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班教案:奇妙的静电(科学 健康)说课稿
平江县长寿镇中心幼儿园:吴欣欣
一、说设计意图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生成于幼儿对一次生活现象的观察,午睡起床后,老师给女孩子梳头时,有的小朋友的头发梳过的时候就飞起来了,并且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小朋友脱衣服时都会产生这种现象,但是幼儿不明白其中的奥秘,所以,我设计了这次科学活动《奇妙的静电》,试图让幼儿在玩耍中探索出魔力产生的原因(摩擦),以及魔力的实质(静电).。
二、说活动目标:
考虑到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此次活动的目标为:
1.使幼儿知道静电的存在,初步的了解静电。
2.激发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探索兴趣。
3.了解静电对人们的好处,以及其带来的危害.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使幼儿知道静电的存在并产生对静电现象的探索兴趣,让孩子有目的的探索出静电产生的原因,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产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前,教师和幼儿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塑料尺、塑料笔、筷子、吸管以及一些碎纸片若干。
五、说教学法:
本次活动的对象是大班的幼儿,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学方法为主,努力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同时还采用了参与法,讨论法,自主探索法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目标,我在这一活动中还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六、说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魔术表演
1、活动开始,我要两个小朋友到前面演示,提高对活动主题的兴趣。
2、创设情境:“今天我要给小朋友表演一个魔术,小朋友仔细看”教师出示一根塑料棒,请幼儿摸一摸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一一尝试肯定是塑料做的这种说法。
3、教师操作,教师边念咒语“魔力魔力快快来,魔力魔力快快来”,边在身上摩擦塑料尺,然后再用摩擦过的塑料尺去吸引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幼儿会观察到小纸片纷纷被尺子吸引上来,从而对活动过程产生探究欲望。
让孩子有目的的探索出魔力产生的原因,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我设计了这个魔术,一方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幼儿思维有困难的时候,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
(二)幼儿操作,探索静电的产生。
1、这一环节请幼儿自主操作,探索魔力产生的原因,我提示幼儿说:“桌子上有很多碎东西,请你们每人拿一个小盆子,再选一个工具用魔力的方式去收拾干净。”
2、孩子们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着尝试,教师观察。针对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情况,教师给予适时的提醒,比如可以提醒幼儿换换别的工具,或想想老师的魔术等等。
3、当大部分幼儿都尝试成功的时候,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是怎么让你的工具产生魔力的?”带着问题,幼儿继续尝试.教师可以随机走到幼儿的身边问一问:“你的魔力是怎么产生的.”
4、如果幼儿突破第一个问题,知道摩擦可以产生魔力,那么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需要尝试的问题:“试试在别的地方摩擦能不能产生?”
5、集中演示,请几名幼儿分别演示操作过程。
教师提问:“你们是用怎样的方法产生的魔力?请用语言告诉我。”教师边做摩擦的动作边启发引导:“你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产生的魔力?”(幼儿)——“摩擦”
6、小结
教师进一步引导:“是摩擦产生了这种魔力,谁知道这种魔力是什么?”给幼儿一个思考的时间,使幼儿在脑海里完成一个“魔力”到“静电”的转化。
教师小结::这种魔力就是静电。静电是因为物体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其实老师的塑料尺不是有魔力,而是有静电。静电对小的颗粒有吸附作用,你的头发和你的小工具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才能吸引那些小东西。”
(三)联系生活,了解静电
教育要有时效性,要联系幼儿生活,因此我做了以下拓展活动: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静电的好处和危害。好处:利用静电原理,可以进行静电除尘,净化空气;利用静电印花机可以印花;利用静电原理还可以打印。
危害:引起火灾;电器所带的静电对人身体有辐射;身体的静电会吸附许多尘埃,对身体造成危害。
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这是为了让幼儿建立联系的观念,把课堂上所探索的,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启发幼儿对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