion.
Fourthly, giving a critique of new-monetary economics, improve the Fama’s Divorce Theorem invalidity in logic.
Finally, further confirming in logic that Non-Walras equilibrium is virtually another kind of expression of the Walras equilibrium. The theory can’t be applied to the capitalist aggregate relations, its explanation about Keynesian theory overthrows the result of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and revive the neoclassical theory in fact.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凯恩斯的总量分析
第一节 物价理论
第二节 货币的边际效率理论
第三节 有效需求与总量波动
第四节 凯恩斯总量模型的逻辑问题:《通论》的总量模型
第二章 新古典综合(一):单一产品模型的逻辑架构
第一节 总需求
第二节 总供给
第三节 货币
第三章 新古典综合(二):货币中性与模型逻辑的一致性
第一节 两分法模型
第二节 货币中性与模型的逻辑矛盾
第三节 财富效应与货币非中性
第四节 总结与评论
第四章 货币与一般均衡:总量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传统
第二节 哈恩难题与总量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三节 新货币经济学
第五章 资产选择理论:存量均衡与流量波动
第一节 弗里德曼的存量-流量分析框架
第二节 布伦纳与梅尔泽的存量调整模型
第三节 托宾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四节 对存量分析的简要评论
第五节 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一致性与分歧
第六章 非瓦尔拉斯均衡的总量理论
第一节 几种均衡观
第二节 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理论结构
第三节 凯恩斯革命与非瓦尔拉斯均衡
结语
导 论
中国的经济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我们的改革目标很明确:一是放弃过去那种完全的计划经济模式,二是逐渐引入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实际上计划经济模式中反映的是一套实物关系,只不过资源配置的方式是国家的计划,而不是瓦尔拉斯式的市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罗认为在完全信息下,计划和市场是完全替代的。而市场经济模式中,经济关系不是一套实物关系,而是一套货币关系。这套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企业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和原材料生产商品,再用商品获取货币,并在这种交换中获得利润;企业对未来的货币利润预期决定着企业的投资行为以及产出和就业数量,而企业的利润预期又取决于一国特有的货币金融关系。要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就要有一种分析市场经济中货币经济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的特征应该是分析货币经济中的总量关系,而不是分析实物经济的交换关系(以物易物)。
我们在实践上不得不参照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同时,在理论上会不知不觉的参照它们的理论,因为常识告诉我们至少这些理论的经验背景是市场经济的货币关系。但是这种常识会使我们陷于一种误区,就是盲目的不加批判地接受他们的理论,而殊不知他们的主流货币理论揭示的恰恰不是货币经济关系,而是一套实物经济关系。原因是他们的理论家不愿放弃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信仰。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希望能揭示西方主流货币理论的真面目,展示其内在的逻辑,为中国货币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一
货币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宏观总量的关系,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总量理论。这种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以资本雇用劳动而不是劳动雇用资本为基础,而且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获得以货币衡量的利润,利润是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存在的关键,也是资本雇用劳动这种经济关系得以存在并不停复制自己的关键。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总量关系的运动都以资本运动的目的为核心。只有牢记这一点,才能正确把握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运动规律。
正是以上特征使资本主义总量关系表现为货币金融关系,而不是实物关系或技术关系。经济体系的各种总量(消费、投资、资本、工资、利润、国民收入等)都是以名义货币(而不是实物单位)来加总的。在此不存在货币的中性问题,或者说这种争论毫无意义,因为货币关系是资本主义总量关系的本质。谈论货币中性就意味着在人们的头脑中,存在与货币经济关系相对应的实物经济关系,而这种对应仅仅是现实造成的一种假相,人们只是被这种假相蒙蔽了。
本文就是要揭示凯恩斯作为一个清醒者是如何挣扎着摆脱“蒙蔽”,而新古典理论家在这种“蒙蔽”中是如何建构并演绎其总量理论的。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带有比较的性质,即比较凯恩斯的总量理论和新古典的总量理论,通过比较,揭示主流货币理论的逻辑真面目。在本文中,作者把新古典总量理论定义为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为基础的主流的货币理论,具体说包括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新货币经济学、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
由于在新古典理论家的头脑中,存在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两分,这样在理论上人为地创造了货币理论(总量理论)和价值理论(相对价格理论),以分别解释货币总量问题和商品交换的相对价格问题;前者以费雪的数量论和剑桥方程为基础,现代版本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而后者以马歇尔局部均衡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价值理论为核心,现代版是阿罗-德布鲁模型。
对于新古典理论家来说,他们一直无法逻辑一致地调和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原因是货币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货币经济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货币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这种经济关系处于历史的时间中,它是动态的,变化的,不稳定的。而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实际上所揭示的是一种物物交换的经济,货币和货币金融关系在这种经济中是可有可无的。当试图调和两者使货币关系和实物关系在理论上并存时,它的逻辑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的原因是处理两套关系的方法是矛盾的,新古典理论家处理物物交换经济时用静态的和比较静态的均衡分析方法,其基本框架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这种框架逻辑上要求通过相对价格的运动,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均衡,均衡意味着个体最优和社会最优,而且充分就业均衡是经济的唯一状态。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是容不下历史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因为历史时间中的不确定性会破坏模型的均衡解。对此保罗.戴维森总结道“(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最关键的局限性是它没有能力去处理时间过程,因为所有一般均衡体系本质上是静态的或没有时间性的,尽管一些经济学家声称他们能够处理时间问题。 保罗.戴维森:《后凯恩斯经济学:解决经济理论中出现的危机》,载丹尼尔.贝尔,欧文.克里斯托尔编:《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208.
”
新古典的总量理论存在的逻辑问题是进行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划分,试图以分析实物经济的静态的和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主要是边际分析方法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来分析动态的货币经济;假定货币供给是外生的,以货币中性和非中性来研究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或总量和相对价格)的关系。由于被存在实物经济关系的假相所蒙蔽,并采用价值理论中的最优行为假定,几乎所有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都在理论中演绎出货币长期中性的结论。殊不知,这种逻辑推演是以丧失理论逻辑的一致性或把总量理论退化为相对价格理论为代价的。
新古典经济学家在处理总量与相对价格理论上有三条战略:
第一种是新古典综合的方法,即以总量生产函数作为其货币理论的逻辑基础,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尽管该模型表面上是包括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均衡的总量模型,但是该模型实际并未揭示资本主义的货币总量关系。明显的逻辑问题是:1、为使生产函数表述的投入产出关系成立,该模型必须是一个反映实物关系的模型,而为避免异制品加总问题,以及保证资本与劳动的简单替代关系成立,该模型必须是单一产品模型。这样总生产函数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框架相嫁接产生的理论结果是总量和相对价格都不具有实际的理论意义。2、坚持外生的货币供给假定,如果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则不存在稳定的均衡解3、模型只说明了货币市场存量的变动对商品市场流量的影响,但是不能说明流量变动对存量的影响,在该模型中实物部分和货币部分仍然是两分的。总之,新古典综合的模型实际上既不是相对价格理论,也不是货币总量理论,既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关系,也不能说明新古典理论家头脑子中的实物关系。在此理论中,凯恩斯的货币经济和有效需求被彻底抛弃了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打印稿,2002,p126。
,“有效需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货币扮演一个次要的角色。” Alain Barrere(eds),The Foundations of Keynesian Analysis, Macmillan Press,1988,p.xxi.
第二种是把货币作为一种商品或资产,从而让新古典成熟的价值理论分析方法大显身手。希克斯、帕廷金、托宾和弗里德曼等就是如此处理的,这种处理货币的方法使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具有一样的理论基础。如此处理货币问题,使货币理论退化为一般均衡的相对价格理论,与传统相对价格理论不同的是,商品或资产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有实物的,而且有货币金融的,价格体系不仅包括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且包括各种货币金融资产的相对报酬率。这种相对价格理论的现代名称叫资产选择理论。把货币理论退化为相对价格理论,引发的逻辑问题是存量均衡与流量波动的关系。如果承认存量是瞬间均衡的,就不能揭示流量的波动;而如果承认流量的波动,存量均衡就受到破坏。存量和流量的关系问题,说明货币总量关系不能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来处理。正如琼.罗滨逊(1972)所说瓦尔拉斯一般均衡适用于存量分析,“任何人试图把生产流量引入瓦尔拉斯体系会立即限于矛盾” John Robinson,The Second Crisis of Economic Theor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P.1-10.
。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模型曾一度认为解决了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的两分法问题。他从揭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的逻辑矛盾开始,建立了以包括实际余额的效用函数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的总量模型。正当理论界为帕廷金的成就而喝采的时候,弗兰克.哈恩(1965)提出了令人尴尬的问题:在帕廷金模型中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在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时会有正的价值?这个问题的要害在于,既然纸币没有内在的价值,理论上货币的价格(用其他商品或记帐单位表示)就可能是零,当然此时的帕廷金模型也处于均衡状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模型中加入货币等于没有加入。换句话说,如果不能确定货币具有正的价格,就不能保证帕廷金模型中的均衡是货币均衡而不是实物均衡。哈恩对帕廷金模型的反诘就是著名的“哈恩难题”(Hahn,s Problem).哈恩难题说明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来说明货币的总量关系是不可能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只能说明实物均衡的存在,而不能说明货币均衡的存在。
同样的问题,在萨缪尔森的交叠世代模型中同样存在。新古典理论家最后的退路只能是回到两分法,新货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法马提出记帐交易系统只是瓦尔拉斯拍卖商模型的变种,他的分离定理再次让相对价格的决定独立于货币金融关系和总量运动。
第三种处理方法是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方法,这一派对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另辟蹊径,认为凯恩斯理论所要揭示的是市场非均衡行为和动态调整过程,只不过是在传统的比较静态模型中加以讨论的。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把凯恩斯理论理解为均衡理论的一个特例是错误的。但是在解读凯恩斯的理论过程中,非瓦尔拉均衡学派从强调非均衡到走向均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均衡观,”即建立比新古典更一般的一般均衡理论,它在本质上并不反瓦尔拉斯均衡,而是发展瓦尔拉斯均衡。这一学派的代表贝纳西说:“这种逐步发展起来的非瓦尔拉斯分析方法,通过考察更一般的价格机制、通过在短期引入数量信号和价格-数量混合调整,以及通过研究除价格预期之外的数量预期,创造出了一系列在几个方面概括了传统微观经济学概念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概念。最后,我们应注意,非瓦尔拉斯方法并不是‘反瓦尔拉斯,’相反,它只是在更为一般的假设下应用那些在瓦尔拉斯理论中一直很成功的方法。”贝纳西:《宏观经济学:非瓦尔拉斯分析方法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0,中译本,p.4.
由于该学派仍然以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方法为基础,并未真正揭示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虽然试图突出货币经济的动态性,但是把这种动态归因于不完全信息下瓦尔拉斯市场的失灵,新古典的资源配置理论又被改头换面纳入了货币经济的动态分析。更为惊讶的是通过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中引进数量调整,萨伊定律复活了,而这是凯恩斯竭力否定的东西。总之,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在本质上不是反新古典的,而是反凯恩斯的。原因是在新古典的基础上修改假定可以得出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结论,但是却得不出凯恩斯的结论。
凯恩斯的总量理论与新古典总量理论在分析方法和逻辑结构上是截然不同的。凯恩斯的总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在资本主义货币金融关系中而不是实物关系中,价格、产出和就业的决定机制。“凯恩斯的经济现实是些符号:货币和信用,而不是商品、劳务和劳动-物质世界的现实与‘事物’.------在凯恩斯经济学中,商品、生产和劳动只是‘现实的面纱。’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些事物取决于货币的活动:货币供给、信用、利率和政府盈余或赤字。商品、劳务、生产、生产率、需求、就业、最后还有价格,这一切全都是货币的、符号的经济中宏观经济事件的因变量。”彼得.德鲁克:《走向下一种经济学》,载丹尼尔.贝尔等编:《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16-17.
在凯恩斯看来,新古典经济学只在价值理论的范围内描绘了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情形,并没有给出总量关系中就业和产出的决定机制。在凯恩斯的总量理论中,资本主义的货币金融关系而不是技术关系是产出和就业的决定因素。企业家就是在这套货币金融关系中预期未来,作出眼前的投资决策,并因此确定了整个社会的产出和就业水平。在资本主义货币金融关系中,过去的投资不能改变,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企业预期利润的变化进而引起的投资波动决定了总量关系的不稳定性。在凯恩斯的总量理论中,历史时间、货币和不确定性是他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逻辑起点。
凯恩斯使用的分析方法是移动均衡的分析方法,而不是新古典的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的特征是在短期假定资本存量不变,探讨投资和收入流量的变动以及均衡的决定机制。之所以叫移动均衡是因为在历史时间中,新均衡状态是以原有或前一期均衡状态为起点并在新的条件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均衡分析法,不同于新古典的地方在于它探讨在历史时间中变量变化的动态机制,即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变量的变动机制,这些变动的条件是内生于凯恩斯所设计的货币经济系统的,而不是来于外生的冲击。奇克对此的评价是“凯恩斯的方法类似一部影片,一个移动的画面,由一组快照镜头组成,每个镜头系统地与以前已经发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Chick.V.,Macroeconomics after Keynes, Philip A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83,p.15.
同样,保罗.戴维森认为“凯恩斯的分析结构在逻辑上同所有的一般均衡体系是不一致的,起码一点是它是建立在更广泛的均衡定义的基础上的,而不仅限于使市场供求平衡。因此,凯恩斯更广泛的定义一定会提供一个更为一般的理论。保罗.戴维森:《后凯恩斯经济学:解决经济理论中出现的危机》,载丹尼尔.贝尔,欧文.克里斯托尔编:《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208.
”
凯恩斯就是希望以此方法,建立一种解释货币、利润、利息率、资产价格、投资、消费、产出和就业的新的一般均衡理论,新的一般均衡框架中能容下历史时间和不确定性,并以此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波动。但是凯恩斯对此方法的使用存在问题,这种分析方法本身是动态分析,但是被局限于静态分析的框架,具体说采用了马歇尔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这使他的理论陷于逻辑上的混乱,为新古典综合总量生产函数理论打开了大门。
二
现代总量理论开始于凯恩斯,新古典总量理论是在阐释凯恩斯理论的过程中发展的。本文是在梳理总量理论的内在逻辑中展开的,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新古典的总量论实际背离了凯恩斯的本意,凯恩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关系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实物关系 根据克丁顿(Coddington,A.1976)的理解他认为至少有三种对凯恩斯的解释:(1)水力学的凯恩斯主义-45o图解型的收入-消费理论和IS-LM模型,它把凯恩斯模型当作一个特例而不是一般的理论;(2)原教旨主义的凯恩斯主义,强调预期和普遍的不确定性,认为凯恩斯的研究方法与新古典的传统不能调和;(3)非均衡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凯恩斯提出了对一般均衡的重新解释,其中没有瓦尔拉斯式的拍卖商,强调不完全信息、虚假的价格信号、受限制的收入流量和价格调整等等。克丁顿的理解忽视了第一种解释和第三种解释的同质性,同时忘了还有一个重要的总量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自认为也来自凯恩斯。我们把(1)、(3)和资产选择理论统称为新古典的总量理论。
。本文共分六章,是按照以下的逻辑框架展开的:
第一章介绍凯恩斯的总量理论。虽然凯恩斯的总量理论存在一个演变的过程,但是有两点是肯定的:一、凯恩斯始终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货币经济关系而不是实物关系的运行规律,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不存在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两分法,总量与相对价格都是就货币关系而言;二、在这种关系中他始终强调各种经济主体尤其是企业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独特角色,因为他们追逐货币利润的动机和未来利润预期对经济活动起着支配性影响。以上两点是从根本上区别于新古典的。正如上文所说,为保证货币长期中性,新古典总量理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货币与实物的两分;在新古典理论中,各种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和影响是相同的,资本主义货币关系的本质特征不存在了。通过对具体理论内容的研究,我们能够得出上述结论。
在本章的第一节详细展示了从《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到《通论》,凯恩斯物价理论的演进。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不仅要说明物价的决定和波动机制,而且要以此为线索说明在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关系中产出和就业的决定与波动机制。在《货币改革论》中凯恩斯强调物价水平的稳定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认为物价波动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均衡,阻碍充分就业的实现。总量对相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企业家和储蓄者的货币收益进而影响其储蓄和投资行为而达到的。在《货币改革论》中,凯恩斯已经看到了在资本主义货币关系中产生失业的可能。在《货币论》中相对价格开始影响总量,凯恩斯是在这种过程中揭示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他看来企业家的逐利动机及货币利润的存在是使储蓄和投资不相等,产出、就业和物价波动的决定因素,而货币利润的存在是由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产生的。在《货币论》,凯恩斯提出了移动均衡的分析方法,把总产出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并根据这两类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分析货币收入和价格的变化,否定了资本主义自动达于充分就业均衡趋势。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已经初步建立了货币经济一般均衡的理论,它有别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只是缺少对产出和就业决定机制的的深入研究。这种工作是在《通论》中完成的,凯恩斯最终建立了解释产出、就业、物价的一般总量理论。
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主要是论述凯恩斯《通论》中的货币、利息和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以货币的利息率理论为基础,通过货币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的比较,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相对价格理论,并以此提出解释产出、就业的总量波动的有效需求原理。在《通论》中,凯恩斯继承并发展了《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中对企业家行为的分析,再次强调企业家的行为对资本主义货币经济活动的支配作用。在这里企业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而是置身于资本主义货币金融关系之中,进行货币成本-收益核算的企业家。资本主义货币金融关系(即货币、利润、工资、利息、资产价格、储蓄、投资、消费、就业和产出的关系)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企业家的投资决策中。然而在新古典的总量理论中,却看不到企业家这种角色。
《通论》的核心思想是否定萨伊定律在资本主义货币金融关系中的有效性,并用有效需求原理取代它。在早期的《通论》草稿中,凯恩斯认为萨伊定律只适用于物物交换(即货币只是交易媒介)、合作生产(co-operative)和实际工资(real-wage)的经济,他认为物物交换或合作生产的非货币经济类似一种集体经济(collective economy),在这种经济中,分配给生产要素的总产出的份额是预先决定的.这种经济中使用货币作为分配产出的工具,但是经济目标不是最大化货币收益。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所有的工人将会被雇用,只要他们产出的效用超过他们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换句话说,萨伊定律在合作经济中是成立的。但是不能把它应用于货币经济中,因为在这种经济中,企业货币利润最大化的决策未必导致充分就业,或者说充分就业的产出对于企业来说未必带来最大的货币利润。因此这种经济内在地缺少足够的动力推动企业雇用工人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也就是说,在凯恩斯看来,资本主义特定的货币金融关系使企业家扮演了萨伊定律的否定者,实际上是企业家的投资行为使投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而企业家的投资行为决定于货币金融体系。
凯恩斯是通过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的比较来说明投资不足的。资本边际效率主要决定于企业家未来的预期利润,而受货币金融环境,尤其是金融投机的影响,预期是不稳定的;同时流动偏好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长期利率存在下降刚性,利率决定机制是在货币-债券的两资产模型中探讨的。这样不稳定的资本边际效率和稳定的利率是企业家投资不足进而有效需求不足和出现非自愿失业的根源。
凯恩斯的方法本质上是动态的,他所描述的经济活动处于历史时间中,经济主体的预期受不确定性支配。经济活动的这种特征不能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和马歇尔局部均衡的框架中进行分析,凯恩斯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传统分析方法的局限,这点在比较他的资本边际效率概念和新古典的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中表现出来。但是由于他的移动均衡分析方法的不完善,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静态分析的局限(比如,继承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并把它和边际分析法应用于宏观总量分析),使他的理论也存在各种逻辑困难,并为新古典的复辟提供了理论线索。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剖析新古典综合模型的内在逻辑,就新古典综合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理论界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解释,因为这种综合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希克斯、汉森、帕廷金、萨缪尔森、莫迪利亚尼、索洛、弗里德曼、克莱因等等都为这种综合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的理论并不完全一致。哈里斯认为新古典综合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强调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决策的基础中得出宏观经济行为关系;第二个特点是在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新古典综合使用了价格具有伸缩性的假设,含义是价格对失衡的反应要比数量对失衡的反应快。第三个特点是关于货币中性的。哈里斯认为货币中性问题实际上涉及物物交易经济与货币经济之间有没有本质差别的问题。但是,新古典综合通过假设经济的稳定状态是充分就业并考察货币供给变动前后充分就业时的均衡价格水平与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