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小学 邓凯飞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把握好自主学习的最佳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提供时空 把握最佳时空 自主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把握好自主学习的最佳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下面就结合一些课堂案例的分析,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
[教学片段1]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
课件出示12个一样大的正方形。
师:你能将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吗?(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生:能。(部分学生回答)
师:你能用乘法算式把摆成的长方形表示出来吗?
生:12×1=12
师:你们猜一猜他是怎么摆的?
生: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排。
师把摆成一排的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师:还有其他的摆法吗?
生:2×6=12
师:你们猜一猜他是怎么摆的?
生: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两排。
师把一行摆6个,摆两排的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师:还有其他的摆法吗?
生:3×4=12(方法同上)
师:以3×4=12为例直接揭示12是3的倍数,12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是12的因数。
……
[反思]:案例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用12个正方形摆成长方形的活动过程但并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而是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直接揭示出3种不同的摆法。课后研讨时,部分教师也认为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很快地得到答案,不必给学生活动的时间,节省出时间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还有教师认为摆一摆这个环节可以不要,让学生直接去想几乘几可以得到12,这样既方便又省时。
教师们就这个摆不摆的问题进行了激烈地争辩,最终达成共识:1.首先要从研读教材入手,领悟教材编写意图。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出来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现在的教材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摆小正方形实践操作活动,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2.让学生摆一摆后再交流,这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时空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转变的重要标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文章中、口头上。3.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摆一摆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其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能力强、反应快的学生在问答式、讲授式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比较突出,而能力弱、反应慢的学生不给他们动手动脑的时空,那他们只能成为巢中的小鸟张着小嘴等着老鸟们嘴对嘴的喂养了。只有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缓冲带,让他们有时空动手动脑,才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感受与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去交流,他们才有顿悟感、成就感。
二、把握自主学习的最佳时空
[教学片段2] 苏教版四下《折线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
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温度
12
16
21
24
20
15
9
师:观察统计表你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了一些几时温度是多少以及最高温和最低温的问题)
师:你知道升、降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吗?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交流:
生:升得最快的是9:00—11:00,降得最快的是17:00—19: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16-12=4,21-16=5,24-20=4,15-9=6,看得数的大小,所以就知道了。
(以上环节用了较多的时间)
师:如果不用计算能一下子看到结果吗?
生1:估计。
生2:条形统计图。
师让学生看书,书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学生看了一会儿)
师:书上给我们提供了一张折线统计图。
接着老师用多媒体示范先描点,再连线绘制了书上的折线统计图(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然后出示下列问题让学生完成。
1.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时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
3.气温升得最快的是()时到()时,降得最快的是()时到()时。(这个问题第二次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线的陡与平来判断气温升、降得快与慢。可惜学生的思维点还在刚才的统计表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交流答案……
[反思]:从片段2中不难看出教师时刻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得到哪些信息?;你知道升降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吗,请同学们讨论等。这些环节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随时的,但不是随便的,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选择在最佳时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片段2把自主学习的时空主要留在了对统计表的观察、讨论、交流上,而到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却把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观察折线统计图的机会剥夺了,变成了传授式的边讲边画,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折线统计图。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没有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其实教材说明和建议在这方面说得非常清楚,她要求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读懂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上。可以先出示“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说说“分别是在一天中的哪几个时刻测量气温的”“每次测量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并出示与统计表相对应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再重点通过回答教材中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认识折线统计图。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时空应放在读懂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上,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等等。
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空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能动地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会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通过给学生出示预习要点、思考问题及尝试练习题,让学生尝试概括学习目标、领悟学习重点、探索解决难点的方法。并通过预习,让学生尝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发现进入课堂。
2、教会学生学会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为此,怎样引导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把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表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的新授导入。师问:“同学们喜欢玩陀螺吗?”(喜欢)老师拿出一个自制的陀螺(在一个圆形纸片的中间插了一根铁钉)在讲台上示范转了起来,你们能像这样试着做一个陀螺转起来吗?学生都积极的拿出老师为他们课前准备的材料做起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铁钉没有插在中心(圆心)陀螺不能平稳旋转,提出问题:怎样找圆心?;圆片不圆陀螺也不能平稳旋转,提出问题:怎样画园?等等,这堂课就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3、让学生学会交流讨论
在学生学会能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学会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让每个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以他人的交流中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和拓宽自己的思维渠道。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一般都组织学生讨论。为了创设宽松、有效的交流氛围,教师要注重课堂讨论的设计和质量。在课堂讨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在讨论中,怎样启思导学,仍然起着关键的作用。课堂讨论若能做到:学生能畅所欲言;学生能在讨论中闪现智慧的火花;讨论的轨迹必须是清晰而有理性的。这样的讨论是成功的。
4、教学生学会反思
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有诸多条件和因素。长期的学习经验表明,不少同学在完成作业或进行大量解题训练的过程中,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解题后的"反思"。何谓"解题反思"?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必须认真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我们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识和能力?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命题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众多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如此种种,就是"解题反思"。许多同学完成作业,因为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的不同,或者老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大部分都缺少这一重要环节,未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更高层次得到有效提高和升华。学习数学,也就只能登堂未能入室。为了提高同学的解题能力,应该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
5、让学生学会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能能动地进行反思和评价,就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控和修正,要达到有效的自主学习,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课堂表现、作业状态、课堂检测、阶段性检测和终结性检测做出合情评价,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