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认识圆说课稿.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922214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圆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认识圆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化三步导学 构筑学生课堂 改善学习生活 师生共同成长 《认识圆》说课稿 花园路小学 成仲敏 (月儿圆圆、合家团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大家好!欢迎和我一起分享《认识圆》这课的教学设想和磨课历程。 《认识圆》是一经典课例,不仅许多名师作过观摩课,而且的老师也把它作为公开展示的课例,所以,选择这一课来上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挑战。首先没有名家的教学智慧;其次,本课的知识点较为零碎,而且概念较多,要在三步导学的模式下,体现小组合作、真正做到“生本”不是件容易的事,这让我们大伤脑筋。于是,我们从几次磨课失败的教训中爬起来,开始寻找这课真正的根在哪里。 一、 课标分析 首先我们翻开课标,进行耐心细致的解读。 在课程目标部分,我们挖出了这样一些话语,“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读完后,我们顿时有所感悟,这不就是数学的“根”吗?,如果我们按课标上这样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感悟,去交流,去生成,还愁我们的课堂不“生本”吗? 二、 教材研读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又认真研读教材。发现认识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从空间观念角度来讲是一个飞跃,它还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知识的重要基础。再看本课教材,先让学生借助实物画圆,然后通过剪、对折、反复对折引出圆各部分的概念,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和关系,最后引出用圆规画圆。 三、学情分析 从教材来看,这课很简单,但是通过几轮的磨课,我们发现想上好它其实并不简单,总有不深不透的感觉。看似简单却不简单,为什么呢?我们开始分析我们的学习主体——学生。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圆有着极其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只是停留在直观上,靠的只是生活经验,对圆的特征学生还不能具体掌握。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对研究几何图形比较感兴趣,而且通过这一年多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四、 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深入解读课标、教材,进行学情分析之后,怎样在课标、教材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结实的桥梁成为我们磨课组成员新的思考。大家一致认为,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这根“指挥棒”一定要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在课标中,针对《圆的认识》这课的内容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其中的核习概念是“圆”,包括圆的含义、各部分名称、画法和应用;我们又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和行为程度进行分析,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圆的含义,准确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规范地画圆。 过程目标:通过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认识圆,感悟直径与半径的特点和关系及圆的画法。 情感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圆的特征,会用圆规规范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特征 五、教学设想及磨课历程 今天我们的课堂也许不算很精彩,但这是我们全体磨课组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多月来,我们总共经历了三次大的磨研磨,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是漫长而又短暂,煎熬而又快乐。 第一二次设计 我们按照三步导学的模式,将本课学习任务设置为三个:概念的学习、特征的理解、画圆,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条理清晰。但教学效果很是残酷,第三个任务刚刚出示下课铃就响了,更不用说检测导结了,经磨课组老师指点,我们认识到课堂上教师总担心学生说不出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停地引领,强占了学生的学习和展示的空间,学生展示中说到的,教师总是不放心还要再重复,这是课堂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次设计 两次磨课之后,我们的头脑变得一片空白,怎样处理时间的问题,怎样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操作、展示交流?怎样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对知识有深入透彻的感悟和理解?怎样在四十分钟内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些都成为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恰逢太行小学教学开放,我们听了广州骏景小学李晓华老师的课,他给学生设计的课前先学作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为什么我们非要把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局限在四十分钟内?课前先学作业的布置不正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操作的时间吗?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学生上课时的交流不是能更充分,展示不是更精彩吗?而且这样的做法正好培养了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自学能力。我们的三步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上广州的先学模式一定能体现新课标的“生本”理念。 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地开始设计预习单。 首先,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设置了两个任务,并在任务后标明了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预习就会冲着学习目标而努力。 其次我们把教师的教学流程和学习策略设计为预习单的主要部分。在任务一中,我们设计了动手操作、我的发现、对概念的理解或质疑、提醒注意、我的结论等,通过这样的设计让老师退出课堂。不出我们所料,一节课的任务在悦耳的下课铃声中圆满完成。 正当我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教研室刘改荣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预习单的设计很有新意,但决不能是教师教学流程的简单下放,一定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提升。寿安里学校王媚萍校长说,孩子们在课下完成预习单时用了四十多分钟,而且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家长辅导不了,有不会做的怎么办?在大力提倡“减负”的今天,这样的作业是不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呢?这样的反馈给了我们重重的一击。值得欣喜的是,通过对磨课班级学生的调查,学生们对于前置作业还是非常喜欢的。学生喜欢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于是我们决定修改预习单。 第四次设计 这次的设计,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预习单的指引下做到“四会”,会看书、会发现、会记录、会质疑。 首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能理出教材的层次,然后能根据教材的引领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操作,能把发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准备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交流,更能把自学中的疑点写下来,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有重点地进行学习。 其次,我们在设计预习单时,力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比如,在圆各部分名称部分,我们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形学具”去思考和发现,这样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出的结果,折一次的得出直径,折两次的得出圆心、半径和直径,折多次的得出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又如,在探究直径与半径的奥秘部分,我们用“我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想办法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于是就有了量、折、比、推理等方法,看起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背后,却是学生思维的百花齐放。 总之,在预习单的引领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细化地进行预习感悟,加上课堂上充分地小组交流展示和相互启发,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的课堂不仅省去了教师繁琐的说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教学就是这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磨课的历程是艰辛的,但磨课的经历带给我们的却是一次次的思考和成长。和大家的分享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