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民间艺术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尝试
镇江市中山路中心幼儿园 张伟 徐斌
摘要 :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能给幼儿教育带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本文依据艺术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结合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试图从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心理角度切入探讨如何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的心理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幼儿教育 审美能力 和谐发展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因而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多种审美功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只有让幼儿寻找和体味到民间艺术的美,他们才能真正进入民间艺术的天地。因此,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依据艺术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我们对如何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作初步的探讨。
一、从欣赏、引导入手,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艺术创作的环节上,而忽视了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民间艺术教育中培养儿童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呢?
1、创设环境,熏陶感染。
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我们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能促进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民间艺术作品种所蕴涵的美的感知能力。如:我们在实验班活动室内布置剪纸、蜡染、扎染京剧脸谱等民间艺术作品,在走廊的瓷砖墙上绘制一些反映真善美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插画(神笔马良,女娲补天)等,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民间艺术作品形象,增强对民间艺术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当然,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共同制作作品布置主题墙,如:结合端午节制作香囊悬挂各处;在“过年喽”的主题活动中,可以模仿民间过年的情景,在活动室窗户上张贴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如室内挂红灯笼、中国结,门上张贴对联等。为幼儿营造一个优秀向上的人文环境,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观察、想象、追求美。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
2、加强作品选择,拓宽审美视野
首先提供给幼儿的应该是本民族或世界上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其次,应该选择那些幼儿易于理解的民间艺术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如:民间故事《田螺姑娘》,民间剪纸、蜡染作品等。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幼儿提供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他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3、教师引导,深化认知领域
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提高其欣赏能力,有助于幼儿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幼儿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民间艺术作品。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色彩或表面的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种词语的声调等;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战争或和平的背景。
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做出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教师在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感知,而不是对作品做出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等与人价值和爱好有关的判断和评价。
二、通过家乡艺术活动,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
《纲要》多次提出: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以此为据,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多彩的家乡艺术》,因为本主题贴近幼儿生活,如舞狮表演、打腰鼓都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富有民间气息的民间艺术,它能让幼儿体验审美愉悦。感性经验往往能够让我们的活动更深入,更直观,为了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请家长帮忙下载、扫描有关家乡民间艺术的各种图片,并把图片张贴与活动室的各个角落,让他们观看、观赏、说说图片最美之处。孩子们不甘于欣赏这些现有的图片,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于是我们共同布置了富有江南特色的主墙饰,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有古香古色的水乡古街、手舞足蹈的大头娃娃,气势非凡的舞龙表演,他们不仅体验到家乡艺术的美,而且内心感到十分喜悦和满足。
在开展本主题活动时最有成就,最能体现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是《舞狮表演》,此活动的开展源于主墙饰的布置,大多数幼儿觉得“舞龙表演”跟“舞狮表演”极为相似,便提议开展舞狮表演,因为舞狮表演是我们石狮的特色,为了让幼儿了解我们家乡这一大艺术特色,我组织他们观看有关资料、VCD、制作狮子头饰、欣赏《狮子比武》的音乐,在感受欣赏的基础上,具有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想用肢体动作表达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对美的表现,我看到他们淋漓尽致的表演:一个持彩球的幼儿正挑逗着一群可爱的小狮子,那小狮子你追我赶地跑着、跳着,还有另一群小狮子动作千姿百态:蹲着、趴着、抬腿,还有大头娃娃、踩高跷的幼儿拿着手绢扭起了秧歌,场面十分热闹,在充分展示自己的表演后,进一步体验创造的快乐,他们想到用绘画形式表现表演情景,很多孩子的作品极具创造力,有的表现在狮子的表情上,有的用大胆鲜艳的颜色表现狮子的形体,有的则用夸张、诙谐的动作表现狮子抢球的情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在充分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上,幼儿学会用图画、各种形体表演,交流等来表现美、创造美的形象,提高审美能力。
三、从情感入手,提高审美理解力
幼儿对艺术的酷爱都是从情感出发的,他们对艺术活动表现出的兴趣都是浅层次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转移、波动。如何将这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一定的深度?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选择一些能体现出意境美、立意美、特色美、整体美的民间艺术作品,充分挖掘其审美因素,然后根据幼儿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水平,设计出活动方式,激发幼儿情感,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力。
1、通过对作品分析,让孩子们更好把握作品内涵。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教育前,首先应分析作品,对作品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合理地解释,正确地把握其审美价值和各种情感基调。教师既要掌握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内在的基本结构,如:美工作品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等,又要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情绪风格、象征寓意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艺术作品作出细致地分析和处理,并将其审美价值及潜在的教育价值更为有效地传达给孩子们。如:民间美术欣赏“泥阿福”,教师既要引导幼儿欣赏其憨实、笨拙的外形特征及艳丽的色彩,又应让幼儿了解民间艺人通过其寓意和象征祈求平安吉祥、多子多福的愿望。
2、营造艺术氛围,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从而使幼儿更好理解作品。
创设情景指根据艺术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帮助幼儿更好地进入艺术欣赏状态,充分调动幼儿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民乐欣赏《金蛇狂舞》,结合元宵节发动幼儿带来各种彩灯悬挂在活动室,创设花灯会的情景,再利用废旧纸盒制作舞龙道具,让幼儿在欢快、热闹的音乐中亲身体验舞龙的热闹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在高涨的激动情绪推动下,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为更好地理解音乐打下了基础。
3、有的放矢的指导,引发幼儿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在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作为艺术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控在与艺术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状态上来,并以自身对艺术的表现能力来调控艺术教育活动,使教师的艺术表现在情绪上感染幼儿。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作品,教师都要有较强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审视、由衷地赞叹,并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与幼儿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如:为激起幼儿对扎染的兴趣,在展示扎染作品的同时,老师用夸张的表情和语调对此发出由衷地赞叹,“哇,太美了!”“真好看哪!”并假装自言自语地说:“这么漂亮的图案是怎么弄出来的呢?我真想试试!”以此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又如:讲述故事《大闹天宫》时,老师不妨用粗声粗气的语调,张牙舞爪的动作以及凶狠的眼神形象地表现出故事中的艺术形象,以情感染,激发情感,使幼儿感之以形,动之以情,而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理解力的目的。
总之,在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活动应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诱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审美理解力的同时,使幼儿内在心理在美妙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