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综合性学习
寻觅春天的踪迹
八年级三班 王金霞
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赞春等活动过程 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1)二十四节气歌。(2)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3)《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
2、 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1)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2)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3)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 :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3、介绍‘二十四节气”
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1、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2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3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1、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2、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3、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4、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活动小结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习作时间
教师创造情景,观赏图片。以“春天来了”开头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同学展示。
教学反思:
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点评:本教案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纵观全教案,板块清晰,活动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 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性发挥。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创造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本教案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 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活动过程 设计细致而有层次性,活动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活动流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一篇能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