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旗袍的“错彩镂金”.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883674 上传时间:2025-03-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旗袍的“错彩镂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旗袍的“错彩镂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旗袍的“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之美 [ 作者:彭勃 朱和平 王美艳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点击数:509 更新时间:2009-7-1 文章录入:admin ]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对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了中国美学博大精深、极其丰的富内涵的基础和源泉。按照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观点,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美:“错彩镂金”的美和“初发芙蓉”的美,这两种美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独特面貌。“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1](p34)笔者认为: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其审美思想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两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因为“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2](p80)。 1.华丽之美——“错彩镂金” “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从青铜器那种严肃整齐、雕工细密的图形花纹中可看出,它利用人为工艺和技巧,注重体现形式上的美,以繁缛、细腻为特征,追求华丽奢侈的美感。“错彩镂金”的审美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可以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核心为“礼”和“仁”,反映在美学思想上就是强调艺术表现的形式要遵循“礼”的规范,艺术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伦理密切相关;以“仁”释“礼”,目的是以“仁”复“礼”,最终到达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为标准。荀子的“性无伪则不能自美”,就是强调艺术的人为性和外在的功利性,只有经过“伪”才能符合美,以尽善尽美为理想,忽略了艺术的本质,满足统治阶级的奢华侈靡的追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美学中“错彩镂金”的美主要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和情趣。 2.平淡之美——“初发芙蓉” 从形式上说,“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是与“错彩镂金”的美相对立的,强调以自然为美,“平淡”为主要特征,注重表达思想情感,追求“韵外之致”的境界。 宗白华先生指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1](p35)“初发芙蓉”之美是魏晋时期以后文人化的艺术门类中普遍的追求,成为中古以后中国美学精神的主流。美学思想在此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传统思想中迸发出来的,是一种解放的新思想,是对自由的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的个性与自然本性的和谐统一。追根溯源,这种美学思想是与道家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崇尚以自然为美,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老子思想的核心为“道”,即是自然,“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无味”乃“以恬淡为味”,以“无”为一种最高的美的境界。如同宗白华先生所提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而“初发芙蓉”的美正是以自然平淡为主要特征的,“平淡”一词的思想根源正来自于道家。在中国美学中,不能把“自然”“平淡”理解为平庸和枯淡,而是一个极高的境界,是“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意境,正因为如此,“平淡”也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上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虽然“初发芙蓉”的美较之于“错彩镂金”的美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中为普遍的追求,具有大众化和普遍性,但在一部分传统文化,如服饰、器具、礼仪中也还离不开“错彩镂金”的美,因此,“错彩镂金”的美和“初发芙蓉”的美正如儒道互补一样,始终贯穿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当中。中国服饰中极具民族特性的旗袍,其发展演变便充分体现了这两种美的碰撞与交融。 3.衣以达意——旗袍的美学阐释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是审美文化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在服饰美学思想中,反映着不同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形态和审美追求。在中国服饰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服饰特点,不仅反映了人的阶级等级,也表达着人的思想和风格,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文化思想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判断。 旗袍作为中国女性服饰的代表,从传统的服饰演变到民族的标志,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各个时期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形态和审美情趣,“错彩镂金”和“初发芙蓉”这两种美感也充分体现和贯穿在旗袍审美的情趣中。 (1)传统旗袍 传统服饰的旗袍,以最初的旗人的便服,变为满、汉必穿之服,其审美思想和情趣不仅遵循服饰之制,而且表现出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这些意识形态,利用图案和色彩以及饰品等来区别等级和尊卑。 我们从现存的历史文物中可以发现,清代宫廷与官府中妇女所穿的传统旗袍,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宽大、硬朗的传统服饰造型,将妇女弱小的身躯隐藏在宽大华丽的服饰中。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其审美观念也是盲目和空洞的,对美的追求停留在精益求精的刺绣工艺和复杂繁琐的镶滚技巧上,繁缛细腻,尽善尽美,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十八镶”,于领、袖、襟、裾等部位,镶钉十余重花边,花边的面积占据衣服的一半。以衣服装饰的华丽、衣料的贵贱、服制的图案等来显示自己的地位,掩盖身体的缺陷以及内心的自卑与空虚,在高贵与威严下给人以冷漠感,这种贵族式的传统旗袍表现的正是“错彩镂金,雕 缋满眼”的美。 平民式的传统旗袍虽然仍以传统宽大、平板为其服饰造型,但是由于穿着者地位与经济的原因,衣服的表面减少了刺绣工艺和镶滚的技巧,服饰的图案也以简单自然为主,简洁淡雅,给人以自然清新的感觉。平民式居家的传统旗袍给人一种亲近、祥和的感觉,显出“初发芙蓉”的美。 传统旗袍中表现的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主要是受到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而非人的内心自然的追求,因而传统旗袍主要体现的是“错彩镂金”的美。 (2)近代改良旗袍 由于社会的动荡巨变,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思想得到解放的同时,作为具象表现的服饰,首先得到了改变,废除了封建社会服饰之制。在追求自由、平等思潮的背景下,人们对服饰的审美观念有了彻底的改变。特别是近代改良旗袍,其形制及风格已与传统旗袍大相径庭了。近代改良旗袍抛开繁缛与矫情,以追求自然简单为美;利用西方独特的剪裁工艺,主张体现人体的自然曲线美;注重突出个性,表现出自由多样化的美。现代旗袍指的也是改良后的旗袍。 典型的改良旗袍,缩短了袍身,剪短了袖子,开高了裙衩,收紧了腰身,将女性的胸、腰、臀充分地展示出来,体现出人体的自然曲线美。去掉了繁琐的刺绣与花边,只利用本布的自然花色,将自然淡雅表露无遗。旗袍的彻底改良,摈弃了思想的禁锢,追求思想的解放,表现出女性的自信与独立;抛开了身体的束缚,追求自然简单的美,自由地展示东方女性独特的风韵,“袒露而不失雅正”。改良旗袍中,大众化的审美情趣更好地诠释了“初发芙蓉”的美。 具有另种风情的礼服式改良旗袍成为礼服的首选。在基本改良的造型下,在两肩处或在胸前裁剪出含蓄的性感,配上刺绣与珠饰,雍容华丽,产生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改良的旗袍中,“错彩镂金”的美更多地表现在舞台服饰和礼仪服饰上。近代改良旗袍中体现的这两种美感和美的理想,是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对自由的追求,以实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美。在改良的旗袍中,较之“错彩镂金”的美,“初发芙蓉”的美是更普遍及大众化的美。 (3)现代旗袍 旗袍经过上百年的历程,无论是在居家生活中,还是在礼仪舞台上,甚至在社交场合中,能够再度流行,成为今天的经典,原因在于旗袍以其不变的民族风格,适应当今万变的审美需求,成为女性衣橱里必不可少的时装,更成为国内外设计师灵感的源泉。它的立领、盘扣、开叉等元素,已成为一种符号,被设计师巧妙地结合在现代的时装当中。当代法国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说过:“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3](p43)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郭蓓设计的礼仪小姐的服饰,充分地将旗袍的元素与现代的时尚结合在一起,在高贵的旗袍立领下,将局部处理成具有晚礼服风格的镂空,将东方含蓄美与西方性感美结合在一起,“蕴”与“露”之间“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利用局部刺绣点缀出华丽的美,简单大方裁剪出自然曲线的美,将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初发芙蓉”中蕴含着“错彩镂金”,相互衬托,曼妙多姿。这款礼仪服饰既华丽高雅又简洁大方,不仅向世人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风韵,也再次证明了旗袍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民族的标志。当年旗袍改良的目的是利用服装的力量来表达平等和独立人格的内在诉求,如今的现代旗袍的现实意义已不像最初那般重要,现在更多地是希望表达性感与优雅,体现旗袍的精髓。这一演变充分表明:只有将民族的个性与世界的共性结合在一起,旗袍才能成为永恒的经典。 4、“淡妆浓抹总相宜”——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各个门类的传统艺术虽然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体系以及审美的标准,但是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却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因此,旗袍所体现的“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之美,很容易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找到共鸣。 “虚实相间”“若隐若现”是国画中独有的美学意识的表现,旗袍中蕴与露的表现,正暗合了这一绘画理念。在旗袍立领的包裹中显出一线玉颈,在合体裁剪的衣料中自然流露出女性的曲线美;在流动的高开裙钗间,将女性的秀体若隐若现……一蕴一露,动静之间尽显东方女性独有的性感。 当然,在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中还有层层渲染、工于勾勒的重彩表述,让受众陶醉在五彩缤纷的意境中,吸吮画者带来的脉动,用色彩的力度给人以视觉的震撼。这种用浓烈的色彩创造出的艺术作品,与旗袍中的“错彩镂金”的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旗袍中“初发芙蓉”的美,又与中国画“飞白”艺术的表现形式、追求简淡的山骨水韵、“无画之处皆成妙景”的艺术境界不谋而合。浓如牡丹的富贵,或是淡如兰草的雅致,始终都能体现出旗袍的神韵。正如中国画中的虚实相合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旗袍也借浓淡相宜以追求“人衣合一”的境界。服饰(特别是旗袍)的应用与发展,是综合载体完美和谐的结果,“错彩镂金”的美和“初发芙蓉”的美交相辉映时,才是这两种美或美的理想最好的体现。 5.结语 美感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美感的延续也将促进审美的追求。在当今全球化的发展中,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将是多元化、多层次和多需求的。现代美学是对传统美学传承与发展的过程,“错彩镂金”的美不再是传统文化当中的“雕缋满眼”,“初发芙蓉”的美也不再是单一的“自然可爱”。繁中有简,简中有繁,这两种美或美的理想只有“相济有功”,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地丰富和延伸,才能共同营造美学和艺术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汤新星.旗袍审美文化内涵的解读[D].湖北:武汉大学,2005. 作者简介:彭勃(1971-),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饰文化理论与应用。 来源:《艺术探索》2009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