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黑木耳袋栽技术
江山市农科所
一.黑木耳的市场发展前景
1、黑木耳“素中之荤”,具有益气强身、活血、降低血粘度、预防血管内壁粥样硬化、软化及抗血栓的功效;
2、黑木耳几乎可以加入任何菜肴中,形成不同风味佳肴;
3、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菇种之一。
二.当前黑木耳栽培主要方式
1、椴木栽培 2、袋料栽培
三.栽培黑木耳存在的关键问题
1、接种后污染,成品率低
2、排场后烂棒
3、螨虫危害
4、流耳
四.袋栽黑木耳高产稳产关键技术
1.品种选择
新科:早熟,背无/少耳脉;见光易形成耳芽。
916:迟熟,耳基大、背耳脉多;不易形成耳芽,
刺孔后应养菌恢复、促耳芽形成。
2、栽培季节(制袋)
①黑木耳菌丝生长温度6~36℃,适宜温度27~29℃;木耳生长温度15~27℃,适宜温度20~23℃;
②400m以下(低海拔)宜8月20日以后制袋较安全,生产冬耳须9月下旬前制袋。
③同时须结合当时当地气温及农作茬口(水稻)的衔接,灵活安排。
3、配方
①杂木屑配方:
杂木屑72.5%~82.5%,麦皮0~10%,棉壳5%,砻糠10%,石膏1%,石灰1%,糖0.5%
u 杂木屑:新鲜,大小3~5 mm,厚1~2 mm;
u 砻糠:新鲜,需经磨粉机磨细;
u 棉壳:新鲜,提前1-2天用1%石灰水预湿堆积处理;
u 含水量: 15×55规格的料棒重 3.0斤/棒左右。
②桑枝屑配方:
桑枝屑80~88%,麦皮0~8%,砻糠0~10%,石膏1%、糖0.5%,石灰0.5%
u 桑枝屑:新鲜,大小3~5 mm,厚1~2 mm;
u 砻糠:新鲜,需经磨粉机磨细;
u 含水量: 15×55规格的料棒重 2.8斤/棒左右。
4、拌料、装袋、灭菌
㈠配料 要求准确,不能毛估估。切忌麦皮量过高—容易烂棒。
㈡预湿 棉壳、桑枝屑等要预湿,防止存在干块导致灭菌不均匀、不彻底。
㈢拌料
p 木屑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搅拌均匀,酸碱度均匀;
p 气温高时,防止拌料时间过长,料酸化影响发菌;
(0.5-1%石灰,防酸化)
p 严格把握好湿度(料水比1:1左右),视配方3斤/棒左右
u 过湿发菌慢、污染率高,容易烂棒
u 过干装袋不紧实、菌丝松散,打孔后不菌丝不易恢复,耳薄、产量低。
㈣ 装袋
p 松紧适度。太紧-破袋;过松-菌棒脱壁,影响产量
p 满浅适度。料棒长42--43cm
p 不超时限。尽可能在5小时内完成
p 防止破袋。装袋手法,装袋场地工具处理,轻拿轻放。
㈤ 装灶排放(铁皮灶、塑料薄膜灶等)
①留空隙、不倒埸;
②数量3000-4000袋为好。
㈥ 灭菌
① 升温灭菌做到“攻头、保尾、控中间”
⒈猛火攻头:争取5小时内升温达98℃以上;
⒉匀火保中间:98℃以上保持12-16小时,返灶、
大灶需增加时间。
⒊闷灶保尾:闷灶自然降温,降至60℃左右时趁热出灶。
②注意点:
⒈放冷气,避免假温;
⒉使用温度计准确测温,灶中间放置感应式温度计。
㈦出灶冷却
① 料棒出灶前,必须对冷却场所进行清洁消毒;
②降至60℃左右时趁热出灶;
③ 冷却期间减少空气对流;
④待料温降至28℃以下,手摸无热感时方可接种。
5、接种
①菌种以长满后5-7天,菌丝回白时使用为宜;
②采用接种箱接种成品率高,
⑴菌种外壁、接种工具用来苏尔等消毒液浸泡消毒/酒精擦拭消毒
⑵ 接种箱采用气雾消毒剂消毒
⑶打穴接种要点
㈠去除菌种袋口表层,提高成活率和成品率;
㈡接种的手、工具消毒后,不触摸非无菌物;
㈢打穴均匀(2~2.5),打后旋转抽出;
㈣菌种塞放位置正确,力度适当;
㈤接种后套袋;
6、发菌管理
发菌期是控制烂棒的关键时期
p 发菌场地要求 :阴凉、通风、干燥、光线暗,提前2天做好消毒杀虫工作,如螨虫等;常用石灰等
p 接种后初期墙式堆叠10天左右(根据气温条件撑握),至菌落7-8cm左右时去套袋、翻堆;
p 去套袋后井字形(每层3袋)堆叠8层以内,平均每平米不超过60袋;
p 培养场所需通畅,空气对流。
p 温度超过28℃,应采取降温措施;
p 阴凉干燥,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
p 需遮光(双层遮阳网),以免刺孔前过早现耳芽;新科尤其敏感。
7、刺孔催耳技术
刺孔后管理不当,是引起烂棒的主要因素
① 刺孔时间:菌袋长满一周内刺孔。
② 刺孔方式:大小0.5cm,深0.5-1 cm, 数量180个左右;
③ 重点防止刺孔后的高温烧菌
④适温(25 ℃)以下刺孔,高温闷热不宜在室内刺孔养菌;
⑤刺孔后必须注意通气降温、疏散菌棒、降低菌棒密度和叠放层数;
⑥增强培养室光线,促进耳基形成;
⑦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刺孔口干燥和料壁分离;
⑧一般养菌7-10天
⑨边刺孔边排场的既要保持刺孔口适宜的湿度,又不能使水留入袋内,引起烂棒。
8、排场出耳管理
①排场前场地消毒
u 老场地应进行翻耕浸水10-15天后暴晒,整畦后喷洒石 灰水消毒,场地及周围杀虫(螨);
② 排场时间
u 刺孔养菌后有少量耳芽形成,916耳芽宜适当多些;
u 气温高于28℃时适当延期排场,不然排场后应采用遮阴降温措施
③ 排场数量:8000棒左右;
④ 出耳管理(喷水)
u 菌棒刺孔的耳芽形成,并长出袋孔,即可进行正常喷水管理,形成干干湿湿环境;
u 温度高于25℃时,耳片过湿容易造成流耳、烂耳,因此需要喷水时宜选择早晚喷;
u 温度20℃以下时,一般选择中午前后喷水;
u 遇高温时:
Ø 白天遮荫降温,晚上去遮荫物通风,吸露水;
9、采收及采后管理
①采前2天停止喷水,耳片过于膨胀,采收时容易流耳,影响质量 ;
②可采收二、三潮耳的菌棒,第一潮菇必需大小一次性采收,以留出充足时间养菌,出好后潮耳;第2潮、第3潮可采取采大留小的方法;
③每潮木耳采收后停止喷水一周左右,让菌棒自然养菌,待新耳基形成后再喷水。
④采收后边续阴雨不能晒干的,有条件可放入冷库保存,天晴后晒干。
10、适当的栽培设施提供稳产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