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为己”与“为人”之间.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868003 上传时间:2025-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为己”与“为人”之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为己”与“为人”之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为己”与“为人”之间 ——“立德树人”话语下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226600) 丁生军 摘要:教育在促进人发展的同时,也实现着其不同的育人目的,纯粹为己的教育失之于私,纯粹为人的教育则有悖常理与人情。在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的需要中,“立德树人”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最强音。在此话语之下,中学地理教师需要梳理、检视并努力追求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立德树人;地理课程;育人价值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的意思是说:“古代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人学习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将这里的“学者”看成是今天学校里的教育对象,那么这句话可转换成对教育目的的阐述。笔者不揣冒昧,斗胆借用其中的“为己”与“为人”来对教育的目的做一粗线条的区分:将目的直接指向被教育者自身的称为“为己”的教育,也被称为“个体价值”的教育;将教育目的指向被教育者以外的他者的教育称为“为人”的教育,也被称为“社会价值”的教育。考诸历史,近代以来国家主导下的学校教育目的预设一般不外乎这两者当中。 “这是新时代的敲门声!”正如央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最打动人心的台词所揭示的那样,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人类,目前正站在一个全新时代的门槛上。如果说,在工业文明时代,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量的合格劳动者,人也因此被异化为生产线上的操作手,并因与无生命的机器“融为一体”而被忽视。那么,在互联网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育人的目的究竟是“为己”还是“为人”。 一、“立德树人”与育人 (一)历史深处的反思 这里所说的“历史深处”不是指历史之久远,而是指反思触及的思想深度。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特别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出现萌芽于19世纪的中欧地区,并直接促成了普鲁士对德意志众多邦国的统一,德国也第一次作为政治、地理名词开始出现。世人从德国的成功当中,发现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对大面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并最终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无论是先期发展的国家还是直到二战后才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都纷纷起而效仿,意图通过国家主导的教育来强化国民的国家认同、民族情感以及学习为国家服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多国家尤其是那些前殖民地推行的学校教育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功。这就说明了在国家层面,教育的目的得到了基本的实现。 但是起源于欧洲并波及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其残酷、野蛮引起了人类尤其是西方一些思想家对自身深刻的反省。这其中也包括对国家教育的反思,比如德国的教育为世界贡献了先进的科技和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制造了“纳粹”这头怪兽,带给邻国、世界深重灾难。尽管德国民众中不乏清醒之人,比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后来成为德国总理的勃兰特等就用行动鲜明地表达了反战的立场,但是其他多数德国国民所表现出的价值认知却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这个民族疯狂的民意基础。而这正体现了彼时德国国家教育目的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成为所谓国家利益的附庸,也就造就了当代西方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所批判的“平庸之恶”,而在这过程中国家利益则为个体的野心家所篡夺。 (二)时代大潮的警醒 现今的中国脱胎于传统社会不久,与西方国家相比,建国初期时国民的知识文化普及率很低。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处于对知识的渴求状态。在“知识就是力量”口号的影响下,配合大规模的“扫除文盲”活动,学校教育甚至被窄化为识字活动,而学科教育也同时被窄化为学科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累积与技能的习得,完全忽视了学科教育乃学科教学的底色这个更广阔的背景。这样虽然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地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劳动力资源。但是,被窄化的教育因其偏离了教育的本真而逐渐异化,近年来我们社会已经开始品尝这种片面强调“知识育人”的苦果了,从“扶不起的老人”到“不敢吃的食品”。 再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来观察最近几年发生的事件,同样促人反思: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宁安市沙兰乡遭受泥石流灾害,造成一所小学被淹,117人遇难,事后建在低洼地的学校被搬迁;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突降暴雨,位于丰台区的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公路)南岗洼路段积水严重、深达6米,造成几十辆汽车淹没及人员伤亡,而当初公路的设计、施工人员都应该注意到地名“南岗洼”所传递的信息……相信无论在原沙兰乡中心小学还是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的设计、建造过程中,每一位参与的人员都或多或少接受过地理教育,事实证明我们的地理教育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彻底地实现,因为悲剧终究发生了。 当今中国一方面正值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导致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主义等众多思潮在我们这个思想还没来得及跟上时代的古老大地上漫过;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自由主义的思潮也借助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与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等。在传统断裂、新思想未能有效建构的背景下,中国人就如同水藻一般随着水流左右摇摆,没有了定力、没有了方向,一样的功利、一样的拜金…… 人们不禁要问“教育的价值何在?”痛定思痛之后,人们重新认知到教育包括学科教育的价值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帮助和引导被教育者修德、养德以至于立德。 令人高兴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首次确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思想内涵的解读 “立德树人”是我国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育人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十八大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赓续,同时也是对世界优秀教育思想的吸纳与发扬。作为反战的旗手,在反思教育对德国纳粹思想狂潮形成的影响时,爱因斯坦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陶行知也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其为非作恶愈大”。 “立德”是群体对容身其中的个体的规范性要求,此处的“德”包括为了实现“群体和谐共处、群体协同共进”目标而要求每位成员应具有的群体价值观等在内的公德和私德。而这种德性的获得必然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持续修为以及外部对其有目的、有计划的陶育,以经由不断地修德、养德进而达至较高的精神境界,如此才能在不损害他者的前提下成就个体自身,同时也有益于整个群体。“树人”既是教育对自身目标的承诺,也是教育对个体成长的结果期待。树人是对每一个个体得到基于自身基础与潜力的最大化发展的期待,这种发展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位个人都身体健康、性格健全、学识丰富、技能发展。“立德”是条件,“树人”是结果,人的智识、能力的发展需要以起码公德与私德为基础。 关于育人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解释的:“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使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其中,“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指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的自我复制。人类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这两重属性。光有生物性而没有社会性,那也不称其为人。从这个意义上看,育人应该包含人类知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价值伦理的规训。经由学校教育有计划地育人,以实现“德”立、“人”树的理想。 二、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实现“立德树人”话语下人的全面发展显然不是某一个学科也不是某一个老师能做到的事情,而“全员育人、全科育人与全程育人”成为其必要保证。“全员育人”突破了职业身份在育人中的限制,使每一个人都对教育担负了或多或少的责任,而地理教师当然不能置身其外。“全科育人”则意味着,以地理教师的职业角色而言,其职责不仅在于帮助学生习得地理知识、养成地理思维、形成地理意识、树立地理观念等,还包括在陶育学生的心理、规范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让学生体认并融入群体共同价值观体系。“全程育人”则打破了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同学段之间的界限,使育人成为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综上,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并发挥出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加深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理解 关于具体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上海的叶澜老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给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力——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叶澜老师所表达的具体学科的价值目标划分为“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两大类。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其中“认知价值”的意义主要在于提供学生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能力,增进学生智能发展,这是形成地理素养或地理视角所必须的个体层面的价值;“公民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伦理教育”主要属于“情意目标”类,虽然这类内容也具有“认知”的价值,但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天津师大教育学院仲小敏教授指出,地理课程具有“认知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三大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价值目标、价值内容和实现难度如图1所示: 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理知识价值”“地理能力价值”和“地理的视角”属于以“知识教育”为主的“认知价值”,居于基础层面;“公民教育价值”“国际理解价值”“环境伦理价值”是地理课程“社会价值”的体现,它们具有“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双重功效,其中,“公民教育”主要基于国家层面,“国际理解教育”基于国际层面,“可持续发展教育”基于环境伦理层面;“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生命教育”重在对学生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影响,主要为个体教育价值,居于价值体系的意识、行为层次,其实现难度最大。 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个体价值”属于“为己”之学,也就是说其教育目的在于为被教育者个体服务;由环境伦理价值、国际理解价值和公民教育价值组成的“社会价值”属于“为人”之学,也就是指为被教育者个体以外的他者或者说是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而由地理知识价值、地理能力价值和地理视角所组成的“认知价值”则兼具“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简而言之,地理学科“为己”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地理课程“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中。“为人”的教育价值体现在被教育者将来作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为保持和谐的人地关系所做的努力以及发挥的影响。 另外,上海的赵才欣老师认为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包括了育德、育智、育体和育美四个方面。其中育德指的培养学生的地理伦理,他认为德范畴本身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和行为规范。学生地理伦理的形成要借助基本的学科素质教育,包括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协调发展观。育智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包括阅读地理图表、搜集地理信息、开展地理思维、进行地理观察和开展地理自学等。地理的育体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区域调查、田野考察、学具制作和地理观测等,让学生在做中学以实现大脑与四肢的并用。育美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审美习惯和能力。赵老师的“四育”也为我们了解地理课程育人的价值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二)促进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 地理课程因其兼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两大领域的特点,课程育人价值的内涵与范围大为扩展。作为地理课程的具体实践者,一线中学地理教师在促进上述育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一线的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担负育人的职责,努力做好每一项地理教育工作,尤其是以下两点: 1.落实服务生活的理念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抽象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生动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每个人时刻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发挥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的独特学科价值,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差异的地理背景,能够欣赏自然、人文等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享受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2.传播人地和谐的观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要线索和重要思想观念。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同步经历了不同的人地关系阶段,最终人类选择了与地理环境和谐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发挥地理课程育人的价值,让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就必须加强人地关系观念的传播,让学生了解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活动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意义。要让学生知道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呈现的样态及其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知道每一个在保持人地和谐中所产生的影响,知道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坚持公平性原则对自身行为的规制与约束。而公平性不仅体现在对同时共存的同类、其他生物以及地理环境的尊重与爱护,而且体现在对后代人以及其他生物享受美好生活条件的保护与要求的尊重,这样才是地理课程育人“社会价值”的真实体现。 新加坡著名画家陈瑞献说过:“心型可莲可罂粟,智慧或者毒药在乎弈者一念。”单纯“为己”或“为人”的育人目标都有失偏颇,只有兼顾两者,才是“立德树人”话语下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完美实现。 作者姓名:丁生军(dingshengjun) 单位名称:江苏省海安县教研室 邮政编码:226600 电子邮箱:dsj0320@ 联系电话:15996598766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仲小敏.简析现代中学地理课程价值内容体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8) 3.赵才欣.从地理科学文化贡献看地理学科育人功能[J].《地理教学》,2011(1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