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崛起与国际资本流动问题探讨.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880680 上传时间:2025-03-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崛起与国际资本流动问题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崛起与国际资本流动问题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崛起与国际资本流动问题探讨 王佩真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弱国发展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从而引起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崛起议论纷纷。欢欣鼓舞者有之,千方百计抑制者有之。那么,到底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呢?中国的崛起与国际资本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中国曾经有过辉煌历史 据记载,中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经济大国。仅以15世纪初的明朝帝国为例,当时拥有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巨额税收,拥有数百计的军队和最精良的装备,承担着繁重海运任务的海运粮船,其军事力量足以歼灭沿海的倭寇。历史证明,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出现了各国争相来朝的盛况。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曾轰动世界的600年前的郑和七次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74年,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航海壮举,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是中国人的骄傲。这一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航海技术最先进的海洋大国,并将友善与和平以及中国的文明带给了全世界。 由于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付出,在1820年时,中国的总产值仍居世界第三位,人口的比重也高于其它国家,按世界人口的增长与生产力的增长都快于欧洲增长速度,曾经成为世界性强国。 二、中国也曾长期处于落后和屈辱地位 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近代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中。曾遭受了鸦片战争、日本占领、列强的瓜分、封建割据、国家主权被剥夺、经济命脉控制在外人手中,封建专制主义在中国统治已有三百年,任各个列强割据,以及封建王朝的卖国求存。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光辉的古代文明的中华民族从此一掘不振。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凭借其殖民统治,从1300-1820年,中国经受了从元朝到明朝,再由明朝到清朝之间出现的多次动乱的影响。但从整体经济观察,中国这个时期是一个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时期,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几乎是同步的。 与此同时,欧洲人口的增长速度虽然慢于中国的速度,但到1820年时,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是中国的两倍。欧洲的进步归功于快速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归功于对美洲大陆的大面积的征服和殖民所带来的收入,以及来自诸如亚洲和非洲的贸易所带来的收入(参见图1、图2) 图1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比较:400-1998年 图2 中国与英国人均GDP水平比较,1700-1998 英国 资料来原:本文附录A、B和C。纵轴刻度为对数标准。转引自《世界经济千年史》(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ison) 三、中国的兴起 西方作者研究了西欧复兴和振兴(1000-1500) 一是人口增长比世界其它地方都快,特别是城镇人口增长快;二是逐步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对中国过去两千年来人口、总产值和人均收入进行广泛分析(Maddison,1998)。帕金斯的著作(1969)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借用国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长冠以“中国崛起”之词。 (一)中国崛起的国内外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摆脱封建、官僚和帝国主义的压榨,解放了生产力,开始在一片废墟上艰难的起步。在经济上,新中国所继承的是十分落后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很乱,通货急性膨胀。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企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中国人民奋起进行抗美援朝。实行边抗、边建、边稳的政策措施。美国政府还宣布管制中国在美国的公私财产,禁止一切美国货物和船只进入中国。还操纵巴黎筹委会对中国实行国际性的,全面的封锁禁运,阻止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由于急于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也曾出现过急于求成,急于发展和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如五八年的“大跃进”欲速不达的情况,“文化大革命”对生产力又一次的破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冲破封锁禁运,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二)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生产总值逐年增加 工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82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77251.9亿元(参见表1)。 表1 中国GDP的变化:1952-2003年 年 份 年 份 1978年 3624.1 1990年 18547.9 1979年 4038.2 1991年 21617.8 1980年 4517.8 1992年 26638.1 1981年 4862.4 1993年 24634.4 1982年 5294.7 1994年 46759.4 1983年 5934.5 1995年 58478.1 1984年 7171.0 1996年 67884.6 1985年 8964.4 1997年 74462.6 1986年 10202.2 1998年 78345.2 1987年 11962.5 1999年 82067.5 1988年 14928.3 2000年 89468.1 1989年 16909.2 2001年 97314.8 2002年 105172.3 2003年 117251.9 2004年 13.5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 (三)逐步冲开禁运,融入世界 中国逐步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经济实体,增长率是其支柱,加入世贸组织是其融入世界经济格局的象徽。中国的对外贸易逐年增加。1992年进出口总额64.6亿元(人民币),1999年达到29896.2亿元;2000年达到29273.2亿元;2001年为42183.6亿元;2002年为51378.2亿元;2003年为70483.5亿元;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亿美元,增长35.7%;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23.2%;我国已居世界贸易的第三位。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①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1992年《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 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看表2: 表2 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700-2015年 1700 1820 1900 1950 2001 2015 人口(百万)400 中国 138 381 400 547 1275 1387 美国 1 10 76 152 285 323 世界 603 1042 1564 2521 6149 7145 中国占世界比重(%) 2.3 37 26 22 21 19 Gdp(10亿1900年国际元) 中国 83 229 218 240 4570 11463 美国 0.5 13 312 1456 7966 11426 世界 371 696 1973 5326 37148 57947 中国占世界比重(%) 22 33 11 5 12 20 人均Gdp(1900年国际元) 中国 600 600 545 439 3583 8265 美国 527 1257 4091 9561 27948 35420 世界 615 668 1262 2110 6041 7154 中国/世界(世界=1) 0.98 0.90 0.43 0.21 0.59 1.16 资料来源:1700-2001年的数据来自The World Economy:Historicul Statistics, Decd,2003。2001-2015年预测的数据来自Deuelopment is Back,Oecd,2002。 数引至《世界经济千年史》(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ison)著。 图3 中国与美国人均Gdp水平比较,1700-1998年 资源来源:附录A、B和C,纵轴刻度为对数标准。 其基本观点:“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欧就已经富裕了,即在那个时代与其它国家相比是富有的,它们的财富是数世纪以来积累的结果。这种积累依次依赖于投资,对欧洲之外的资源和劳力的利用以及重大的技术进步。它不仅发生在物质产品的生产方面,也发生在它们的交换和分配的组织及融资方面。大约在1800年,欧洲和美国落后于亚洲之后,突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赶上并超过了亚洲。” 增长分析的主要问题是要解释资本主义集团与其它之间会产生如此大的差距。过去也有些发展中超前的例子,如欧洲从最低点崛起并赶上中国,日本在低川帝府时代赶上中国,后来又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黄金时代,西欧在追赶美国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中,复杂的亚洲(包括中国、印度和其它所谓的“亚洲虎”地区)已经极大地缩小了它们因落后而发生的差距。 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在逐步崛起。而中国的崛起既没有通过向外扩张,如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地统治,对落后国家的剥削而崛起,也没有对其它国家不平等待遇而获得自身发展,而是在摆脱殖民统治,封建压制和官僚资本的压制下逐步冲开国际封锁和禁运中发展起来的。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改变了与西方国家的地位,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人均产值就更少了。 四、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种种评价——有益论、危险论 (一)亚洲人民乐见中国的崛起 深受外强侵略过的中国和亚洲人民一样,它不可能构成对其它国家发展的危险。相反,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投资和消费强国会对它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记忆犹新的是1955年4月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洲会议,即万隆会议,那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会议,“是亚洲国家团结合作的盛会”,向国际社会响亮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对于新生的中国而言,万隆会议它不仅消除当时一些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危险论的影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国争取更多的亚洲国家及朋友的一次重大尝试。50年过去了,虽然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没有变。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所著的《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2005年2月份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它认为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同其它国家的经济腾飞相比,有其不同特点。首先中国这架飞机体积庞大,13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0%,这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时期大不相同。那时的欧洲和法国也曾有过恐慌,害怕日本占据它们的市场。日本人收购它们的企业,抢走它们的就业机会。但日本毕竞是个“矮子”,是架小飞机,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3%,中国就其重量和体积而言,是架巨大的飞机,它起飞了。这架飞机的发动机新颖独特,不同于美国、日本和韩国,它集共产主义传统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于一身。一方面,中国还存在着计划经济,还有许多国国营企业;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有一些发展”。 (二)一些西方国家总是以冷战思维,抑制中国的崛起 实际上抑制中国的崛起是无效的。亨利·基辛格,美前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明确指出:“遏制中国不会凑效”。宣布与中国进行冷战会令我们一无所获,并且能见到为数不多的国家的支持① 《华盛顿邮报》2005年6月13日 。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崛起进行抑制是无效的,应该肯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独特的。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教授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经济模式独一无二》,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许多亚洲国家和其他地区过去亦经历高速且持续性经济增长,但从未有过像中国那样规模庞大的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如此强劲增长,它发展的规模和重要性之大,影响人口之多,都是空前的。实际上对中国崛起的抑制是不能凑效的。 (三)中国与世界能够共赢 中国的高速发展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和其它新兴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非常强劲,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出口不断上升;同时从亚洲进口增长亦较其它地区进口要快的多。过去25年间,已成为亚洲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占南韩出口的比重将超过美国。日本亦依赖对中国的出口带动其经济复苏和增长。中国对欧洲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与日俱增,因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近年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因特网泡沫”破灭,“911”事件等冲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中国的存在,这些冲击(包括97年亚洲金融风爆),很可能会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一个稳定因素② 香港《信报》2005年2月3日 。 “中国的经济腾飞为非洲提供特殊经验”。“非洲领导人应该看到,这时大陆已经大大落后,我们不能这样继续下去,毫无紧迫感。如果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变革因为时间已无法轻易学的来,那么,中国的经济变革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另外两点经验是,必须走工业化道路,别无它法,应该扩大非洲大陆的贸易和商业联系。③(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杰·阿英来夷)(英国《新亚洲人》月刊公月号文章)2006年6月23日 ” 由此可见,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一个稳定因素。中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包容性。在于它相信只有全世界人民摆脱贫困,共同富裕起来,中国人民才能真正的富裕起来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个攻防兼备,以中国为中心点的新战略,是在为新型国际关系开创新路。这个新战略既有很强的主动性,力图将中国的经济能量与和谐世界理念发射出去,抑制西方国家的‘唯我独尊’的心态;同时,这个新战略渗透着‘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色彩,与西方惯用的‘大棒加胡萝卜’全然不同。”使各国平等和平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①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6月22日文章 。 (四)各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中国的崛起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但它又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一条新路,即根据当地适应性要求,结合全球化思想,而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之中。各国融入全球化经济的程度主要表现为贸易发展程度及外商投资的占比。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占国内总产值的10%左右,占Gdp的4.3%,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见下表: 表3 各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 货物贸易与Gbp的比值 货物贸易与Gbp的比值 私人总投资流量与Gbp的比值 外国直接投资与Gbp的比值 低收入国家 41.3 4.8 1.6 印度尼西亚 62.4 97.3 8.5 4.2 中等收入国家 53.5 114.0 12.0 3.8 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52.5 90.0 12.8 3.5 中   国 43.9 65.8 12.7 4.3 俄 罗 斯 60.0 117.3 13.3 2.4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54.3 142.4 11.4 4.0 墨 西 哥 60.8 155.3 6.3 2.3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51.6 113.1 10.9 3.5 高收入国家 37.1 124.4 33.6 10.1 美   国 20.7 16.8 5.1 日   本 17.7 55.2 10.3 0.9 德   国 56.3 156.6 40.8 13.3 英   国 43.9 126.7 125.1 38.7 法   国 46.6 136.3 36.1 16.4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2) 各国融入全球程度、发展水平、市场规模、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等因素高度相关,我国发展开放型贸易和资本政策,其着重点: 一是完善保障公平竞争的商品和资本的管理体制,建立以鼓励创新、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为主要手段的进出口促进体制,抵制对我反倾销政策的颠颠袭击。 二是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由于我国加入WTO15年内仍将被视为非市场经济,歧视性反倾销和所谓特殊保护条款有可能制约我国的商品和资本顺畅流出。应规范企业行为,避免受人以柄。 三是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的贸易和资本管理制度,冲破所谓技术贸易壁垒(TBT),检验检疫(SPS),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等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四是逐步放宽境外投资制度,鼓励有条例的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研发技术,建立营销网络和带料加工等投资活动。 五是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境外投资已成为争强国际竞争力,国家科技经济更快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可喜的是中国已开始颁布资本流出政策措施。 五、中国崛起与国际资本流动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广大中国人民辛勤劳动对祖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但也存在资金和技术不足的瓶颈。这有赖于资本的内部积累和外资的投入。实行内源与外资的互动。 (一)扩宽开放领域,引进外资,并善于引导 我国发展内外通开的经济,向世界开放资本流入的限制。逐步改善投资环境。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能力。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见下表4: 表4 我国利用外资情况:1999-2003年 年 份 合同利用外资 实际利用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1999年 520.49亿元 526.59亿元 7785.68亿元 2000年 711.30亿元 593.56亿元 8246.75亿元 2001年 719.76亿元 496.72亿元 8750.11亿元 2002年 847.51亿元 550.11亿元 9818.93亿元 2003年 1169.01亿元 561.40亿元 11173.51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 2006年要继续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值量,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更好的把引进外资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结合起来,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中西部地区,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限制外国人投资房地产,以防止房地产泡沫加厚。据报导,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都在试图打入亚太地区,其中首选就是中国,大约300亿元的海外资金,一些国际投资银行和房地产基金,宣布计划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投资30亿元。①美国《国际先驱论谈报》2006年6月23日 (二)积极实行国内资本“走出去”战略 资本流动是双向的。中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向外发展。“要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扩大开放中重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②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目前一批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已走向世界。我国在为资本走出去正创造积极的有利条件,包括资本账户的开放,汇率体制的改革,以及国际储备的积累等方面为资本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1、资金流动与资金账户的开放 鉴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国资金账户的开放过程中必须慎重。目前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已经启动。在国际资本基金组织确定的43个资本账户交易项目中,我国实现可兑换项目有8个。如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商业信用,非居民对内直接投资等,占18.6%;有较少限制的有11项,占25.6%;有较多限制的有18项,占41.9%;严格管制的有6项,占13.9%。 鉴于亚洲金融危机教训,中国放开资本项目的过程中必须慎重。虽然资本账户最终完全开放没有时间表,但资本流动渠道已经在开启。 一是2001年,中国放开了对提前偿还本外币货款,由外债转换的货款和外债与购买外汇的限制。政府允许为在国外进行战略性项目投资而购买外汇。自费留学者(大学本科以上)允许一次性购买相当于二万美金的外汇(以前仅限于2000美元),用以支付学费与学杂费(从2005年1月起)学费之外的学杂费限制将提高二万美元。 二是2002年,中国开始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GF11),允许非居民在国内股票市场投资(A股),但需要遵守某些限制规定。目前已有26家GF11共获得36.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三是2003年,对于从中国金融机构取得外汇货款的居民,偿还本金时,不再要求向政府登记并获得政府批准。国内企业被允许在外汇账户保留来自境外合同项目,境外货运和佣金,国际投资项目的外币收入,在某些省分和地区对外投资的限制(美元等值)从1000美元增加到5000美元。 四是2004年,中国原则上批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资金大约170亿美元和国内保险公司将一部分投资组合投资境外。中国政府允许跨国公司在华机构将外汇资金汇集起来,以信托贷款形式在国内重新分配,或者向境外关联机构提供货款。目前还允许移民在境外的中国公民和获得遗产的非居民转移个人资产。 五是2005年,为切实满足企业用汇需要,降低企业结汇成本,国家外管局决定调整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办法。具体规定:(1)将超额结汇期限由现行的10个工作日延长至90天;(2)扩大实际外汇收入100%核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的延期范围。 2、恰逢共时进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为资金流动创造条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其不意地宣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1%,放弃眝住单一美元的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中国政府迈出的重要步伐,是朝建立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金融体系的目标迈出重要步伐。英国《金融时报》22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宣布人民币升值,转而采用新的汇率制度,即在可调整基础上眝住一篮子货币。这将是全球经济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作为最初一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中国正在发出信号,表明它愿意担负起作为全球经济一个主要成员所应承担的系统责任。① 《金融时报》2005年1月22日 港报文章《人民币不随美国的指挥捧转》。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是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或有机构成,是中国的内政。其选择时机主要是国内外经济环境为其选择的时机。这次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它有利于资本的流动。 3、资本流出大势所趋 国家外汇局为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调整了相关政策。企业境外投资购汇不再受限额限制。从2006年7月1日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再核定并下达境外购汇额度,境内投资者从事对外投资业务的外汇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这一政策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走出去”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优化资源配给。据了解为贯彻实施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通知”要求境外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要求加强境外投资货金购付汇的审核。② 《金融时报》2006年6月9日 中国资本走出去形势可观。据有关消息,中国海尔已联手两家美国知名私募基金 ——贝思资本(Baincapital)和黑石集团(Blakstonegroup),向美泰克公司抛出价值12.8亿美元的诱人报价。美泰克公司成立于1893年,为全美第四大家电巨头,族下囊括了Maytag、Jemair、Am-ana、Magiccnef、Aamjrai和 Dynasfy等小家电品牌。据悉目前尚无其它欲购者请求竞购企业加入,海尔与贝思资本以及黑石集团的出价为每股16美元,而竞争对手利普物德的收购价为每股14美元。据说,如果半路不出现“程咬金”,收购可能成功。 联想买进IBM 个人电脑业务TCL集团吞下阿尔卡特(Alcatal)和海因森 (Thomson)的先例。做为中国三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之一,中海油2005年制定了走出去并购海外企业的计划。经过上百家并购对象的反复筛选和论证,最后将目光锁定优民科。据说,由于美国政府作梗,收购尚末成功。 四、中国企业走出的“路,迈迈兮” 应该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海外500强竞争,在发展中不可能立一帆风顺的。甚至被其它国家的企业视为竞争对手,在过去“中国制造”是低附加值,廉价商品的代表词,而现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目标,直奔商业价值链的高端而去,对此各路对手焉能不察,更不会坐视不管,故此才会十面埋伏,险象环生。”①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2006年6月12日 更为突出和重视的是西方国家政府全面进行干涉。例如,中海油收购优民科遭到美国政府的直接干预。优民科,英文名称为Unocalcoration,是一家有一百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在美国天然油巨头中排行第九,近两年其市值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与此同时,美国雷弗龙公司乘虚而入,提出180亿美元的报价(包括承担债务)。2005年6月23日6时20分钟,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这是一次涉及金额最多的一次海外企业。正在启动研究程序,然而以自由市场经济著称的美国政府却出面进行干预。看来企业国际化,中国资本走出去,却出现了无穷的阻力。对此,中国石油公司近期发出一份声明说:“尽管我们不情愿,但不能不撤回我们的报价,这对优民科的股东及员工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这是美国政府自找的。” 看来企业要走出国门,在气象万千的西方市场竞争中,选择并购目标需慎之又慎。并购将是一场高超的博弈,争取做到有理有利,中海油退出竞争是一种明智选择。 在选择对象时,应防止孤注一掷,因老练的西方企业是无利而不为的。如联想集团以现金和承担债务方式向IBM支付了17.5亿美元,同时向MBI转让了联想集团的股权。而在这两次交易中,西方公司都无花分文就摆脱了无利可图的业务。还获得了低成本的选择权。很显然是一项有利于西方企业的交易。当然,也是为了改善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但要防止孤注一掷。企业在走出国门时还要善于利用中国所具有的制造业领域的无可比拟的相对优势,使中国的创造业借走出去而达到高级化,现代化,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质量,以优质而开展国际竞争。 五、雄厚的外汇储备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无以伦比的条件 外汇储备是否丰裕是资本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见图4):       我国外汇储备数据  单位:亿美元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3月 8000 6000 4000 2000 0 6099 6591.44 4032.51 2121.65 2864.07 2005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据最新报导2006年2月底已经达到8537亿美元,超过了日本的8501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 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态势直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86.59亿美元,其中货物进口顺差228.78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顺差228.9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106.6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531.31亿美元,其它投资者净流入379.08亿美元。国际支付大多以美元为手段,顺差导致国际通货在我国迅速积累。 有人分析中国庞大外汇储备是把又刃剑。外汇储备增加会提高中国的对外信誉度。不管怎么评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外汇储备增加会提高中国的对外信誉度。是中国国力的体现,也是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上佳的安全系数,尤其是对日后中国放宽资本账户,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能够起到护航的作用。也有人担心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外汇储备,很有可能成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混乱的主要因素,中国把六到七成的外汇储备用来购买了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如果中国卖掉美国国债,都分投资欧元资产,那么,美元很可能暴跌。有人认为,这样一来,美国长期利率将会上升,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可以设想,美国将进一步要求人民币升值,也有人说,巨额外汇储备可以说是对付美国的外交手段。但过多的外汇储备也可以被美国扣为“人质”,等等。首先,充足外汇储备是我国国力强大的表现。它有利于改善国际市场制成品出口的份额。中国的大量外汇储备主要源于对外贸易逐年增多,其中轻纺产品占优势,机械重化工业仍落后于其它国家(见表5)。 第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人形容,中国是携着外币走向世界的。不错,“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不分国籍的外资进入中国是不受限制的。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经济一体化首先是金融一体化。如众所知,美元是世界货币,而我国的外汇储备相当部分是美元资产,这些美元资产的运用,除投向金融市场外,如购实美国的国货,其主要用途应是投资于国外企业,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入股,并购,更为重要的是选择机会自创企业。位于伦敦的经济学家认指出。2005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直接投资业务长了两倍以上,近60亿美元左右。今年超过100亿美元,并在3年内达到200亿美元。这和外国对中国的投资相比差距太大了。我们也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常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排斥。优胜劣汰是竞争趋势,而我国企业也不能因咽废食。因市场竞争是客观存在的。 表5 2001年世界主要制成品出口市场份额(%) 办公机构交通用设备(18.5) 化工产品 (12.6) 汽车产品 (12.6) 服 装 (4.4) 丝 织 品 (3.3) 失点品 (2.9) 欧 盟 29.2 欧 盟 53.1 欧 盟 48.0 欧 盟 24.1 欧 盟 34.4 欧 盟 44.7 美 国 15.3 美 国 13.8 日 本 14.2 中 国 18.8 中 国 11.4 日 本 10.5 日 本 10.0 日 本 5.1 美 国 11.2 中国香港 4.7 韩 国 7.4 俄罗斯 4.6 新加坡 7.5 瑞 士 4.3 加拿大 9.7 墨西哥 4.1 美 国 7.1 美 国 4.6 中 国 6.3 加拿大 2.5 墨西哥 5.4 美 国 3.6 中国台湾 6.7 韩 国 4.5 中国台湾 5.5 中 国 2.2 韩 国 2.7 土耳其 3.4 日 本 4.2 乌克兰 3.5 马来西亚 5.4 韩 国 2.1 捷 克 1.0 印 度 3.1 印 度 3.8 中国台湾 2.9 韩 国 5.3 新加坡 1.7 匈牙利 0.9 孟加拉国 2.6 巴基斯坦 3.1 中 国 2.4 墨西哥 4.2 中国台湾 1.5 巴 西 0.9 印 尼 2.3 土耳其 2.7 巴 西 2.4 菲律宾 2.5 俄罗斯 1.0 波 兰 0.7 韩 国 2.2 印 尼 2.2 加拿大 2.2 注:括号中为该类产品占全球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2002)转引自(30题) 第三,投资于国外货币市场也是一种投资渠道。如众所知,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海外高信用等级的政府货券,如购买美国的国等。如众所知,外汇储备是有成本的,但在其它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购买外国政府的债券也是一种投资。当然购买外国政府的国债,是具有风强的,有人说“中国的盈余成为外汇储备填补了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对于中国来说,巨额的外汇储备可以说是对付美国的外交牌。”但是过多的好汇储备也可能被美国扣为“人质”。市场本身是有风险的,特别是金融市场,对美国政府可能采取什么办法,我国政府是了如指掌的,中国曾经被美国封锁了几十年,中国的财产被美国冻结也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在中国的投资,建厂也不在少数。我们的宗旨是实现和谐世界,如果美国政府对我国的外汇资产实行所谓的“人质”,只能被迫中国政府,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措施了。 第四,有关外汇储备的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主要是美元占比过大。不合理外汇储备结构,一是可能造成过大的外汇风险;二是不利于我国有管理的外汇机制的实施,我国已经放弃只眝住美元的单一汇率政策,而是采取眝住一篮子外汇币种的政策;三是为避免不测之需,也不应该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当局,特别是外汇管理部门,正在密切关注和采取有利措施的。 六、积极发展跨国金融结构为资本走出去全方位服务 国际贸易的发展,产业资本国际化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资本进一步国际化,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2006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发展银行业务的最后期限。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一是占领我国的金融市场,从而视探我国金融经济活动,涉及中国金融作为国民经济核心的一种最有利的捷径。二是以其丰富的金融业务,在中国这一广泛的经济金融市场中赚取可观的利润;三是为其母国在中国的企业进行全方位服务。 一般讲,中国商业银行海外设立机构过去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外华人华侨的需要,跟随贸易和投资发展的需要,全球资金头寸调拔的需要。以及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上述因受不同时期的政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而且测重点也有所不同(吴念鲁,2006)。① 《金融时报》2006年7月10日 在海外发展战略方面,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认清自身金融控股集团的性质,认清自己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跨国公司,明确自己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而上述地位和作用又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所处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这是重新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积极进取的海外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其它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参考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发展模式,制定自己的海外发展模式。并提出逐步实现海外机构发展的本土化问题。总之,国内金融机构应适时度势,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和设置为海外企业发展服务的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由过去主要为侨资服务,转为主要为中国走出的发展战略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