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止痛药市场研究分析报告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1 疼痛及其治疗药概况 7
1.1 疼痛 7
1.1.1 疼痛的介绍 7
1.1.2 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7
1.1.3 疼痛的评定 8
1.1.4 疼痛的流行病学分析 8
1.2 癌性疼痛 9
1.2.1 癌性疼痛介绍 9
1.2.2 癌性疼痛的流行病学分析 9
1.2.3 癌性疼痛治疗方式 9
1.2.4 癌痛治疗药物的种类 10
1.2.5 癌痛治疗药物的选择 11
1.2.6 癌性疼痛治疗药分类及主要药物 11
1.2.7 止痛泵或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 13
1.2.8 美国疼痛协会癌痛治疗指南的新建议 14
1.2.9 常用癌痛治疗法 15
1.3 术后疼痛 16
1.3.1 术后疼痛介绍 16
1.3.2 术后疼痛的流行病学分析 17
1.3.3 术后疼痛治疗方式 17
1.3.4 术后疼痛治疗药物的种类 18
1.3.5 术后疼痛治疗药物的给药方法及途径 18
1.3.6 疼痛治疗药分类及主要药物 18
2 我国止痛药市场现状 19
2.3 我国止痛药市场总体现状分析 19
3 镇痛药医院用药市场分析 20
3.3 2002-2005年镇痛药用药金额排序 21
3.4 2005年镇痛药各厂家用药金额前20名排序 24
3.5 镇痛药品种分析 25
3.3.1 芬太尼 25
3.3.2 曲马多 27
3.3.3 吗啡 30
3.3.4 高乌甲素 32
3.3.5 舒芬太尼 34
3.3.6 奈福泮 34
3.3.7 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36
3.3.8 双氢可待因+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37
3.3.9 丁丙诺啡 38
3.3.10 美沙酮 39
3.3.11 哌替啶 39
3.3.12 羟考酮 40
3.3.13 布桂嗪 42
3.3.14 右苯氧芬+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43
专业资料
3.3.15 克痛宁+曲马朵+布洛芬,复方 44
3.3.16 布托啡诺 44
3.3.17 萘普生+可待因,复方 45
3.3.18 左旋四氢帕马丁 45
3.3.19 异哌丙吡胺 48
3.3.20 双氯芬酸+可待因,复方 48
3.3.21 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巴比妥,复方 49
3.3.22 布洛芬+可待因,复方 54
3.3.23 苯噻啶 54
3.3.24 二氢埃托啡 55
3.3.25 阿片 56
3.4 主要城市镇痛药用药总体分析 56
3.4.1 北京市场总体分析 57
3.4.2 上海市场总体分析 60
3.4.3 广州市场总体分析 62
3.4.4 天津市场总体分析 64
3.4.5 南京市场总体分析 67
3.4.6 杭州市场总体分析 69
3.5 主要镇痛药厂家及竞争格局分析 71
3.5.1 北京萌蒂医药有限公司 71
3.5.2 湖北武汉人福药业 72
3.5.3 西安杨森 72
3.5.4 格兰泰大药厂(德国) 72
3.5.5 湖北宜药集团 73
3.5.6 广东格兰泰-三环制药(中国)有限公司 73
3.5.7 ALZA CORPORATION(US) 74
3.5.8 甘肃兰药药业集团 74
3.5.9 重庆西南药业 74
3.5.10 Impfstoffwerk Dessau-Tornau GmbH(GE) 75
4 解热镇痛抗炎药网5人25)医院用药市场分析 75
4.3 2002-2005年各解热镇痛抗炎药用药金额排序 76
4.4 解热镇痛抗炎药各厂家用药金额前35名排序 82
4.5 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种分析 83
4.5.1 双氯芬酸 83
4.5.2 对乙酰氨基酚 86
4.5.3 阿司匹林 88
4.5.4 美洛昔康 91
4.5.5 布洛芬 93
4.5.6 塞来考昔 95
4.5.7 赖氨酸+阿司匹林,复方 96
4.5.8 萘丁美酮 98
4.5.9 尼美舒利 100
4.5.10 氯诺昔康 102
4.5.11 酮洛芬 103
专业资料
4.3.12 奥沙普秦 105
4.3.13 吲哚美辛 107
4.3.14 二氟尼柳 109
4.3.15 醋氯芬酸 110
4.3.16 氟芬那酸 110
4.3.17 萘普生 111
4.3.18 氟比洛芬 114
4.3.19 阿西美辛 114
4.3.20 克感敏 115
4.3.21 酮咯酸氨丁三醇 117
4.4 主要城市解热镇痛抗炎药用药总体分析 118
4.4.1 北京市场总体分析 119
4.4.2 上海市场总体分析 121
4.4.3 广州市场总体分析 123
4.4.4 杭州市场总体分析 126
4.4.5 南京市场总体分析 128
4.5 主要解热镇痛抗炎药厂家及竞争格局分析 130
4.5.1 北京诺华 130
4.5.2 上海强生 130
4.5.3 中美上海施贵宝 131
4.5.4 法玛西亚普强(苏州)制药 131
4.5.5 拜耳公司(德国) 132
专业资料
4.5.6 中美天津史克 132
4.5.7 北京拜耳 133
4.5.8 上海勃林格殷格翰 133
4.5.9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德国) 134
4.5.10 江苏中国药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 134
4.5.11 江苏永信药品昆山公司(21名) 134
5 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进入医保目录情况 135
6 国内近年止痛药批准情况 137
7 国内止痛新药品种透视 148
8 小结 150
专业资料
1 疼痛及其治疗药概况
1.1 疼痛
1.1.1 疼痛的介绍1
疼痛的生理学意义在于机体对一定程度的疼痛通过痛感觉和痛反应,使机体迅速 做出一系列适应性的防御反应,对于机体的自身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过强的疼 痛可以给机体造成损害。疼痛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如; ①神经-内分泌系统; ②对精 神、心理的影响;③心血管系统;④免疫系统;⑤自主神经系统。另外疼痛,尤其是 慢性疼痛,发病率高,诊治困难,病程迁延,经济和人力物力耗损大,已经成为社会问 题并对社会构成危害。
1.1.2 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疼痛922)来源于拉丁语poena,其含义是惩罚。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 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 验;或者说就这一损伤所做的描述”。
1. 按照病程的长短: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持 续1个月,超过急性病的一般进程;或者超过原发损伤愈合所需的正常时间;或与引起 持续性疼痛的慢性病例过程有关;或者经数月或数年的间隔时间疼痛复发。而持续两 年以上的疼痛通常认为是永久性疼痛。
2. 按照疼痛发生的机制:包括伤害性、炎症性、神经性和神经官能症性疼痛。伤
1 疼痛治疗学进展,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12月 第22卷 第12期。
害性疼痛是由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短暂疼痛,炎症性疼痛主要是与外周组织损伤和炎 症有关,而神经性疼痛就是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症, 包括自发性痛、触诱发痛和疼痛过敏,神经官能症疼痛是由于中枢神经异常,而对正 常刺激的疼痛过敏症。
1.1.3 疼痛的评定
对疼痛这一主观感受进行定量是临床工作所必须的,疼痛的评定是指在疼痛治疗 前及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方法测定和评价患者的疼痛强度和性质。以下将介绍目前国内 外较为常用的定量方法。
1. 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2. 口述描绘评分法( verbal rating scales, VRS)
3. 数字评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s, NRS)
4. 疼痛问卷表位22questionnaire)
5. 行为疼痛测定法( behavioral rating scales,BRS)
6. 痛或耐痛阈测定
7.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
1.1.4 疼痛的流行病学分析
全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遭受着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折磨。最近,英国的一项 调查结果显示,约40%年龄在25岁以上的公民每天经受不同程度的疼痛折磨,其中, 25〜35岁者为30%,而75岁以上者高达60%以上。澳大利亚社区流行病学研究表 明,大约有18%的居民遭受持续性疼痛(最近6个月中有3个月呈持续疼痛) 。
1.2 癌性疼痛
1.2.1 癌性疼痛介绍
慢性癌性疼痛是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癌症疼痛一般 应首先明确,明确以后再采取相应的方法治疗。目前国际上通常将癌症病人的疼痛分 为四类:①直接由癌症引起的疼痛;②与癌症相关的疼痛;③与癌症治疗有关的疼 痛:④与癌症无关的疼痛如病人原来就有的痛风和关节炎等。;
1.2.2 癌性疼痛的流行病学分析2
尽管近几十年来癌症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癌症在目前居民死因中仍占 第一或第二位。许多文献报道,癌症患者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据0,。的统计,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600万新癌症病例,每天大约有400万患者受着癌痛的折磨,其中 50%〜80%没有得到满意缓解;晚期患者诉有剧痛的高达60%〜90%,约25%临终 前严重疼痛没有得到缓解。在我国,现有癌症患者200多万,这些患者40%〜50%发 生癌性疼痛,其中25%的患者未得到治疗,63.4%的患者治疗不充分。由此可知,大 多数的癌症患者忍受癌性疼痛的折磨。0,0已将癌症疼痛的控制列为癌症综合规划 的四项重点之一。
1.2.3 癌性疼痛治疗方式
疼痛治疗的基本方法:去除疼痛的来源;改变中枢对疼痛的感受;改变疼痛向中枢 的传导;阻断疼痛向中枢传导的路径。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2 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3月 第40卷 第3期。
(1) 癌痛非药物治疗
指导患者使用非药物的方法减轻疼痛,如放松、分散注意力、热敷、冷敷、按摩、 针灸等,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其他,如神经 阻滞、神经破坏疗法等。对使用大剂量阿片类止痛药不能控制的癌痛和其他辅助类止 痛药治疗不满意的患者,选用神经阻滞或神经破坏等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止痛方法。
(2) 癌痛药物治疗
WHO的治疗指南提出的对癌性患者疼痛治疗应遵循的原则:
1.“经口给药”:包括吗啡在内,口服止疼药是癌痛治疗首选途径。
2 .“按时给药”:对于持续性疼痛来说,按照规律的时间间隔给药要优于“按需” 给药。
3 .“按阶梯给药”:根据疼痛程度的不同按阶梯给药,三阶梯药物主要有三大类, 即非阿片类药、弱阿片类药和阿片类药。
4 .“个体化”:一种止疼药的合适剂量是指能够满意缓解疼痛的剂量,并无剂量 限定。
5 .“注意细节”: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确 保患者从治疗中尽可能得到最多的好处和最少的不良反应。
1.2.4 癌痛治疗药物的种类
WHO推荐的常用止痛药:1、非阿片类药2、弱阿片类药3、阿片类药4、辅助 药。
1.2.5 癌痛治疗药物的选择
1 .除非患者正忍受着重度疼痛,疼痛治疗应起始于非阿片类药物并逐步调整剂量。 需要的话,可以增至推荐的最大剂量(表) 。
2 .当非阿片类药物不再能满意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时,应该在非阿片类药物的基础 上加用一种阿片类药物(表) 。
3 .当治疗轻至中度疼痛的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不再能缓解患者疼痛时,应由一 种治疗中至重度疼痛的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来替代(表) 。
4 .需要时可加用镇痛辅助用药。
5 .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选用三环抗抑郁药或抗惊厥药。
1.2.6 癌性疼痛治疗药分类及主要药物
WHO的治疗指南提出的对癌性患者疼痛治疗应遵循的原则
表1 常用非阿片类镇痛药物3
药物
常用剂量(mg)
用法
每日最高
剂量(mg)
阿司匹林
250~1 000
每4〜6小时1次口服
4000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500〜1 000
每4〜6小时1次口服
4000
布洛芬
200〜400
每4〜6小时1次口服
2400
吲哚美辛(消炎痛)
25〜50
每4〜6小时1次口服
100
奈普生
250〜500
每日2〜3次
1250
酮咯酸
15〜30
每6小时1次口服(肌注或静脉 注射)
150
双氯酚酸钠
50
每日3次口服
150
美洛普康
7. 5〜15
每日1次口服
15
曲马多
50〜100
每日3次口服
400
氯诺普康
4〜8
每日2〜3次口服
16
3 慢性癌性疼痛评估与治疗策略,中国医刊,2005年第40卷 第4期。
塞来昔布 100〜200 每日2次口服 400
表2 常用治疗中- 重度疼痛阿片类药物初始剂量及等效剂量
名称
等效剂量(mg)
初始口服剂量
注意事项
口服
非肠道
成人⑺目)
儿童(mg/kg)
吗啡
30
10
10〜30 mg,每4小时1次
0.3
有呼吸抑制、支气管哮喘、颅
压增高、肝功异常患者慎用
氢吗啡酮
7.5
1.5
4〜8 mg,每4小时1次
0.06
同吗啡
氧可酮
10
5〜10 mg,每4小时1次
0.1〜0.3
同吗啡
美沙酮
20
10
5〜10 mg,每4小时1次
0.2
血浆半衰期长,容易蓄积
芬太尼
-
0.1
-
-
仅用于静脉和皮下
可待因
200
130
15〜60 mg,每6小时1次
0.5-1
每日最高剂量3600mg
羟考酮
15
5〜10 mg,每4小时1次
表3 长效镇痛制剂
药名
首次剂量
注意事项
硫酸吗啡缓释剂(美施康定)
10〜30mg
对于从未应用阿片药者首剂
10mg,应用过弱吗啡者首剂30mg
盐酸吗啡缓释剂
10〜30mg
同硫酸吗啡缓释剂
双氢可待因(双克因)
60〜120mg
盐酸可待因缓释片(尼可康)
45mg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
10mg
对于从未应用阿片药者首剂5mg
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
25^g/h (贴)
起效慢,约12小时,每72小时换 一贴
曲马多缓释剂(奇曼丁)
100mg
每日剂量不超过400 mg
表4 吗啡的替代药(相当于吗啡10mg肌注量)
药物
肌注(mg)
口服(加§)
与吗啡不同点
丁丙诺啡
0. 3
0. 4(舌下含化)
促效-拮抗剂,与吗啡有拮抗作用
羟吗啡酮
1
无
二氢吗啡酮
1. 5
8
作用时间较短
左啡诺
2
4
较吗啡作用强,蓄积而引起镇静
二乙酰吗啡
4
无
美沙酮
10
20
作用较强,易蓄积
吗啡
10
30
羟考酮
15
30
作用时间短,作用较强
甲氧异丁嗪
20
无
阿尼利定
30
50
作用较强
安那度(尔) Alphaprodine
45
作用时间很短
镇痛新
60
180
阿片拮抗剂
专业资料
Pentazocine
哌替啶
75
300
作用时间短
可待因
130
200
作用较强,较大剂量时,毒副作用较多
右旋丙氧酚
240
类似可待因,大剂量时,毒副作用更多
表5
辅助药
分类
常用有效剂量 (mg 4〜6 h)
给药 途径
主要副作用
抗惊厥药
卡马西平
100天,每3〜4天增加
100,最大剂量400
口服
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头晕、嗜 睡、精神错乱
丙戊酸500
每日2次
口服
同卡马西平
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
10〜20,睡前一次,逐渐 增加到每日50〜70,严 重者可到150〜200
口服
口干、便秘、尿潴留、精神错乱
多塞平
25〜50,每日2次
口服
嗜睡、口干、便秘
抗焦虑药
安定
5〜10,每日2〜3次
口服
嗜睡、运动失调
羟嗪
25〜50,每日3次
口服
嗜睡、头昏、头痛
皮质类固醇
强的松
10,每日3次
口服
水肿、消化不良、胃肠道出血
地塞米松
4,每日3次
口服
同强的松
1.2.7 止痛泵或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病人自控镇痛是1968年Sechzer提出的全新的镇痛方法,患者感觉疼痛时,在遵 循“按需止痛”的原则前提下,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预定程序给予既定剂量镇 痛药。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医护人员操作,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其优点有:①PCA给 药符合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更易维持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inimal effect analgesia concentration,ME2AC);②镇痛药的使用时机能真正做到及时、迅速;③基本解决了 病人对镇痛药需求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患者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获得最佳的镇 痛效果;④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⑤有利于患者充分配合治疗;⑥明显减少医护人 员的工作量。按照给药方式分为:静脉PCA ( PCIA)、硬膜外PCA ( PCEA)、皮下PCA
(PC2SA)和外周神经阻滞PCA ( PCNA)。PCA的临床应用范围:①术后镇痛;②癌 性疼痛;③分娩镇痛;④**些慢性疼痛,比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⑤**些内科疾病, 比如心绞痛、镰状细胞危象等;⑥**些神经营养障碍疾病,如周围性营养不良; ⑦** 些血管性病变,如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⑧**些创伤痛,如骨折、烧伤痛。
1.2.8 美国疼痛协会癌痛治疗指南的新建议4
鉴于临床许多癌痛患者的疼痛发展过程并不像 WHO提出的那样呈阶梯样进展, 2005 美国疼痛协会(Americanpain society, APS)的癌痛治疗指南中建议摒弃使用 WHO的镇痛阶梯疗法,而改为按步骤(algorithm -based)治疗方法。在详细评估疼 痛强度后,根据患者自报的疼痛强度开始疼痛的药物治疗。治疗主要分为几个步骤。
当疼痛评分在7〜10分时,紧急实施镇痛治疗,可通过静脉或口服途径使用短效、 即释吗啡(或其等效药物)。静脉给药者每15分钟,口服给药者每60分钟评估一次疼 痛强度。若疼痛未改善,则将镇痛药剂量加倍。若疼痛减轻< 50% ,再给相同剂量阿 片,直至疼痛缓解50%以上。计算4小时总用药量为以后每4小时的治疗剂量。
当疼痛评分在5〜6分时,开始应用口服即释吗啡(或其等效药物)滴定治疗,以后 每4小时评估一次疼痛强度,若疼痛改善50%以上,则此剂量即作为以后每4小时 的用药量。若疼痛未改善,增加25% 〜50%剂量,直至疼痛缓解50%以上。计算4 小时用药总量作为以后每4小时治疗的剂量。
当疼痛评分在1〜4分时,若未使用镇痛药者可给予非阿片类药物。若患者已使用 镇痛药,或有NSA ID禁忌证者可加用小剂量短效阿片药。
4 慢性癌性疼痛评估与治疗策略,中国医刊,2005年第40卷 第4期。
当应用即释、短效药物滴定满意后(疼痛评分在1〜4分),可将药物改为长效缓释 剂。
必要时合用联合镇痛药如抗惊厥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所有应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都应同时应用促进肠动力的药物,给予预防便秘的治 疗。
对于慢性癌痛患者应避免使用哌替啶。
新的APS指南的治疗宗旨与WHO的三阶梯指南是相同的,但在临床上具有更好 的可执行性。需要指出的是APS的治疗步骤仅仅是一个总的概述,在临床应用中还应 根据当时的医疗地点(如院内、院外或家庭病房等)、医生的经验和习惯以及患者的经 济情况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要。
1.2.9 常用癌痛治疗法
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 使肿瘤切除或缩小,减轻疼痛, 通过射线外照射可使 90%癌性骨痛患者疼痛缓解,50%患者可达到阶段性完全无痛。但疼痛复发率达 50%。
镇痛药物治疗 是癌症疼痛治疗的主要方法,WHO推荐如果严格按照三阶梯药 物治疗原则,可使90%的患者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具体药物及用法见表1〜3
针灸、理疗 针灸和理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慢性疼痛,特别 是对骨骼肌紊乱引起的疼痛和头痛,有非常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实验研究显示,针灸 可促进内源性阿片的释放产生镇痛作用,还可加强外源性阿片的镇痛作用。
神经电刺激 采用闸门学说的理论,通过刺激粗大的传导非伤害性刺激的神经(A
6纤维),竞争细小的传导疼痛神经(C纤维)的冲动,达到减缓疼痛的目的。用于急性
和慢性疼痛的治疗。刺激电极可置于皮肤、脊髓上或颅内。镇痛效果可随治疗时间延 长而减弱。
神经外科手术 对于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因明显不良反应无法接受药物治疗的患 者,可使用神经外科手段,切除**一传导通路,以达到镇痛目的。常用的手术包括神 经根切断术、脊髓前角切断术、交感神经切断术和脊髓背索切断术。脊髓背索是近年 证实的一条新的传导内脏疼痛的通路。近期的临床结果显示,脊髓背索切断术可较长 时间缓解恶性肿瘤引起的难治性内脏疼痛,减少吗啡用量。但值得提出的是此类手术 为神经毁损手术,只适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病人,不宜用在生存期可能很长的良性疾患 病人。
精神心理疗法 患者的心因性因素,如对疾病的担忧(特别是肿瘤) 、生活质量不 佳、不同的生活态度等会对癌性疼痛的程度和疼痛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辅 助积极的心理治疗,争取病人的合作对缓解疼痛有明显益处。
1.3 术后疼痛
1.3.1 术后疼痛介绍5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生理反映,它对患者的 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对消化、泌尿系统、内分泌及代 谢、和对精神的影响。对手术后疼痛给予恰当的处理,可以使病人活动时间提前、住
5 术后疼痛的危害及其治疗,军区总医院学报,2000年 第16卷第3期。
浅析非药物方法在术后疼痛的应用,福建医药杂志2005年第27卷 第1期 院时间缩短、费用减少,增加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而未缓解的手术疼痛则将导致** 些短期和长期的不良后果。
引起术后疼痛的常见致痛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包括内源性致痛 化学物质和降低痛阈的化学物质。物理及机械力学因素包括: 肿胀、梗阻、牵引、挛 缩、张力、撕裂、感染、炎症、压力等。
1.3.2 术后疼痛的流行病学分析
疼痛是外科手术病人困绕的突出心理问题,据有关调查,外科病人择期手术 75.5 %的病人担心手术疼痛。尽管术后疼痛被视为常见症状,但对其护理质量较差, 据报道,有50%以上的病人术后72小时仍疼痛不止。
1.3.3 术后疼痛治疗方式
术后疼痛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方法和非药物方法。
(1) 术后疼痛的非药物治疗
1 .认知-行为方法:认知方法是有意识地将痛苦的知觉和经验减少到最小,包括转 移注意力、想象、幻想和自我陈述。
2 .物理方法: 是利用各种物理能量作用于机体, 机体即受到刺激,首先接受刺激 的是兴奋阈最低的感受器, 其次作用于**些致痛因子, 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和体液系统 的调节作用,使致痛化学介质迅速排出,因而减轻或消除疼痛。如:按摩、改变体位。
3 .情感支持:安慰、陪伴、触摸。
4 .创造舒适环境: 注重医院环境的舒适度, 如减少噪音、调节光线、去除异味、保 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等。
(2)术后疼痛药物治疗
术后镇痛应根据疼痛的发生发展及其病理生理的不同阶段进行。具体针对外周神 经(末梢)、传入神经(束)、中枢神经三个环节, 采用局部镇痛、神经阻止、静脉复合用 药等方法。
1.3.4 术后疼痛治疗药物的种类
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很多,在现代疼痛学领域中,常用的疼痛治疗药物有:麻醉 性镇痛药、局麻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神经破坏药及其它等。根据情况, 各类药可单用、联用,也可连续或间断使用。
1.3.5 术后疼痛治疗药物的给药方法及途径
方法:平衡镇痛、局部镇痛、区域性阻滞镇痛、全身镇痛药镇痛、患者控制镇痛 (PCA)系统、硬膜外腔镇痛等。
途径:口服、直肠给药、肌肉给药、静脉内给药(间歇给药、持续给药、静脉患 者控制镇痛(PQA))硬膜外镇痛、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阿片类药物经度给 药、肋间神经阻滞。
1.3.6 疼痛治疗药分类及主要药物
麻醉性镇痛药
属强效镇痛药。 按其与阿片受体作用的关系分为:阿片受体激动药、阿片受体激 动-拮抗药和阿片受体拮抗药。包括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阿芬太尼)、 度冷丁(又名哌替啶)、二氢埃托啡。
局麻药
常用的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
属中效或低效镇痛药, 本类药物常为解热镇痛抗炎药, 包括水杨酸类、吡唑酮类、 吲哚类等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芬必得、双氯芬酸钠、罗非昔布、 美洛昔康、氯诺昔康等。
糖皮质激素
因消炎而有镇痛作用, 对手术后镇痛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如:泼尼松龙 、地塞米 松 、曲安奈德。
神经破坏药
乙醇、苯酚。
除以上五大类疼痛治疗药物外,常用的疼痛治疗药物还有:曲马多、氯胺酮、可 乐定、阿米替林以及8族维生素中的81和B12。
其它的术后镇痛药有镇静药和安定药;常用的是安定、咪唑安定、异丙嗪、氟哌 利多等。这些药物多无镇痛作用,但可强化镇痛药的作用,使其效能增强或剂量减少, 因此,常用于术后的镇痛,尤其是联合用药。
2 我国止痛药市场现状
2.1 我国止痛药市场总体现状分析
我国止痛药市场近年来持续增长。
我国常用的止痛药为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麻醉药等几类药中的品种,其中
多为上市多年的老品种。本报告具体分析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两大类药物。
镇痛药
芬太尼自2003年以来位居镇痛药医院用药金额的第一名。
镇痛药的品种数量和生产厂家数量一般,近165家大中型厂商生产约25个常用 镇痛药品种,但镇痛药的品种集中度和生产厂商集中度都较高,一般前五个品种市场 占有率达81.37%和前十个厂商的市场占有率都达75.32%左右。
北京、上海和广州是我国镇痛药医院用药金额最大的3个城市。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双氯芬酸多年以来位居解热镇痛抗炎药医院用药金额的第一名。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品种数量和生产厂家数量较多,约300多家大中型厂商生产约 45个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种。从生产厂商来看,目前中国医院用药市场上的解热镇 痛抗炎药生产厂商还是以合资或外资企业为主。在解热镇痛抗炎药医院占有率居前十 位的生产商中,仅有1家国资企业,其余均为外资企业。前十个厂商的市场占有率都 达59.26%。
同样,北京、上海和广州是我国解热镇痛抗炎药医院用药金额最大的3个城市。
3 镇痛药医院用药市场分析
注:以下数据分析16个城市镇痛药医院用药情况
图1 2002-2005年镇痛药医院销售金额图
2002-2005年16城市医院镇痛药销售金额(元)
3.1 2002-2005年镇痛药用药金额排序
芬太尼从2003年起位居各品种用药之首。镇痛药医院用药前四名排名较为稳定, 镇痛药用药金额的品种集中度很高,2005 年前四名用药金额合计占总用药金额的 78.07%。用药金额第二名的曲马多,占整个总用药金额的约1/4,占比逐年下降。排 在第四位的高乌甲素的占比逐年上升。前10名品种的用药金额占比合计达92.14%。
表6 2002-2005年镇痛药用药排名及占比
药品名称
排名
占比
2005
2004 2003
2002
2005
2004
2003
2002
芬太尼
1
1
1
2
29.74%
29.98%
29.62%
24.63%
曲马多
2
2
2
1
23.58%
25.46%
28.85%
31.00%
吗啡
3
3
3
3
16.78%
22.15%
21.75%
22.99%
高乌甲素
4
4
4
4
7.96%
5.92%
5.43%
4.57%
舒芬太尼
5
3.30%
秦福泮
6
11
16
18
2.98%
1.35%
0.23%
0.08%
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7
10
9
8
2.23%
1.43%
1.50%
2.17%
双氢可待因+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8
6
5
5
2.21%
2.10%
2.62%
2.62%
丁西诺啡
9
7
7
11
1.75%
2.07%
1.73%
1.22%
美沙酮
10
5
11
9
1.58%
2.46%
1.02%
1.68%
哌替啶
11
9
6
6
1.56%
1.65%
2.04%
2.60%
羟考酮
12
13
15
15
1.25%
0.82%
0.29%
0.31%
布桂嗪
13
8
10
10
1.20%
1.71%
1.44%
1.27%
右苯氧芬+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14
12
8
7
1.13%
1.02%
1.71%
2.60%
克痛宁+曲马朵+布洛芬,复方
15
14
14
14
0.76%
0.63%
0.37%
0.31%
布托啡诺
16
0.51%
萘普生+可待因,
复方 17
17
12
12
0.47% 0.25%
0.48%
0.82%
左旋四氢帕马丁
18
18
18
16
0.33% 0.14%
0.17%
0.20%
异哌丙吡胺
19
15
17
19
0.31% 0.42%
0.18%
0.07%
双氯芬酸+可待因
,复方 20
16
13
13
0.24% 0.34%
0.42%
0.65%
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巴比妥,复方 21
19
19
17
0.06% 0.08%
0.11%
0.14%
布洛芬+可待因,
复方 22
21
0.02% 0.00%
苯噻啶
23
20
20
21
0.01% 0.02%
0.02%
0.03%
二氢埃托啡
24
22
21
20
0.01% 0.00%
0.00%
0.04%
阿片
25
23
0.00% 0.00%
总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表7
2005年镇痛药用药金额排名及占比
序号
药品中文名
销售金额(元)
占比
1
芬太尼
36,045,133
29.74%
2
曲马多
28,581,667
23.58%
3
吗啡
20,337,042
16.78%
4
高乌甲素
9,652,714
7.96%
5
舒芬太尼
4,000,757
3.30%
6
秦福泮
3,617,035
2.98%
7
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2,701,786
2.23%
8
双氢可待因+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2,683,701
2.21%
9
丁丙诺啡
2,126,320
1.75%
10
美沙酮
1,914,472
1.58%
11
哌替啶
1,887,594
1.56%
12
羟考酮
1,517,964
1.25%
13
布桂嗪
1,455,233
1.20%
14
右苯氧芬+对乙酰氨基酚,
复方
1,364,375
1.13%
15
克痛宁+曲马朵+布洛芬,
复方
927,114
0.76%
16
布托啡诺
622,312
0.51%
17
萘普生+可待因,
复方
571,230
0.47%
18
左旋四氢帕马丁
399,308
0.33%
19
异哌丙吡胺
371,903
0.31%
20
双氯芬酸+可待因
1,复方
290,065
0.24%
21
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巴比妥,复方
74,456
0.06%
22
布洛芬+可待因,
复方
25,267
0.02%
23
苯噻啶
12,888
0.01%
24
二氢埃托啡
11,870
0.01%
25
阿片
27
0.00%
总计
121,192,233
100.00%
表8 2004年镇痛药用药金额排名及占比
序号
药品中文名
销售金额(元)
占比
1
芬太尼
33,297,477
29.98%
2
曲马多
28,274,910
25.46%
3
吗啡
24,596,152
22.15%
4
高乌甲素
6,574,284
5.92%
5
美沙酮
2,727,559
2.46%
6
双氢可待因+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2,331,657
2.10%
7
丁丙诺啡
2,293,583
2.07%
8
布桂嗪
1,901,843
1.71%
9
哌替啶
1,829,927
1.65%
10
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1,593,383
1.43%
11
秦福泮
1,500,979
1.35%
12
右苯氧芬+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1,134,079
1.02%
13
羟考酮
916,175
0.82%
14
克痛宁+曲马朵+布洛芬,复方
696,158
0.63%
15
异哌丙吡胺
469,335
0.42%
16
双氯芬酸+可待因,复方
375,068
0.34%
17
萘普生+可待因,复方
282,192
0.25%
18
左旋四氢帕马丁汇总
150,653
0.14%
19
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巴比妥,复方
86,145
0.08%
20
苯噻啶
25,088
0.02%
21
布洛芬+可待因,复方
4,180
0.00%
22
二氢埃托啡
931
0.00%
23
阿片
27
0.00%
总计
111,061,785
100.00%
表9 2003年镇痛药用药金额排名及占比
序号
药品中文名
销售金额(元)
占比
1
芬太尼
25,417,771
29.62%
2
曲马多
24,763,570
28.85%
3
吗啡
18,665,169
21.75%
4
高乌甲素
4,662,662
5.43%
5
双氢可待因+对乙酰氨基酚,复方
2,249,810
2.62%
6
哌替啶
1,754,557
2.04%
7
丁丙诺啡
1,485,371
1.73%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