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什么是农业生物灾害?能造成哪些重大损失?
农业生物灾害主要是指由严重为害农作物的病、虫、 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巨大损失的自然变异过程,从其成因上大体可分为农作物病害、农业虫害、农田杂草和农田鼠害等几大类。 这些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第二、导致 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联合国粮农。 组织估计,世界谷物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11%;棉花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 16%,因病害损失12%,因草害损失5.8%。我国农业生物" 灾害的现状与这个估计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防治 病、虫、草、鼠的总面积已超过30亿亩次,防治费用逐年" 增大,仅农药投资一项已高达每年20亿元。由于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成灾条件复杂,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病、 虫、草、鼠害暴发或流行,呈现出此伏彼起、猖撅为害的严 重局面。加之各地对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各异,虽经有关部门大力研究和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多方组织力量防治;我国因农业生物灾害每年损失粮食仍高 达400亿公斤,损失棉花400万担,并且严重降低水果、蔬 菜、油料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常年给国家造成 近100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影响着农业年度的丰歉、国 家计划的安排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 防治有害生物,减轻农业牛物灾害有哪些主要措施?
防治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并减轻其为害程度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深入探索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不断总结 经验,努力研究控制和减轻有害生物为害的关键技术,几十年来己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体系。 目前在生产上广泛使用的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减轻农业生物灾害的主要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大规模选育和推 广种植抗病虫作物良种,充分发掘和利用农作物自身的抗耐害及补偿能力,抑制和减轻病、虫等生物灾害。
第二、积极保护和利用自然界的有益生物,如蜘蛛、蛙 类、益虫、益鸟及有益微生物等,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农作物的病、虫、草、鼠害。
第三、推行土、肥、水、温、光、气等多因素综合协调管理的保健栽培技术,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有害生物滋生繁衍的生态条件,控害减灾、增产增收。
第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推广应用各种高效率的现代化农药喷洒工具,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科学地发挥农药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体系中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生产的农药共200多种,年产化学原药 21万吨,是控制和减轻农业生物灾害的重要物质保证。
第五、严格执行农业植物检疫法规,杜绝危险病、虫、杂草等从国外传人或在国内从疫区向非疫虫传播扩散,防患未然,保护农业生产的安全。
3. 为什么说植物检疫是限制危险性农业生物灾害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自然界中为害农作物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发生区域。有些种类分布范围较广,已遍布世界大多数农作区,成为世界性的农业公害;有些种类分布范围较小,仅限于局部地区发生,对当地的农作物造成危害。构成这种局部发生为害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其他地区的环境条件不适宜或缺乏寄主植物,限制了某些有害生物的传播或蔓延;二是尚无机会到达其他地区。但是,他 们中的许多种类,包括某些危险性病、虫、杂草,是可以随着人类的活动如调动植物及其产品而传播的。到达新区后, 有些种类就可能生存并繁衍下来,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和环 境条件就会迅速蔓延成灾,对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而且常因难于根治而留下无穷后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植物及其产品的交流日趋频繁,极大地增加了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传播和扩散的机会。为了防止和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同时保护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颁布专门的法规对出入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我国政府对于植物检疫工作非常重视。建国以来,国务院及所属各有关部、委、办发布的对内、对外植物检疫法规已有一百多项。尤其是国务院1982年颁发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和1983公布的《植物检疫条例》是我国有史以来植物检疫的两个正式法规。同时,我国在重要的国境口岸设立了动、植物检疫所,在省、地、县各级成立了植保植检站,组成了全国性的植物检疫网络,运用科学技术方法,依照法规对出入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境内调运的植物种、苗实施检疫,有力地防止了国外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人,控制了国内多种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蔓延传播,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出现了日益频繁的国际种、苗贸易和国内地区间种、苗调运,以及以科研为目的的种质资源交流,严格地实施植物检疫就成为限制危险怯农业生物灾害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4. 什么是农作物病害?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及其产品的储运过程中,常常遭受有害生物的侵染或非生物不良环境条件连续不断的影响,而在生理上,组织解剖上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造成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整株死亡,这种违背人类栽培目的的现象,称为农作物病害。
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当的外界条件,如果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宜,栽培技术不合理,或受某些生物不断侵染,超过作物的适宜限度时,就会引起作物逐渐发生病变。 病变从作物体内开始,首先发生生理变化,如蒸腾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受抑制,进而发生组织变化,病部细胞变色、 坏死,这一系列的病变过程叫做病理程序。虽然各种病害的性质不同,但每一种病害都有自己的病理程序,某些偶然因素造成的机械损伤,虫伤以及作物的自然衰老,凋谢等都没有病理程序,故不能称为农作物病害。此外,有些现象对作物生长发育来说是一种异常现象, 但其经济值(品质和产量)并不降低,反而提高,这些"病 态"作物,也不能看作农作物病害,如菲黄、菱白等都不是病害。
5. 我国主要农作物病害有哪些?
我国常见的农作物有50多种。其中水稻、小麦、玉 米、棉花、大豆是最主要的农作物,其次,甘蔗、甜菜、花生、烟草和麻类作物在农业生产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文献记载,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水稻病害有240多种。我国已发现50多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下列11 种: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胡麻叶斑病、恶苗病、鞘腐病、绵腐病、黄萎病、普通矮缩病、黑条病、赤枯病,其中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被列为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
我国小麦病害有50多种,发病普遍而严重的有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小麦黄矮病、根腐病、黑穗病,其次,小麦全蚀病、土传小麦病毒病、小麦线虫病在局部地区也相当严重。
危害玉米生产的病害约40种,主要的有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黑粉病和玉米矮花叶病, 其次有纹枯病、褐斑病、青枯病、茎基腐病、炭疽病和霜霉病。
危害棉花的病害有40多种,最主要的是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其次有棉花苗期的炭疽病、红腐病和立枯病。
大豆病害中发生最普遍的是大豆病毒病、其中包括大豆花叶病、黄色花叶病、顶枯病、豆类斑驳病及矮化病。东北三省的大豆胞囊线虫病、江南地区的大豆锈病也是大豆生产 的主要病害。
花生病害主要有花生根结线虫病、茎腐病、青枯病、锈 病、花叶病。甘蔗病害中甘蔗凤梨病、黑穗病危害最严重。 甜菜病害中褐腐病、黑腐病、立枯病和蛇眼病造成苗期缺苗断拢,褐斑病、白粉病、黄化病影响成株期甜菜的产量和品质。烟草主要病害有黑腔病、青桔病、普通衣叶病、疮斑花 叶病、白粉病。麻类作物病害主要有黄麻炭疽病和黄麻枯腐病、黄麻、红麻根结线虫病、红麻炭疽病等。
6. 农作物是怎样生病的?
引起农作物生病的因素往往比较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原因,环境条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农作物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其中引起作物病害的微生物称为病原。
根据病原的性质,植物病理学中把农作物病害分为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环境条件不适宜造成的,主要是土壤和大气中的不良因素。这些因素综合的或个别的对作物起不良的影响。例如,①营养失调。土壤中氮、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或比例失调,造成作物失绿,变色,畸形等缺素症;水份失调,引起作物的叶片变黄,全株萎蔫等。②温度不适宜。温度过低过高引起作物霜害和局部的伤。③农作物中毒。现代工业排出的有毒废气、废水、耕作施肥和使用农药不当,在土壤中积累的有害物质。都会导致作物生长受抑制,叶片早落、变色等。这种病害发生后,不会传染,故是 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指受有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有害生物主要指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类立次克氏体和类病毒 等,这些有害生物统称病原物。病原物侵入作物体内后,在作物体内繁殖;影响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如阻止体内的水份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抑制光合作用。在组织上和外部形态上表现出各种病态。如叶片变色、枯萎、植株生长过快、矮缩和腐烂。这种病害发生后,病原物能依靠水流,气流或昆虫携带传染到其他健康作物上,形成新的农作钡厉害,故称为侵染性病害。 7. 主要农作物病害是怎样流行成灾的?
在一定的时间内,病害大量传染,迅速蔓延,造成大范围的农作物受害减产,称为农作物病害的流行。农作物病害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存在大面积种植的抗病力差的农作物。其次存在着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菌。再次存在有利病原菌繁殖、传播、侵染而不利作物生长的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田间小气候,并且这些条件能够维持较长时间。这时病害就会大范围流行成灾。那么主要农作物病害是怎样流行的呢?
主要农作物病害中,有些病害,如小麦锈病、稻瘟病等,在一年中或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里,能够多次侵染作物,完成繁殖、传播、侵染的过程,称为单年流行病;这种 病害的病原菌在条件适宜时,繁殖特别快,然后通过气流扩散到几百里远的地方侵染农作物。在田间单株发病后。几天之内就会传染到周围的健康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区。在中心区内病菌大量繁殖积累,形成足够数量的病原菌,然后随气流漂散到周围几公里或几百里远的地方侵染作物,这时如果气候条件、栽培条件适宜,病害就暴发流行了。
另外,还有一些农作物病害。如禾谷类黑粉病、棉花枯萎病等,这些病害的病原菌繁殖较慢,一年或多年才能流行 一次,称为积年流行病害。这种病害的病原菌多存在土壤里或附着在种子上,繁殖较慢,但存活力强,能够逐年积累。 在田间这种病害主要通过水流传播,蔓延速度很慢。远距离大范围传播是靠种子的调运。当病害发生后,病原菌就会在 当地逐年积累,几年后,病原菌越积越多,条件适宜时,病 害就在大范围流行了。
在农作物病害的流行过程中,人类的活动也常常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农作物,远距离调运带病的种子等,都为病害大流行创造了条件。所以说, 许多病害的发生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灾害。
8.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的植病灾害?
翻开人类与植物病害斗争的历史,就会发现许多植物病害曾经流行成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
1845一1846年,当时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 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造成40O万人遭受饥饿,其中 150万人饿死, 100万人逃离本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饥荒"。
1942年盂加拉水稻胡麻叶斑病大发生,造成水稻严重减产,饿死约200万人。
1870一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不得不改种茶叶。 1881一1888 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危害,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 1970年美国杂交玉米因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165亿公斤,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之巨
1950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普遍发生,损失小麦达60 亿公斤。 1964年又流行成灾,减产32亿公斤。 目前,植物病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仍然经常在世界各国大范围或局部流行成灾,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防病减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9. 锈病是怎样危害小麦生产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过几次锈病灾害?
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由于小麦锈病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流行起来往往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据调查统计,中度流行年份可减产10-20%, 大流行年可减产30%左右;特大流行年份减产率高达50一 60%,在少数地块甚至颗粒无收。 小麦出苗到抽穗灌浆都会发生锈病,小麦锈病主要危害麦叶、叶鞘、茎,穗上颖壳也可发生。小麦感染锈病后,初 期叶和叶鞘上出现退绿的斑点,以后病菌突破表皮,长出铁锈色的粉疮,故称锈病。粉疮密布在叶片和叶鞘上,吸收体内营养,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大量病原菌突破麦叶表皮,蒸腾量增加,使植株严重丧失水份,影响生长发育和麦粒灌浆,形成空粒和瘪粒。严重的麦田,小麦叶片早枯,往往不能抽穗,远望如火烧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广泛开展了锈病的防治,但由于品种的原因,锈病仍然在局部或全国范围大流行,造成严重损失。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小麦生产上广泛种植农家品种,缺少抗病品种,造成锈病大流行,损失小麦60亿公 斤。随后,选育一些抗病品种,特别是碧玛1号抗锈病品种大面积推广,锈病得到基本控制;1960一1964年由于推广的抗病品种,丧失抗病性,锈病又在全国范围大流行,仅 1964年发病面积1.2亿万亩,损失小麦达32亿公斤。
10. 我国小麦锈病分布与侵染规律有何特点?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杆锈病和叶锈病。由于这3种锈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和各地环境条件的差异,使小麦锈病的分布和侵染规律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威胁最大。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和淮北等冬麦区。杆锈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内蒙、西南高原春麦区。叶锈病则主要在长江中下 游和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发生危害。
小麦锈病的侵染规律分为越夏存活,秋苗侵染,越冬和春季流行四个阶段,这过程锈菌主要靠夏孢子和菌丝体来完成,由于夏抱子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因而3种锈病的侵染规律也有所不同。
条锈菌不耐高温,在36oC时,两天就全部死亡,而在 华北、西北等平原麦区,旬平均温度超过了23°C的地区, 夏孢子不能度过夏季。因此夏孢子随气流飘到高寒麦区,如 川、陕、甘、青等地晚熟春麦或自生麦苗上越夏,有些地区 也可以在本地自生麦苗上越夏,到秋季夏抱于又随气流飘回 平原冬麦区,侵染早播秋苗。冬季以菌丝体潜伏在麦叶中越冬。春季温度回升后,产生夏孢子辗转传播危害。
叶锈病的夏孢子比杆锈菌耐低温,比条锈菌耐高温,夏季可在本地自生麦苗上越夏,也可随气流传播到高山冬麦区自生麦苗或春麦上越夏,秋季又传播到平原小麦秋苗上危害,.以夏孢子和菌丝体越冬,冬天过后,春季条件适宜时, 又以夏孢于传播蔓延危害。
杆锈菌的夏孢子对高温,低温都很敏感。在南方不易越夏,北方不易越冬。夏天夏孢子从南方传播到北方晚熟春麦、和自生麦苗越夏,秋季夏孢子又传到南方冬麦区,侵染秋苗并在南方越冬,第二年又到北麦区危害。
11. 我国在锈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麦锈病一直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历史上,由于缺乏防治研究,锈病经常流行成灾。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锈病的防治研究。 1950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小麦锈病防治研究协作委员会,拟定防治研究协作计划,讨 论、制定了我国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和方针。 1964年敬爱的周总理也对小麦锈病的防治研究做了专门指示。经过全国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协作研究,在锈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预 测预报、抗锈育种和药剂防治等方面均取得许多成就。
摸清小麦锈病在我国发生和流行规律,特别在小麦条锈 病的流行体系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查明了小麦条锈病越冬、越夏基地,揭示了病菌的越夏规律和春季流行规律。这 一成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深入开展小麦锈病的预测预报工作,建立群众与科学研究人员相结合的全国预测预报系统。
明确了小麦锈茵生理小种的种类、分布、变异规律及其与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关系,培育了许多抗锈丰产良种。
筛选了许多防治小麦锈病新农药,并应用到大田防治工作中 •
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总结出"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为辅"的防锈增产措施。在指导小麦生产上, 取得条锈病自1965年后十多年,杆锈病近20多年来基本控制大面积流行的成就
12. 防治小麦锈病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在人类与锈病斗争的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防治小麦锈 病的有效方法。以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为辅 的综合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种植抗锈丰产良种。多年来,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选育、引种和推广了许多优良的抗锈良种。使小麦锈病大面积流行成灾得到了基本控制。但是由于大多数抗病 品种都是针对锈菌中一个或几个小种有抗性、容易因锈菌小种组成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所以,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同时, 应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使抗锈品种保持持久的抗病性。实践证明,种植抗锈良种是防治锈病最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也能减轻锈病的危害。如调整播种期。 在秋苗容易发生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地区,避免过早播种,对减轻秋苗发病有显著作用。在杆锈病流行区。适当早播可以提早小麦成熟,可以减轻后期受害。北方麦区早春干旱,适时灌水;南方麦区早春多雨,及时排水都能起到抗病保产作用。合理施肥,能提高小麦的抗病力;及时中耕,消灭自生麦苗能压低越夏菌量,在防治锈病流行中都是很好的措施。
药剂防治。在锈病大发生时,药剂防治是防锈保产的主要措施。作好药剂防病工作,首先要先弄清防治对象。对条锈病来说,应选择产量水平较高,发病较早或发病虽较晚但晚熟的感病品种麦田,作为重点防治对象。对于杆锈病,应选择晚播,产量水平较高的高感品种麦田,作为防治对象。 其次要掌握好喷药的适期和次数。一旦发现锈病发生,及时喷药。能够很有效地减轻锈病造成的损失。当前最有效的药剂是粉锈宁粉剂。
13.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影响小麦生产的?麦类白粉病为什么又叫"丰产病"?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以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发生较重。近年来,由于肥水条件的提高。白粉病不仅在贵州、云南、湖北等省猖獗危害,而且在华北平原、山东、辽宁及浙江沿海地区也普遍严重发生。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上一个新的突出问题。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面上,也可发生在植株叶鞘、 茎杆和穗上。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严重时粉霉密布,植株呼吸作用加强。蒸腾作用增加,光合效能降低,叶 片卷曲早枯,植株倒伏。小麦颖壳受害,造成颖壳枯死,麦 粒不饱满、瘪粒。甚至腐烂。据测定,小麦剑叶以下发病可 减产20-30%,穗部发病可减产70%以上。
麦类白粉病的发生适宜温度为15-20oC。适宜湿度为75-99%,在肥沃的土地特别是水肥施用过高时,植株生长过茂,贪青徒长。一方面提高田间湿度,有利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另一方面植株组织幼嫩,抗病力降低,白粉病往往严重发生。在生产上,人们往往看到白粉病在丰产田或小麦生长茂盛的田块发生,误以为这是高产的象征,最后常常严重减产。
14. 麦类赤霉病有何特性?
麦类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湿润和半湿润的地区。世界各国麦区都有发生。我国淮河以南和长江流域麦区是麦类赤霉病发生最严重的地区,包括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 湖北和四川等省
在麦类作物整个生长季节里,赤霉病都可危害,造成苗枯、茎腐、茎基腐和穗腐,最常见的是穗腐。麦穗受害后, 在颖缝处和小穗茎部长出粉红或橘红色的霉状物,因此称赤霉病。麦粒变的皱缩干瘪,品质低劣,出粉率降低。
麦类作物受赤霉病危害后,不仅产量锐减,而且还会产生许多次生危害。用发病的小麦作种子,出苗率大大降低, 甚至根本出不了苗。储藏时,如果仓库中的湿度超过标准, 赤霉病菌还能继续侵染而导致整仓小麦腐烂。另外,发病的小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毒素,人过量食用,常引起头 昏、发热、呕吐和腹泻等中毒症状,牲畜饲料含有10%的病粒,就会出现食欲减退和腹泻等中毒现象。
麦类赤霉病的流行往往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在我国长江流域,由于缺乏较好的抗病品种,麦类作物扬花期的温 度、湿度又比较适于赤霉病的发生,因此经常流行成灾。在 1957-1979年的23年里,大流行年有3次,中度流行年有 12次,轻度流行年有8次。大流行年的病穗率达50一100 %,产量损失10一40% ;中度流行年病穗率达30一50%, 产量损失5一15%。 1989年麦类赤霉病在长江流域普遍危 害,仅小麦就损失5亿公斤。因此,防治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丰产的关键。 15. 近年来小麦病害有何变化?
在小麦生产中,病害种类很多,发生普遍而严重的就有 10多种。在50-70年代,小麦锈病、小麦散黑穗病是发生最普遍的病害。尤其是小麦锈病,发生范围大,危害严重, 并且分别在1950年、 1960年和1964年暴发成灾,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赤霉病在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经常流行成灾。白粉病在长江流域中下游、西南地区发生,在局 部地区也给小麦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科研的发展,特别是在防治小麦病害方面,实行以抗病品种和栽培管理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病措施, 使小麦病害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小麦锈病大范围的流行得到控制,发生面积明显缩小。 由原来全国范围的流行变为局部地区危害的病害。目前只在 西北、西南越夏区内经常危害小麦。通过播种前种于消毒, 小麦散黑穗病得到了较好控制,变为小麦生产中的次要病 害。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发生危害愈来愈重,呈上升趋势。 1989年白粉病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不仅范围扩大,危害也 严重了。赤霉病除在长江中下游经常成灾,以前很少发生赤 霉病的华北麦区近年也严重发生,而且在局部地区暴发成 灾,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障碍。
某些局部地区发生的病害更加严重,在个别地区流行成 灾。小麦黄矮病在西北,小麦全蚀病在山东、宁夏、青海、 甘肃局部严重发生,己成为当地小麦生产上的突出问题。原来零星发生的小麦纹枯病、小麦霜霉病,在有些地方发展迅 速,危害严重,上升为当地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16. 稻瘟病何以称"瘟"?为什么稻瘟病是夺取水稻丰收的"拦路虎"
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急性流行病,靠气流传播,具有 发生蔓延迅速,危害惨重的特点。在水稻产区,局部发生稻瘟病后,如果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水稻品种抗病性差,稻瘟病就象瘟疫一样,迅速蔓延扩展,不久就会使几千亩,几万亩水稻受害。有时整个稻区都会受害,造成巨大损 失。所以,人们常形象的称它为"瘟"。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长季节都能发生危害,危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全年水稻产量。 在育秧田,种子发芽后,稻瘟病就开始侵害。造成秧苗死亡。成片枯死的秧苗象火烧过一样,往往耽误农时。水稻 插秧后到成熟,稻瘟病又开始侵害水稻的叶片、茎节和稻。 穗。形成叶瘟、节瘟和穗瘟。叶片严重受害后,形成密密的 病斑,使叶片枯焦,全株萎缩以至枯死。茎节受害后变黑腐烂,气候干燥时,易倒伏折断。水稻抽穗扬花时,受稻瘟病侵染后,常形成白穗、颗粒无收。受害较轻的水稻,造成谷粒半实,瘪粒增多,千粒重下降,产量严重受损。此外,在 水稻生产过程中,栽培管理措施、水稻品种和气象条件等也 常诱发稻瘟病发生。因此,夺取水稻丰收,必须时刻注意防 治稻瘟病。
17. 怎样预测预报稻瘟病?
预测稻瘟病,要了解水稻产区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及其分 布。在此基础上,根据水稻栽培条件和生长情况,越冬病菌孢子的产生、飞散和田间病情,结合气象条件,综合分析这 些发病因素的存在和组合关系,才能预测病害的发生发展。
(一)叶瘟的短期预测。水稻分蒙盛期至抽穗扬花阶段,田间叶瘟最易流行,这时预测叶瘟方法主要有:①根据稻株发育阶段和长势预测。在稻株分蘖盛期,如分蘖过多, 水稻暴长,叶片宽大坡垂、叶色浓绿,预示叶瘟可能发生流行。②根据大田发病中心的出苗进行预测。分莱盛期田间出现发病中心,天气预报有持续阴雨,则79天后大田可能普遍发生稻瘟病, 10一14天后病情将会发展。③根据病斑类型进行预测,在苗期和分莱盛期,出现急性型新病斑,而气候条件继续对发病有利,则4一10天后,大田叶瘟可能流行;如果急性病斑成倍增加,则3一5天后叶瘟就可能流行。
(二)节瘟和穗茎瘟的短期预报。稻瘟病危害水稻节部,形成节瘟,危害稻穗,形成穗茎瘟,具体预测方法有: ①根据稻株长相进行预测,当稻株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期时,如叶色"贪青"不退黄,孕穗期叶色仍浓绿,剑叶宽大被垂。抽穗期延长(10天以上),则节瘟和稻茎瘟有可能严 重发生。②据叶瘟和穗茎瘟的相关性进行预测。如孕穗期叶瘟继续上升,特别是剑叶急性型病斑和叶枕瘟增加,加上气象预报在早稻抽穗期阴雨天气多,或晚稻抽穗期将有20oC 以下的持续低温侵袭,则预示穗茎瘟将严重发生。③据二元回归方程定量预测穗茎瘟的发生程度。水稻抽穗期是穗茎瘟 的危险期,整个抽穗期都易发生穗茎瘟,例如广西据二元回 归方程Y=0.014+0.005X1+0.28X2。预测穗茎瘟的发生程度。X1为5月上旬到6月上旬的降南量;X2为5月下旬到 6月上旬的最长降雨天数。当Y< 0.7时,预报穗茎瘟程度 为"++(轻)",当0.7<Y<1.7时,预报穗茎瘟发病程度为 "++(中)",当Y> 1.7时,预报穗茎瘟的发病程度为"+++ (重)"。由于各地影响稻瘟病的环境因素不同。预测回归 程式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不能相互代替。 此外,还可以根据空气中稻瘟菌孢子浮游量预测病害的 发生程度。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病害,在稻瘟病发生前,空 气中孢子浮游量会出现一个高峰期,根据空中孢于高峰期与叶瘟、节瘟和穗瘟发生的时间关系,也可预测稻瘟病的发生。
18. 稻瘟病为何反复成灾?
随着农业科研的不断发展,在防治稻瘟病的工作中,人 们选育了很多新的抗病品种,同时,农业栽培措施不断改进,新型有效农药大量使用,稻瘟病的流行应当能很好的控 制了。但是实际上,稻瘟病仍然在局部或大范围流行成灾。
原来,稻瘟病茵是由许多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组成的。这些生理小种具有变异性快的特点,对水稻同一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在一个水稻种植区存在着许多稻瘟病菌的生 理小种,由于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影响,逐渐形成一个或 几个生理小种占优势的优势小种或优势种群,而人们选育的 抗病品种,大多数是针对某个地区危害水稻的优势小种或优势种群具有抗病性,当广泛种植抗病品种后,稻瘟病的优势 小种或种群得到抑制,稻瘟病就得到控制。但这种好景并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稻瘟病菌变异快,适宜力强的特点就表现出来了,原来的优势小种或种群变成了劣势小种或种 群,原来的劣势小种或种群逐渐变成对新品种致病力很强的 优势小种或种群。同时生理小种本身也能发生突变,由原来 致病力差的小种变成了对新抗病品种致病力很强的小种,这 时抗病品种就丧失了原有的抗病力,稻瘟病又开始流行成灾 了。此外,在生产上,品种间的混杂,造成抗病品种纯度降 低以及品种本身的退化,也是抗病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
由于稻瘟病菌小种变异快,造成抗病品种在推广后很快就丧失了抗病性,一般情况,一个新品种推广后2一3年就丧失抗病力,较好的品种5一6年也就丧失了抗病性。同时由于药剂防治过程中;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稻瘟病菌产生了抗药性,使药效降低,因此在农业生产上,虽然选育了许多抗病品种,加强了药剂防治,但稻瘟病仍然在局部或大面积上反复成灾。
19. 怎样防治稻瘟病?
防治水稻稻瘟病应采取以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 改善耕作栽培方法,提高水稻抗病力为中心,做好测报,及时喷药把病害消灭在初发阶段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方 法。在我国各个稻区,农业科研工作者都选育了许多适宜于本地的抗病品种,如华南稻区,早稻抗病品种有谷农3号、 谷农1号、梅菲早、红阳矮401、谷兰1号、红梅早、珍龙 13号、珍广等,晚稻抗病品种有包选2号、塘自占等,这 些抗病品种因地制宜的选用并实行分区轮换种植,就能达到 防治稻瘟病的效果。
管好肥水,提高水稻抗病力。采取适宜水稻生育规律的肥水管理。可以协调水稻本身的抗病机能。施肥时注意有机肥与化肥结合,基肥与追肥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结合。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水稻生长中期适当控制氮肥,后期看苗补 月已避免偏施过量氮肥。同时灌水和晒田相结合,使禾苗壮 骨炼杆,有利于水稻抗病力的增强。
作好测报,及时喷药防治。水稻的分蘖期、始穗期都是稻瘟病发生的危险期,根据这两个生育期的病情、苗情和天气情况,掌握好喷药适期和确定防治对象田。目前应用最广的农药有异稻瘟净、稻瘟净、克瘟散、多菌灵、三环唑和富士一号等。
另外,及时处理病稻草、病谷、尽可能减少菌源,也可以达到减轻稻瘟病发生危害的目的。 20. 白叶枯是怎样危害水稻的?
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主要水稻产区 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华东、西南、华南和华中发生普遍而严重。
白叶枯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叶片受害后,初期形成短条斑,后期叶片枯死,严重妨碍光合作用进行。影响稻穗灌浆充实,致使瘪粒增多,千粒重下降,米质脆裂,食味很差。在一些感病品种上发病后,在苗期或分蘖期水稻叶片急剧凋萎,造成大片死苗缺株,抽穗时产生死孕穗。在发病较 轻的病田缺株率为5一10%,严重的可达50-60%,个别的地区甚至毁种重栽。
近年来,随着栽培措施的改革,特别是在我国水稻品种的两次变革后,即60年代的高杆改短杆和70年代推广杂交稻后,白叶枯病已成为我国南北稻区的重要病害,而且常常流行成灾,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江苏扬州地区, 1970-1980 年的10年里,大流行年就有3次,即1972、 1975、 1980 年,每次都要损失稻谷5000万公斤,发生面积达100-210万亩。可见,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关 键 。
21. 为什么水稻白叶枯病常在台风暴雨后暴发成灾?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病害,在田间传播扩散主要靠灌溉水、雨水。当田间湿度较高时,感病叶片上常溢出密黄色的菌脓(细菌)菌脓溶解在灌溉水,雨水里,借水的流动扩散到健康植株的茎基部和叶片上,从水孔,伤口侵入。 一般情况下,病害在田间的蔓延速度并不快,不会引起白叶枯病的暴发流行。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栽培管理和气象条件有关。在栽培感病品种、栽培管理粗放的条件下。 气象条件中的高温、高湿、多雨、强风和日照不足常常是诱发白叶枯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实验证明,温度为25一 30oC,相对湿度在80一90%以上时,纹枯病发生最快。强风使水稻叶片相互磨擦,伤口增多;多雨使田间病原菌扩散加快,日照不足,因此,在水稻生长季节,台风暴雨后,水稻白叶枯病常暴发成灾。
22. 为什么水稻纹枯病的危害逐年加重?
50年代,我国对水稻纹枯病的危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当时纹枯病仅在我国东南稻区的江苏、浙江、广 东等省发生普遍,而其他稻区,如北方稻区则很少发生危 害。云南及河套地区到1959年仍未发现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品种和植株生育状况以及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农田小气侯中的温度、湿度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当田间日平均温度在28一32oC和97%以上相对湿度的条件下,病害发生最快。因此稻田施肥过多或偏施氮 肥,长期深水灌溉,使水稻生长过旺,叶片披垂,或水稻密植、矮杆,造成田问通风不畅,日照不足,湿度增高等,都有利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进入70年代后,全国稻区耕作制度都发生了变化。双季稻、三季稻复种指数增加,旱改水面积不断扩大,阔叶矮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密度的提高,以及单位面积施肥量增加。另外,在全国缺乏抗病品种,因此纹枯病在南方稻区迅速蔓延,并且很快传人东北、北方稻区,使全国各稻区都有纹枯病发生危害,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上三大病害之一。
近些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危害在全国已呈直线上升,在 一些省份己超过了稻瘟病的危害,居三大病害之首。据不完全统计, 1982年全国因水稻纹桔病危害约减产5000万公 斤,发病面积达20一30亿亩次。
23. 纹枯病是怎样危害水稻的?如何防治?
水稻纹枯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它同稻瘟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三大病害。
水稻的一生都会受到纹枯病的危害,特别是分蘖盛期至抽穗扬花期,纹枯病发生最严重,造成的损失也最大。纹枯病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和叶片,有时也会危害稻穗。叶鞘和叶片感病后,形成云纹状病斑,病斑多时,卅鞘腐烂,叶片提早枯死;稻穗受害,严重时不能抽穗而形成"胎里死",轻者影响籽粒充实,批谷增多。田间严重发病时,大片水稻叶片枯萎,植株倒伏枯死,严重影响水稻高产。
防治水稻纹枯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打捞菌核, 减少菌源。在土壤里越冬的菌核是春天发病的初侵染源。在春天稻田灌水平整时,用密细的备箕和布具打捞被风吹到一 角的菌核,带到田外烧毁深埋,能起到减轻初次侵染的作 用。②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工作。在用肥上应 施足基肥,及早追肥,使水稻生长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用水上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 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此外做到合理密植,在播足基本苗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适当放宽行距,改善稻田群体 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危害。③根据病情调查和预测预报,发现病情及时喷药,控制病害蔓延。常用药剂有 40-60ppm井岗霉素, 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70%甲基托布津粉剂等。
24. 纹枯病是怎样危害水稻的?如何防治?
棉花生产过程中,受到许多病害的危害,其中棉花枯、 黄萎病是发生最普遍,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病害。
枯萎病早在棉花苗期出土即可发病,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绝产,现蕾期出现发病高峰,棉株急剧枯死,发病较轻时,棉株虽能带病存活,但多生长畸形,结铃稀疏,产量锐 减。据田间调查,受枯萎病侵害的病株结铃数下降17.3一 72.4%,发病率12%时减产7.9%,发病率30%时减产20 .35%,发病率70一90%时减产50-80%。
黄萎病对棉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棉株生长中后期,受病害侵染棉株叶片变黄、干枯,落蕾落铃增多,结铃稀少, 产量也明显降低,据云南、陕西调查,肩株产量平均降低 贮22.3%。
棉田一旦传人黄萎病、枯萎病,当年只出现零星病株, 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积累,病害也逐年加重,最后导致大面积发病,特别严重时,许多棉田根本不能种植棉花,使棉花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据初步统计, 全国每年因枯萎病、黄萎病损失皮棉约200万担,因此,要 夺取棉花高产稳产,防止棉花枯、黄萎病是关键。
25. 为什么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范围愈来愈大?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危险的病害,其远距离传播主要借助于附着在种子上的病原菌。 1935年我国引进美国棉花种子,病害传人我国,开始主要在江苏的南通、启 东、南京,上海,陕西的径阳、三原、渭南,山西的运城、 临汾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云南的少数地区发生危害。以后随着这些地区棉种的频繁调运、推广,病区逐渐扩 大,发病也日趋严重,到解放初期,棉花枯黄萎病已扩展到 12个省。
解放后40年,由于我国棉区不断扩大,棉种调运,串换频繁,以及耕作制度的改革,植物检疫,种子处理和防治工作没有跟上等原因,棉花枯、黄萎病的蔓延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