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渝北区花园小学 曾珠
2001年课改,我于2003年正式参加工作。可以说,我是在课改中成长的教师。很荣幸,工作伊始接受的就是新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并秉承至今。几年来,伴随着课改的进程,我也对“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师生角色的定位
“以生为本”,顾名思义,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涉及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转变问题。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就必须由原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课堂组织中都处处要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学习特征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那么,在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是不是就无足轻重了呢?当然不是。课堂上教师的多重角色至关重要,不光要组织,引领,更要懂得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及时发现课堂生成,成为一条鱼游弋于课堂,成为一根线串起课堂,成为一颗火种点燃课堂……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文要姓“语”,要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呢?首先要明确教什么。我们往往考虑教材内容比较多,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我们要凭借教材,同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整体观上思考教学内容。因此在备课时必须要紧紧围绕“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具体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确立
有了教学目标,才能确立教学内容。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过于注重内容的分析理解,讲得过细,却忽视了整体性的感知以及对文本表达方式的关注。其实,课型不同,课文不同,课时不同,教学重点、难点就会不同,要选择对学生来说最具有学习价值的教学内容:有的侧重在语言积累和运用,有的侧重在阅读能力培养,也有的重在情感熏陶,不能千课一面。
教学内容的确立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也不讲。因此,“备学生”尤为重要。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生为本”,就必须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展、能动的个体,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与个性。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课堂的时间尽量还给学生,少一些教师的展示,多一些学生的空间,发挥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培养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读自悟与文本对话,小组合作生生对话,与老师探讨师生对话等各种形式解决疑问。这样,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的聆听和整合梳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当然,合作学习必须明确学习任务,选择有合作价值的任务进行活动,教师还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强引导和监控,杜绝“满堂活动,学生一无所获”的怪圈。
五、评价方式的转变
课改这么多年,不能还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风向标,要注意评价方式的转变。但要注意的是,有的老师在评价时“一棒到底”,这之于学生,几乎起不到勉励提醒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他们的终身成长,注意评价的人性化和多元化,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教育教学中注意以上五点,“以生为本”,教学可以省时高效。以习作教学为例。
我现在教学的是四年级,正是打好作文基础的关键时期。往常我们总觉得习作教学很麻烦,评改又花时间,常常是“费力不讨好”。现在我的习作通常都能两天完成,包括写法指导、学生习作、师生评改。我的做法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一般习作训练都选在有两节连堂的时候进行,第一节课一般用20分钟进行写法指导,范文引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用5分钟左右请学生筛选素材,理清思路,列好提纲。剩下15分钟乃至第二节课的前20分钟学生习作。学生习作的速度有快有慢,写好后先自己修改,觉得大体可以了就可以带上笔到讲台上读给我听,如果有读不通读不顺的地方可以马上在讲台上修改,如果有自己特别满意的句子就用波浪线标注。其实,读给老师听只是一种形式,孩子在朗读时往往都能发现自己习作的问题,加字漏字、语序混乱等问题自不用说,波浪线少了他们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自然就会想办法写得形象生动些,这样自改环节就完成了。
然后是生生互评。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已经完成自改环节的孩子进行互相评改。生生互评时不仅要求学生勾画好词好句,写旁批,还要求在习作后写上评语,签上大名。每次在写法指导时,我都会和学生一起把本次习作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生生互评时,他们只需要对照黑板上的习作要求,加上自己对本次习作的理解,都能写出十分中肯的意见。这样两节课的时间大多数孩子都能完成习作任务。
在生生互评环节时,对于个别习作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进行指导,缓解他们习作的畏难情绪。在评改别人习作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让自己有话可写。
第三步就是师生互评了。完成生生互评环节的孩子两人一组一起把习作交给我评改。我在评改时不光要看习作内容,还要看他们互相写的旁批和评语是否到位,及时表扬并做必要补充。第二天再筛选出有代表性的一组习作进行全班师生点评。最后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这样只需两天的时间,不光学生完成了习作,评改任务也省时高效地完成了。长期坚持下去,“懒老师”必然培养出“好学生”。
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课改还在前行,我们教师要秉承课改精神,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同时,不但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