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889270 上传时间:2025-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博仁考研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 大家还记得“斯坦福监狱实验”吗?今年是这个实验做成45周年了,经典是不朽的,至今广受争议也广为称赞,争议的是其伦理道德部分,称赞的是其发现了路西法效应。2016年4月12日,菲利普·津巴多在北京大学演讲,主题是“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一票难求。由于津巴多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博仁老师今天奉献给大家《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方面的干货,心理学考研的你,好好地学习社会心理学对你之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很大裨益,庆幸我们生活的时代还有一位活着的传奇。 社会心理学 思维导图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关系一章的详细内容,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 (一)人际关系 1.含义 广义: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均为人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情感关系等)。 狭义: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之间的区别 人际关系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社会职能,不受外在的力量强迫。任何外加的力量,都不能左右已经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情感。而社会角色关系则是一种人的类与类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1)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或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而且它并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的制约 (2)人际关系的交往双方可以实际感受到其存在 (3)人际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吸引或排斥 3.人际关系的建立原则 (1)交互原则: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的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行动时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回答 (2)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它不仅有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3)增值交互:情感卷入较多,重情谊轻物质,因此回报时倾向于超出别人的期望,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4)减值交换:重外在物质利益,对交换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低于交往行动的发起者,总觉得自己吃亏,是个恶性循环过程。 (5)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因此应该注重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6)增减原则:人们倾向于对对自己的态度逐渐变好的人有好感,而对于态度逐渐变差的人,即便是起初极其赞扬,也会导致关系的淡化。 4.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1)定向阶段——对可能的交往对象进行注意、选择、初步沟通 (2)情感探索——仍属非正式交往,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仍避免涉及个人隐密; (3)感情交流——信任感、安全感确立,较深的情感卷入,自我暴露程度较高,正式交往的压力已趋于消失,关系一旦破裂,心理压力较大。 (4)稳定交往——心理相容性很高,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 (5)冲突阶段(衰退阶段) (6)疏离阶段——关系结束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熟悉可以增加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程度 (2)个人特征 ①才能:才能与被人喜欢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关系;超出一定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②犯错误效应:196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武装分子在古巴猪湾登陆,试图从事武装颠覆活动,结果遭到惨败。总统肯尼迪的声誉非但没有下降,相反却大大提高。 心理学家猜想,这是因为猪湾事件使得人们相信,即使是被当时的新闻媒介描绘得几乎无可挑剔的总统,也难免会犯错误。这使总统的形象更接近普通人,从而赢得了过去并不喜爱他的人的拥护。 ③外貌:Sigall & E.Aronson,1969 男性看重漂亮女性的评价结果:肯定——对主试喜爱程度最高;否定——对主试喜欢程度最低。询问是否继续参与研究:他们表示非常愿意再与漂亮的主试交往。 ④真诚:Aderson,1961 方法:大学生,555个品质形容词,要求被试按“喜爱程度”排序;最前面词: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最后面:说谎、装假、不诚实、不真实。结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⑤相似 相似性决定了被试对别人的喜欢程度以及是否选择别人作为自己的工作伙伴。 能引起人际吸引的“相似”情形:态度、兴趣、信仰、价值观;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生地;民族、文化、宗教背景、居住地;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身体特征 ⑥互补与补偿 互补—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也会增加。(双方面) 补偿—他人某一特点满足了某人的需要,使某人增加了其对他人的喜欢程度。(单方面) ⑦爱情 喜欢:①人际吸引的双方彼此有共同的理解;②喜欢的主体对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爱情:①依恋——孤独时会高度特异地去寻求自己恋人的伴同和宽慰。②关怀与奉献—— 非常关怀对方的情感及其他情况;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高度宽容对方的不足;③亲密行为——最初的身体(手)接触是泛化的高度依恋需要的反映,是对父母之爱的泛化。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二)人际沟通 1.含义 人际交往是运用语言符号或语言符号相互之间的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亦即人际沟通。 包括工具性交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告之对方,并影响之。满足需要的交往:表达感情、解除内心紧张,求得对方理解同情。 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 (1)协调作用:在一群体中,为了能有序地生活,就要避免矛盾与冲突,就要按照共同的规则来行事。这就需要人际交往来达到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调节情绪、增进团结; (2)保健作用:社会交往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通过交往获得安全感、亲密感,满足了人的归属需要。 (3)发展个体的社会性意识:婴儿出生后通过各种社会交往,社会意识逐渐由高到低发展,直到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 2.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 (1)包容需要:即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需要 (2)控制需要:在权力或权威基础上建立并维持好良好关系的需要 (3)感情需要:在感情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联系的需要 舒茨指出,一个人满足以上三种基本需要的方式具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主动表现,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一是被动接受,期待他人与自己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主动 被动 包容需要 主动与他人交往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控制需要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支配自己 感情需要 对他人表示亲热 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 3.人际沟通的类型 (1)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①目光、表情等;②姿势、衣着、空间距离等;③音调、停顿等) (2) 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效率高,但影响力低于口语) (3) 有意沟通(闲聊属于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不自觉地传递信息) (4) 正式沟通(存在面具效应,举止上会变得更符合社会期望)与非正式沟通 (5)个人内沟通(即用内部言语自我沟通,是一切沟通的基础)与人际沟通 (5) 群体沟通(小群体沟通,公众沟通和组织沟通)与大众沟通 4.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从而影响到人际沟通的进行。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 ①发出信息的人使用的传播技术,包括发出信息的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考力、手势、表情等的表达优劣程度; ②发出信息的人的态度,包括自信、尊重对方、竭力使对方对沟通感到兴趣等; ③发出信息的人的知识程度,包括丰富的知识、社会经验、人情世故等; ④发出信息的人的社会地位; (2)影响信息的因素 ①语言及其他符号的排列与组合次序; ②信息的内容; ③信息的处理情况; (3)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 同一信息经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传递,其效果可能大不一样。(详细可参见说服部分) (4)影响接收者的因素 ①接收者的心理选择性,如有些信息接收者乐意接受,而一些则不一定; ②接收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如处于喜悦情绪状态的人容易接受他人向其提出的要求 在实际沟通过程中,上述四方面的因素通常是联合发生作用的。 二.亲密关系 ★★ (一)亲密关系 当两个人的相互依赖性很大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即为亲密关系。主要包括:亲情、友谊、爱情。 其特点包括: 1.相互依赖,即双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 2.共同活动,双方来往频繁,喜欢经常呆在一起; 3.感情卷入很深及高度相互依赖,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方成为个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 4.交往动机的转变,由注重交易转变为追求共享; 5.亲密感,即心理上的亲密感,表现为广泛的自我表露,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接纳。 人类最初的亲密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 (二)爱情定义与分类 斯腾伯格的三元理论: 在斯腾伯格看来,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和承诺(Commitment)。其中激情指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指心理上的喜欢的感觉;承诺指心里或口头的预期。这三种成分的组合构成了7种爱情形式: 1.喜欢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 2.迷恋式爱情: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3.空洞式爱情: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 4.浪漫式爱情: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5.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6.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7.完美式爱情:三者俱有 (三)亲密关系的维持 1.平等:平等是亲密关系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按照公平理论,人们的付出应该与其收益成正比; 2.归因:幸福的夫妻经常做强化对方的归因;而不幸福的夫妻则经常做抑郁式的归因; 3.沟通:走向破裂的婚姻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埋怨,并对对方的关怀置之不理; 4.嫉妒:在亲密关系中,嫉妒一方面是浪漫爱情健康的标志,它反映了个体对这种关系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嫉妒也常常引发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在许多情况下是损害双方关系的。 (四)亲密关系的终结 当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失去其价值的时候,人们往往采取四种不同的对待方式: 1. 真诚:表现为被动地去弥补出现的裂痕,采用这种策略的人由于害怕对方的拒绝行为,所以很少说话,耐心等待,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使对方回心转意(被动、建设性)。 2. 忽视:这是许多男性经常采用的一种消极策略,他们会故意忽略对方,与对方在一起时经常挑剔对方的缺点,这种策略经常被那些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或不想改善但也不想终止这种关系的人使用(被动、破坏性)。 3.退出:当人们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采取的方式(主动、破坏性)。 4.表达:双方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妥协并尽力维持亲密关系(主动、建设性)。 三.偏见与歧视 ★★★★ (一)含义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偏见的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如性别歧视等。歧视含义即为,在政治、经济、文化或其他领域里,在人权以及基本自由的认识、享受、行使上,针对某个人群所施加的妨碍其权利生效的一切约束、排除和限制。 偏见、刻板印象、歧视三者间的关系(常考简答题) 刻板印象偏向于认知,是偏见与歧视的认知基础;偏见偏向于情感;而歧视则偏向于行为倾向。 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又不同于态度。态度包含着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而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之上。既不符合情理,也不符合逻辑。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 1.团体冲突理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 2.社会学习理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所致,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多来自父母。 3.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和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与对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等都助长了人们的偏见。 4.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的内部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 (三)偏见与歧视的形成因素 1.情绪因素 歧视的替罪羊理论——挫折,如:困苦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 成为替罪羊的特征:安全;可见性(替罪羊群体具有突出的消极特征);歧视者对替罪羊的陌生性;歧视者以前不喜欢某群体。 2.社会因素 ①社会地位的不平等;②成群结党,明分彼此——社会同一性理论 3.人格因素:独裁主义人格容易导致偏见 4.认知因素:类别化,选择性信息加工(刻板效应) (四)偏见的影响与克服 1.偏见的破坏性后果主要指对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后果 ①自我实现预言(自证预言):偏见让受害者得知后,这种消极的期望便可能会使其形成自卑感等,进而证实了偏见者起初的看法 ②性别角色上的影响:如社会中常见的“灰姑娘情结”,经过许多年的偏见,女性通常认为自己是无力的、依赖的,需要“白马王子”来追求与保护等 ③疏离:社会的隔离会导致并强化偏见,而偏见又会反过来增加隔膜和疏离。 2.消除偏见的方法有: ①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中多注意父母与媒体的影响可以减少偏见 ②受教育:有时候人们的偏见更多地来源于知识的缺乏和狭隘,所以通过让人们接受更多的教育来减少偏见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③直接接触:在地位平等、有亲密接触、团体内部有合作、有共同目标、有支持平等的规范等条件下,对立团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存在的偏见 ④自我检控:偏见本身与认知过程有关,所以通过认知过程的检控也可以减少偏见。 四.利他行为 ★★★ (一)含义 利他行为:无个人动机,不期望获得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与助人行为及亲社会行为的区别: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任何他人、对社会(包括事物)有利的行为;而助人行为则特指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又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及具有个人意图的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一种是回报他人的利他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1.本能论——(生)威尔逊,白蚁、蜜蜂、鸟类、灵长类动物以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的本能本能论难以用实验研究来证实习得论 2.习得论——多数心理学家的观点:利他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3.社会交换论——人际相互作用:最大奖励,最小付出。 4.社会规范论——人类社会最普遍的两种规范: l交互性规范:人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l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助人行为的实验研究 历史背景:吉诺维斯案件1964年,纽约,责任扩散实验:房间充烟大学生,“遭难女士”实验研究结论,拉特纳总结出到1980年止,近50个研究中90%的研究表明:紧急事件背景下,在场的人越多,个人对特定事件负责的意识就越低;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最大。 (四)助人的决策过程(拉特纳与达利) 1.注意——事件的发生;2.解释——事件的性质与意义;3.确定责任——自己是否应干预;;4.评价——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用什么方式帮助?直接/间接干预?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 其产生的原因有:责任扩散、情境错觉、评价恐惧、角色期望等。 (五)助人者的心理特征 1.人格:米德拉斯基(Midlarsky,1972),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有正相关关系 2.心境:积极心境助人行为更多;消极心境具有两重性(以移情为中介,取决于个体将关注点放在自身或他人) 3.情感:内疚使人更可能去助人,不能直接帮助受害者时便会去帮助其他的人 4.移情:即使对被伤害的人不负有责任,看到人被伤害时也会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 5.道德:有正义感和公平感的人更常助人。 6.性别:在有危险或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发生助人行为,较为安全情境下,则女性可能性更大。 (六)影响助人行为的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心境、代价)、时间压力、社会环境(旁观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2.易引发助人行为的人的特点:1.善良、聪明、未伤害过自己;2.与自己相似的人(群体、种族、国家、政治态度等);3.有吸引力的人;4.弱者(老幼病残、妇女、意外事故的遇难者) 3.不易引发助人行为的人的特点:1.个人品行;2.强者 (七)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1.增加责任的明确性; 2.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激发助人动机 若干应用研究:免费搭车者如果直接看着开车人的眼睛,而不是注意过来了什么样的汽车,则搭到车的机会将增加一倍; 3.提供亲社会榜样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中的亲社会榜样对人的影响作用比反社会榜样要大。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戈尔德曼(Goldman),1986以地方动物园的名义,请附近居民装75封信并写地址研究者先用留面子技术,随后再用登门槛技术。 留面子效应:人们在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要求的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Effect):个体接受一个小要求后,为保持形象一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得寸进尺)。 基于登门槛效应的低球技术:个体接受一个小要求后,马上提出一个大的要求。 门面效应(The “door-in-the-face” Effect):先提出一个很大的会被拒绝的要求,接着提出一 个小一些的要求,比直接提出要求更有可能接受这个小要求。 五. 侵犯行为 ★★ (一)含义 反社会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 构成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1.伤害行动:实际的和可能的(未遂);2.伤害意图(区别于过失)3.社会评价(区别于正当防卫) (二)侵犯的分类 1.侵犯方式:言语侵犯vs动作侵犯 2.侵犯动机:敌对性侵犯 vs工具性侵犯 敌对性行为:一种源于愤怒,旨在将痛苦将与人的侵犯行为 工具性侵犯:以攻击为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而非以造成伤害为目的的侵犯行为 本文详细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关系的内容,大家先得把各个院校所要求的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上面的知识点和例子看熟,参照本文理解,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借此本文致敬菲利普·津巴多及其对心理学的伟大贡献。 更多心理学考研信息,如院校参考书、考试内容、复习方法、招生人数、分数线等问题可以咨询博仁考研老师,博仁考研祝福大家能考上心仪的院校。 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