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验初中 八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 刘伟伟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授课时间 编号
课题
中国的对联文化
课时
1
课型
合作探究课
学习
目标
1、 激发对对联的兴趣,了解属对的基本要求。2、拓宽视野,了解我国的对联文化。3、会根据不同要求对对联。
课标要求:了解属对的基本要求,会根据不同要求对对联。
重点
难点
了解属对的基本要求
会根据不同要求对对联
学 习 内 容
学法指导
【导入明标】5分钟
我收集了各班房顶的标语文化,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对联。给大家分享一下。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了解中国的对联文化。
【自主学习】10分钟
1、对联的含义:
2、对联的基本要求:(1)、 (2)、
(3)、 (4)、 (5)、
(6)、
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你能给大家分享你印象最深的一副对联吗?
4、贴对联的知识:
【合作探究】10分钟
1、 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2、请就上联对出下联。
(1)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
(2)、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
【展评点拨】10分钟
1、 给某位老师或某学科写一副对联。如,物理老师:
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2、 请就我们学过的某篇古诗文或作者对出下联。
上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香自幽远;
【达标测评】10分钟
3、 自创一副自勉联或为大家分享一副自勉联,并说说理由。
展评点拨
展示内容
展示形式
展示组号
点评组号
要 求
1.展评要声音洪亮,讲解清晰
2.展示者要讲解思路方法,并征求同学老师的意见。
3.展评中师生要注意思考倾听,勇于质疑。
4.要注意礼貌用语
课后反思:
熟悉对联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对对联文化的热爱。
拓展提升;《对联中的典故》阅读(12分)
对联中的典故
① 分析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 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它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④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比如有了丢羊补牢不算晚的生活经历,才会产生文字的“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的典故。
⑤对联用典故,多以典喻今,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修辞,以典美文,以典突出主题,以典达到思想、意境艺术完美统一的效果。可见,典故于对联的重要性。因此,运用典故,要熟悉典故,积累典故,善于选择,使典故用得妥贴妙切。
⑥一要了解历史。多读点古书,熟悉典故,掌握典故。我国的典故多来自经史子集,但也有用现代典故的范例。
⑦二是注意典故的思想性,重视典故的教育作用。不论什么形式的文艺都要求有健康的思想性,才能美化人的心灵,起到教育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典故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思想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而且自身还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和精辟哲理,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受到启迪和教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说明典故教育意义的久远和巨大。
⑧三要典故用得新颖,使典故在对联中有新鲜感。做到这点,要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善于从中发掘别人所没见到的思想,从新的高度加以理解,才能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好对联,以引起读者的新鲜感,增强对联的感染力。
⑨四要讲究匠心技巧,活用典故。典故是现成的,但不是简单的照搬或强拉硬扯就算用典了,应在原有典故的基础上,采用变通的手法,创造异乎寻常的用法。如朱自清晚年在贫病交困中写的自勉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⑩这是用李商隐《乐游原》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稍加变动,用以表示作者在艰困的境遇中,对反帝斗争的坚定及对新的希望持有的乐观态度。
1.阅读选文,根据对联用典的要求填空。(3分)
对联中所引用的典故,要想“妥帖妙切”,就要了解历史, , , 。(每空4字)
2.为第一段横线处仿写一句话。(2分)
3.分析第③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4.苏轼从小爱读书,他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他又对这副对联进行了修改,你能指出他对联的不足之处吗?你能试着帮他修改吗?(4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